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種管理處
(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 100125)
(上接第9 期第52 頁)
7.19.1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19。
7.19.2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7.19.3 品種來源:中9A×中恢8012。
7.19.4 特征特性: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對照Ⅱ優(yōu)838短0.1天。株型適中,株高125.7 cm,莖稈粗壯,熟期轉色好。畝有效穗15.6萬穗,穗長26.0 cm,穗總粒數184.5粒,結實率79.9%,千粒重26.6 g。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4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5.5%,長寬比3.1,堊白粒率31%,堊白度6.3%,膠稠度69mm,直鏈淀粉含量25.6%。
7.19.5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遲熟中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56.9 kg,比對照增產3.7%(極顯著);2007年續(xù)試,平均畝產 578.1 kg,比對照增產2.3%(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567.5 kg,比對照增產3.0%,增產點比例76.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8.5 kg,比對照增產5.3%。
7.19.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秧田畝播種量6 kg,稀播勻播,適施秧田肥,及時防病治蟲,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秧齡20~25天移栽,每畝栽插l.0萬 ~1.3萬穴,每畝栽插基本苗3萬 ~5萬苗。(3)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十€施水稻專用肥50 kg,追肥在移栽后10天內畝施尿素7.5 kg。水漿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淺水促蘗,及時擱田,多次輕擱,淺水養(yǎng)胎,保水養(yǎng)花,濕潤灌溉,不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病蟲。
7.19.7 審定意見: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qū)(武陵山區(qū)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區(qū)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fā)區(qū)作一季中稻種植。
7.20.1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20。
7.20.2 選育單位: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7.20.3 品種來源:鹽582S×鹽恢888。
7.20.4 特征特性: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1.4天,比對照Ⅱ優(yōu)838短3.4天。株型適中,株高120.7 cm,葉片挺直,熟期轉色好。畝有效穗16.2萬穗,穗長23.9 cm,穗總粒數172.9粒,結實率82.7%,千粒重28.0 g??剐裕旱疚敛【C合指數6.8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9.9%,長寬比2.9,堊白粒率31%,堊白度3.7%,膠稠度76 mm,直鏈淀粉含量15.2%。
7.20.5 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長江中下游遲熟中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93.5 kg,比對照增產5.0%(極顯著);2008年續(xù)試,平均畝產 616.2 kg,比對照增產7.5%(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604.9 kg,比對照增產6.3%,增產點比例86.4%。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8.4 kg,比對照增產11.3%。
7.20.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水育秧每畝秧田播種量15 kg左右,旱育秧每畝播種量25 kg左右,施足基肥,早施斷奶肥,追施促蘗肥、送嫁肥,注意防治稻薊馬、蚜蟲,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秧齡35天左右移栽,每畝栽插1.6萬 ~1.8萬穴,每穴栽插一二粒谷苗,畝基本苗7萬 ~8萬苗,做到淺插、勻栽。 (3)肥水管理:按照“前促、中控、后補”的原則,基面肥占40%,分蘗肥占30%,穗肥占30%。水漿管理宜采取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深水抽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的灌溉方式,要求移栽后20天左右發(fā)足等穗苗,適時排水擱田,高峰苗每畝不超過25萬苗,畝成穗16萬 ~17萬穗,后期濕潤養(yǎng)老,收割前5天斷水。(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褐飛虱等病蟲。(5)抽穗期注意防高溫危害。
7.20.7 審定意見: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qū)(武陵山區(qū)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區(qū)的稻瘟病輕發(fā)區(qū)作一季中稻種植。
7.21.1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21。
7.21.2 選育單位:合肥豐樂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7.21.3 品種來源:豐39S×豐恢3號。
7.21.4 特征特性: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比對照金優(yōu)207短1.1天。株型略散,株高107.4 cm,穗層欠整齊,熟期轉色一般。畝有效穗18.3萬穗,穗長23.6 cm,穗總粒數173.8粒,結實率80.0%,千粒重23.4 g??剐裕旱疚敛【C合指數5.2級,穗瘟損失率最高7級;白葉枯病9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5.0%,長寬比3.1,堊白粒率20%,堊白度2.4%,膠稠度60 mm,直鏈淀粉含量23.6%,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3級。
7.21.5 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熟晚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06.4 kg,比對照增產5.9%(極顯著);2008年續(xù)試,平均畝產 528.1 kg,比對照增產8.3%(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517.3 kg,比對照增產7.1%,增產點比例84.5%。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7.6 kg,比對照增產4.4%。
7.21.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采取旱育秧或濕潤育秧,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秧齡25~30天移栽,中上等肥力田塊栽插規(guī)格為16.7 cm×20.0 cm,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塊適當增加密度。(3)肥水管理:畝施純氮12~14 kg,五氧化二磷10 kg,氧化鉀10 kg。氮肥施用原則為前重、中控、后補,基肥、追肥、穗肥分別占總量的60%、20%、20%。科學管水,采取“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濕濕”的灌溉方式,每畝達到20萬苗時及時排水曬田。(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褐飛虱、稻曲病等病蟲。
