王海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是一個在否定中轉化,在肯定中升華的自然歷史過程?!懊恳环N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經過這樣的否定,它同時就獲得發(fā)展,每一種觀念和概念也是如此?!盵1](P485)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史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進而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科學理論,都是曲折歷史發(fā)展中理性抉擇的結果。
社會主義的信息傳入中國,是在19世紀下半葉。鴉片戰(zhàn)爭失敗以后,中國的有識之士向西方國家尋求救國救民的濟世良方。他們了解西學,介紹西情,不僅注重吸收和運用西方自然科學的成果,而且廣泛介紹和研究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科學。19世紀70年代初期,中文報刊上就有了關于巴黎公社革命消息的報道,將“新社會的光輝”折射到了遠在地球東方的古老中國。“迄光緒二十二年,可讀之書,約300種”[2](P315),形成了西學東漸的歷史潮流。在這股潮流的推動下,西方的社會主義思想被更多地介紹到中國來,向人們傳播著“貧富均財之說”的社會主義福音。
社會主義學說的導入,喚起了國人在中國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美好社會的向往,使社會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孜孜以求的新思潮??偲饋砜?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前,人們所談論的社會主義,主要是脫離社會政治斗爭、脫離現(xiàn)實的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雖然在中國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紹,但并沒有得到正確的解釋和深入的理解,更談不上在中國革命中發(fā)揮指導作用。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茖W社會主義在俄國由美好的理想變成鮮活的現(xiàn)實,贏得了中國先進分子的熱烈歡呼。他們意識到,十月革命“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客士(Marx)為宗主的”[3](P106),“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羅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的新潮流”[3](P58)。正是這樣,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最終作出了對國家和民族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選擇。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也就是否定空想社會主義,確立科學社會主義信仰的過程。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國知識分子研究、宣傳社會主義的大潮中,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日益廣泛和深入;另一方面空想社會主義也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當時,空想社會主義的追隨者們按照他們各自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在改造社會的口號下,進行了種種形式的試驗。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追求清新雅潔之田園生活的新村主義、有追求城市新生活的工讀主義、還有追求平民經濟解放的合作主義,等等。然而,無論是建立世外桃源的新村試驗,還是被作為“新社會的胎兒”的工讀互助,或是被譽為平民徹底解放“最切實的解決方法”的合作運動,都因脫離社會、脫離實際、脫離政治斗爭,沒有能夠給改造中國社會指出正確的道路,最終不可避免地失敗了。
值得指出的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一些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提倡過新村運動和工讀運動。在北京,李大釗曾于1919年2月下旬在《晨報》上發(fā)表《青年與農村》一文,號召青年到農村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掘井而飲”,把“炊煙鋤影、雞犬相聞的境界”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3](P183)。1919年12月,他還響應王光祈建立工讀互助團的倡議,與陳獨秀等人發(fā)起了為北京工讀互助團募款的活動,并把工讀譽為“真正人的生活”[3](P426)。在湖南,毛澤東也歷時數(shù)年追求“新社會生活”。他曾打算邀幾個朋友在長沙岳麓山設工讀同志會,實行半工半讀,也曾計劃建立以新家庭、新學校、新社會結合為一體的新村。1919年12月1日,他在《湖南教育月刊》上發(fā)表的《學生之工作》一文,就是其新村計劃中的一部分。1920年3月,他還與陳獨秀、王光祈等人一起為上海工讀互助團募捐,以便“使上海一般有新思想的青年男女,可以解除舊社會舊家庭種種經濟上意志上的束縛”[4](P53—54)。在武漢,惲代英、林育南也準備組織新村。惲代英明確表示:“利群書社是與工讀互助團性質相近的東西”[5](P445)。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對空想社會主義的宣傳和試驗并不奇怪,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歷史面貌,也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確立科學社會主義信仰歷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是空想社會主義試驗的失敗,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從實踐中認識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的虛幻和荒謬,并得以在比較和鑒別中一步一步地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最終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五四運動發(fā)生后,李大釗就指出:空想社會主義的主張,“不是偏于感情,就是涉于空想,未能造成一個科學的理論與統(tǒng)系?!盵3](P232)馬克思主義“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3](P229)。他認為美洲的新村運動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它“離開了多數(shù)人民去傳播他們的理想,就像在那沒有深厚土壤的地方撒布種子一樣”,而“我們最近發(fā)表的言論,偏于紙上空談的多,涉及實際問題的少,以后誓向實際的方面去作?!薄拔铱梢宰园?我是喜歡談談布爾扎維主義的?!盵3](P305—309)毫無疑問,這是李大釗對空想社會主義進行反思得出的結論,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認同和政治立場。盡管此后李大釗曾支持工讀互助運動,但他更加重視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的研究,并努力用這一科學理論來解釋中國的具體問題。他指出:“唯物史觀在史學上的價值,既這樣的重大,而于人生上所被的影響,又這樣的緊要,我們不可不明白他的真意義,用以得一種新人生的了解?!盵3](P543)這是他對自己確立科學社會主義信仰的宣示。
1919年冬至1920年春,在新村運動失敗,工讀互助團陷入困境之時,毛澤東閱讀了大量關于俄國情況和共產主義的書籍,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使他深受教益,在思想上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此后,在他給蔡和森、蕭子升等人的信中,在談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方法時,對于蕭子升等提出的“溫和的革命”方法“不表同意”,而對于蔡和森提出的用俄國式的方法,組織共產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主張,“表示深切的贊同”。在這里,毛澤東將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鮮明地表達出來。正是在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jù)”的重要論斷[6](P15),從而否定了唯心史觀,摒棄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是黨的指導思想這一根本建黨原則。
五四時期,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空想社會主義的否定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是近代中國思想政治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突破。這一歷史性抉擇,不僅使一大批知識分子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而且使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準備了理論條件。
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歷來就有兩條對立的思想路線。究竟是從本本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當教條生搬硬套,還是從實際出發(fā),把它作為方法具體運用,直接關系到能否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民族化、具體化。
20世紀20~30年代,在探索中國革命發(fā)展道路、開展土地革命,迫切需要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關頭,中共黨內卻滋生了教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嚴重障礙。這時的教條主義,或是照搬馬列主義的書本,或是把共產國際的指示和蘇聯(lián)經驗神圣化、絕對化,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南昌起義以后,起義部隊千里南征,進軍廣東,試圖在獲取國際援助后,再行北伐,實際上就是對北伐戰(zhàn)爭模式的機械搬用。秋收起義以長沙為中心、廣州起義堅守城垣,都是對俄國革命城市武裝暴動經驗的不當仿效。此類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黨領導的武裝起義中相當普遍的存在著,它反映了當時的共產黨還不善于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作出完整的統(tǒng)一的理解。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不顧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造成的嚴重局面和革命潮流的低落,盲目照搬斯大林的論點,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已經投入反革命陣營,成為最危險的敵人,中國革命的高漲是無間斷的性質,革命的形勢如同俄國二月革命失敗到十月革命的過渡階段一樣,已經是由民權主義的任務急轉到社會主義的革命。顯然,瞿秋白提出中國革命在繼續(xù)高漲的主張,推行進攻路線的“左”傾盲動主義,歸根到底是教條主義的產物。
這一時期中共黨內滋生教條主義,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毛澤東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黨內“左”的傳統(tǒng);二是共產國際的影響;三是中國是科學不發(fā)達的、存在廣大小資產階級的國家。其中尤其是共產國際的影響極大。1929年2月8日,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在給中共中央的訓令中,要求中國同志特別注意“總同盟的革命罷工和總同盟的鐵路工人罷工”[7](P51),中共中央政治局認為,這是“中國黨目前主要的工作方針”[7](P150)。10月26日,共產國際再次指示中共中央“必須緊張全部力量,去發(fā)展政治罷工,立定準備總政治罷工的方針?!盵7](P428)對此中共中央表示“完全同意”[7](P523)。