7.21.7 審定意見:適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長江以南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fā)的雙季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7.22.1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22。
7.22.2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7.22.3 品種來源:中3A×中恢1681。
7.22.4 特征特性: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3.9天,比對照金優(yōu)207長3.0天。株型適中,株高106.3 cm,莖稈粗壯,長勢繁茂,熟期轉色好。畝有效穗數18.9萬穗,穗長23.7 cm,穗總粒數160.9粒,結實率78.4%,千粒重24.6 g。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0級,穗瘟損失率最高7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3.2%,長寬比2.9,堊白粒率14%,堊白度1.9%,膠稠度61 mm,直鏈淀粉含量25.4%。
7.22.5 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熟晚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15.3 kg,比對照增產6.2%(極顯著);2008年續(xù)試,平均畝產 526.6 kg,比對照增產5.8%(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520.9 kg,比對照增產6.0%,增產點比例83.9%。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9.2 kg,比對照增產6.6%。
7.22.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做好種子消毒處理,秧田每畝播種9~10 kg,大田每畝用種1.5 kg,施足基肥,適施斷奶肥、促蘗肥,及時防治病蟲草害,培育壯秧。(2)移栽:秧齡25~30天移栽,采取寬行窄株栽插為宜,栽插規(guī)格13.3 cm×26.7 cm或13.3 cm×25.0 cm,每畝栽插2.0萬 ~2.5萬穴,每穴二三粒谷苗。(3)肥水管理:畝施純氮10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鉀9 kg,磷鉀肥作基肥,氮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堅持基肥足、追肥早的施肥原則。合理管水,做到寸水返青,及時曬田,有水孕穗,干濕壯籽,后期不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稻飛虱等病蟲。
7.22.7 審定意見:適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長江以南的稻瘟病輕發(fā)的雙季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7.23.1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23。
7.23.2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7.23.3 品種來源:內2A×中恢111。
7.23.4 特征特性: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0.7天,比對照汕優(yōu)46長2.1天。株型適中,株高107.8 cm,長勢繁茂,熟期轉色好。畝有效穗16.8萬穗,穗長24.1厘米,每穗總粒數149.4粒,結實率68.1%,千粒重31.3 g。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6.3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0.0%,長寬比3.1,堊白粒率16%,堊白度1.1%,膠稠度70mm,直鏈淀粉含量15.6%,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3級。
7.23.5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遲熟晚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474.8 kg,比對照增產1.1%(不顯著);2007年續(xù)試,平均畝產 513.9 kg,比對照增產5.7%(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494.4 kg,比對照增產3.4%,增產點比例71.8%。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5.5 kg,比對照增產2.3%。
7.23.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稀播,3~4片葉齡施“斷奶肥”,移栽前5天施“起身肥”,培育帶蘗壯秧。(2)移栽:秧齡在25~28天移栽,栽插密度20 cm×25 cm。(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以復合肥為好,栽插后5~7天追第一次肥,栽插后15天看苗補施磷鉀肥,孕穗前施少量鉀肥。前期以淺水濕潤灌溉為主,做到深水返青,淺水促蘗,及時擱田,多次輕擱,淺水養(yǎng)胎,保水養(yǎng)花,濕潤灌溉,不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病蟲。
7.23.7 審定意見:適宜在廣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fā)的雙季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7.24.1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24。
7.2 4.2 選育單位:廣東省汕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7.24.3 品種來源:天豐A×汕恢316。
7.24.4 特征特性: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9.9天,比對照汕優(yōu)46長1.3天。株型適中,株高103.5 cm,分蘗力中等,劍葉短挺,熟期轉色好。畝有效穗18.2萬穗,穗長21.5 cm,穗總粒數169.4粒,結實率71.6%,千粒重24.1 g??剐裕旱疚敛【C合指數3.9級,穗瘟損失率最高5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7級;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1.1%,長寬比3.4,堊白粒率2%,堊白度0.1%,膠稠度82 mm,直鏈淀粉含量21.8%,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1級。
7.24.5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遲熟晚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475.1 kg,比對照增產1.2%(不顯著);2007年續(xù)試,平均畝產 489.4 kg,比對照增產0.7%(不顯著);兩年平均畝產482.2 kg,比對照增產0.9%,增產點比例49.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0.3 kg,比對照增產10.3%。
7.24.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秧田每畝播種 10.0~12.5 kg,大田每畝用種1.25 kg,稀播、勻播,培育壯秧。(2)移栽:秧齡30天以內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規(guī)格16.7 cm×23.3 cm,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畝栽插8萬基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前期肥,適時適量施好促花、?;ǚ?,前、中、后期施肥量分別占總量的70%、25%、5%,氮、磷、鉀肥比例為1.0∶0.5∶1.0。水分管理掌握插后淺水促蘗,夠苗及時露曬田;中期濕潤壯胎,淺水揚花;后期干濕交替,切忌過早斷水。(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病蟲。(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7.24.7 審定意見:適宜在廣西中北部、廣東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葉枯病輕發(fā)的雙季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7.25.1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25。
7.25.2 選育單位:黃岡市農業(yè)科學院。
7.25.3 品種來源:金23A×岡恢38。
7.25.4 特征特性: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比對照汕優(yōu)46短3.1天。株型適中,株高104.0 cm,長勢繁茂,熟期轉色好。畝有效穗17.4萬穗,穗長24.5 cm,穗總粒數133.1粒,結實率77.8%,千粒重28.6 g??剐裕旱疚敛【C合指數6.3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8.3%,長寬比3.2,堊白粒率5%,堊白度0.4%,膠稠度72 mm,直鏈淀粉含量22.0%,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1級。
7.25.5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遲熟晚
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457.7 kg,比對照減產2.5%(極顯著);2007年續(xù)試,平均畝產 469.1 kg,比對照減產3.5%(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463.4 kg,比對照減產3.0%,增產點比例28.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8.4 kg,比對照增產7.9%。
7.25.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秧田每畝播種12.5 kg,大田每畝用種0.8~1.0 kg;畝施復合肥15~20 kg作底肥,而葉一心和移栽前7天每畝各追施尿素5 kg;注意防治稻薊馬,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秧齡30天左右移栽,栽插株行距16.7 cm×20.0 cm,每畝插足基本苗6.0萬 ~7.5萬苗。(3)肥水管理:大田畝施復合肥30~50 kg或碳銨50 kg、氯化鉀15 kg、過磷酸鈣30 kg作底肥,移栽后7天每畝追施尿素、氯化鉀各10 kg。深水返青,淺水分蘗,每畝最高苗達到30萬苗左右及時曬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水層,灌漿期濕潤管理,后期不宜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病蟲。
7.25.7 審定意見:適宜在廣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fā)的雙季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7.26.1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9026。
7.26.2 選育單位:湖南農業(yè)大學。
7.26.3 品種來源:C815S×396。
7.26.4 特征特性: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8.5天,比對照汕優(yōu)46長1.3天。株型適中,株高105.3 cm,熟期轉色好。畝有效穗18.0萬穗,穗長23.7厘米,穗總粒數128.8粒,結實率79.8%,千粒重29.4 g。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8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7.7%,長寬比3.0,堊白粒率19%,堊白度2.8%,膠稠度70 mm,直鏈淀粉含量15.5%,達到國家 《優(yōu)質稻谷》標準3級。
7.26.5 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遲熟晚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40.8 kg,比對照增產11.2%(極顯著);2008年續(xù)試,平均畝產519.5 kg,比對照增產8.5%(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530.1 kg,比對照增產9.9%,增產點比例88.5%。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3.4 kg,比對照增產8.6%。
7.26.7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秧田每畝播種9~10 kg,大田每畝用種850 g,稀播,培育壯秧。(2)移栽:秧齡在25天左右移栽,栽插規(guī)格20 cm×26 cm,每穴栽插4或5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畝施碳銨35 kg、過磷酸鈣35 kg,栽插后5~7天畝施尿素4、氯化鉀10 kg。大田氮、磷、鉀施用比例為2.0∶0.8∶1.0,并結合追肥進行化學除草。有水插秧,深水活棵,淺水分蘗,一般在插秧后15~20天開始曬田,中后期干濕交替,收割前7天斷水。(4)病蟲防治:及時防治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病蟲。(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7.26.7 審定意見:適宜在廣西中北部、廣東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fā)的雙季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7.27.1 審定編號:審稻2009027。
7.27.2 選育單位:湖南懷化奧譜隆作物育種工程研究所。
7.27.3 品種來源:奧龍1S×H282。
7.27.4 特征特性: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0.5天,比對照汕優(yōu)46長3.3天。株型緊湊,株高113.3 cm,莖稈粗壯,長勢繁茂,熟期轉色好。畝有效穗17.4萬穗,穗長25.2 cm,穗總粒數136.5粒,結實率76.3%,千粒重30.6 g??剐裕旱疚敛【C合指數6.2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0.7%,長寬比3.2,堊白粒率13%,堊白度2.2%,膠稠度89 mm,直鏈淀粉含量22.3%,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2級。
7.27.5 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遲熟晚秈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06.1 kg,比對照增產4.1%(極顯著);2008年續(xù)試,平均畝產503.4 kg,比對照增產5.1%(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504.7 kg,比對照增產4.6%,增產點比例76.9%。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6.0 kg,比對照增產6.7%。
7.27.6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大田每畝用種1.2~1.5 kg,稀播勻播,培育多蘗壯秧。(2)移栽:秧齡22~27天、5.5~6.0片葉移栽,栽插規(guī)格為20.0 cm×23.3 cm,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大田需肥水平中等,重施底肥,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每畝配合施用總養(yǎng)分含量≥45%的復合肥20~25 kg;栽插返青后每畝追施尿素7~8 kg、氯化鉀6~7 kg;孕穗中后期看苗情補施磷、鉀等穗粒肥,抽穗灌漿期忌施氮肥。栽插后寸水返青,薄水與濕潤間歇式灌溉促發(fā)低位分蘗,夠苗及時曬田,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收割前6~8天斷水。(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病蟲。(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7.27.7 審定意見:適宜在廣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fā)的雙季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