在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中,毛澤東代表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正確方向。1929年12月,在古田會議上,他提出了糾正黨內存在的嚴重主觀主義的問題。1930年1月,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批評了先在全國各地爭取群眾、然后再舉行全國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主張,指出這種理論“是于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8](P97—96)。特別是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他嚴厲地批評了共產黨內討論問題,開口閉口“拿本本來”;對“上級領導機關”的指示不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和審查,一味盲目執(zhí)行;離開實際調查估量形勢、指導工作的機會主義、盲動主義等錯誤現(xiàn)象,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盵8](P111—112)這篇文章提出了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根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第一篇反教條主義的宣言書。
然而,在不顧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唯共產國際指令是從的教條主義支配下,1930年5月15日,李立三發(fā)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諸問題》一文,指責農村包圍城市“只是一種幻想,一種絕對的錯誤觀念”[9](P60),提出“特別注意工人運動的工作,加強赤色工會的組織,組織政治罷工與同盟罷工是目前黨的最主要的任務?!盵9](P56)同年6月11日,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提出布置以武漢為中心的附近省區(qū)首先勝利,是目前黨的策略總路線,形成了“左”傾冒險主義。在“城市中心論”的指導下,紅軍集中力量進攻南昌、長沙、九江、柳州、武漢等中心城市,幻想“會師武漢,飲馬長江”,其結果,正如中共中央在1930年12月23日的緊急通告中所說:在立三路線的領導下,“造成目前蘇維埃區(qū)域整個削弱與紅軍受了嚴重打擊”[9](P478)。從表面上看,立三路線的失敗,是冒險主義的失敗,而實際上,它是教條主義的失敗。
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以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占統(tǒng)治地位長達4年之久。他們披著“馬列主義理論”的外衣,打著共產國際的旗號,自封為百分之百正確的布爾什維克,其最大特征就是推行教條主義。主要表現(xiàn)在:搬用共產國際關于戰(zhàn)后資本主義“第三時期”的觀點,認為中國革命如同共產國際所說的世界革命一樣,面臨著反革命與革命決死斗爭的政治形勢,而且中國革命的大爆發(fā)將加速世界革命的大爆發(fā);套用一國首先勝利的學說,認為中國革命有首先爆發(fā)、首先勝利的可能,而在中國則表現(xiàn)為爭取革命在一省數(shù)省的首先勝利;照搬十月革命以城市為中心的經驗,要求紅軍占領中心城市,提出了“擴大蘇區(qū)至中心城市”的口號;完全按照共產國際“被沒收土地底舊業(yè)主不應該得到任何分地”和不顧富農、不要害怕富農退出革命的指令,在蘇區(qū)強制推行“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錯誤政策;按照共產國際“你們必須拿擁護蘇聯(lián)的公開口號來組織運動”的要求,把“九·一八事變”視為是帝國主義進攻蘇聯(lián)的序幕,提出了“武裝保衛(wèi)蘇聯(lián)”的荒唐口號。除此之外,他們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把中間派當作最危險的敵人,主張打倒一切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不加分析,看成鐵板一塊;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冒險性進攻、保守性防御和逃跑性退卻的種種錯誤做法,這些都是受到蘇聯(lián)和共產國際不同程度影響的結果。
教條主義盛行幾乎使中國革命陷入絕境。正如中共中央指出:“第三次‘左'傾路線在革命根據(jù)地的最大惡果,就是中央所在地區(qū)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的失敗和紅軍主力的退出中央所在地區(qū)?!盵10](P968)“王明‘左'傾錯誤造成的失敗使革命根據(jù)地和白區(qū)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極大損失,紅軍從30萬人減到3萬人左右,共產黨員從30萬人減到4萬人左右?!盵11](P790)殘酷的現(xiàn)實,打破了教條主義者百分之百正確的神話,引起了廣大領導干部和黨員群眾的懷疑和不滿,張聞天、王稼祥等曾經犯過“左”傾錯誤的領導人,也開始覺悟,站到反對“左”傾錯誤的立場上來了。在此歷史條件下,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使中國共產黨走上了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道路。
從大革命失敗到遵義會議,教條主義在黨內連續(xù)發(fā)生并長期存在,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它必須和中國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共產國際的指示不是金科玉律,它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別國的革命經驗絕不能照搬,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向全黨鄭重提出:“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huán)境?!薄把蟀斯杀仨殢U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2](P534)經過延安整風,肅清了王明教條主義的影響,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全黨蔚然成風,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
[3]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3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5]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2)[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
[6]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6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