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育 林建征 (浙江三門縣中醫(yī)院 317100)
對于尺橈骨干骨折,目前較普遍的治療方法是手法復位石膏(夾板)外固定,切開復位單純鋼板或髓內釘內固定。我院骨傷科2000-2008年有65例不穩(wěn)定尺橈骨骨折患者采取鋼板與髓內釘聯合內固定方法治療,臨床效果滿意,現回顧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65例中,男47例,女18例;年齡19~71歲,平均42歲;左側25例,右側40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8例,工傷13例,摔傷19例,砸傷4例,其他1例。開放性骨折13例,其中尺橈骨3例,橈骨5例,尺骨5例;閉合性52例。粉碎性骨折15例,其中橈骨11例,尺骨4例;斜形骨折18例;橫形骨折25例;多段骨折7例,其中尺骨多段骨折5例,橈骨多段骨折2例。
1.2 治療方法 除3例尺橈骨開放性骨折及5例尺骨開放性骨折一期閉合傷口延期內固定治療外,其余均行急診手術。手術在臂叢麻醉下進行,首先在X線下進行手法整骨復位,骨折復位滿意后,再于尺骨鷹嘴處順行閉合穿入一支三棱針(固定針粗細依尺骨骨髓腔大小而定)。如復位困難則不必強行復位,以免加重前臂軟組織損傷,可切開復位內固定。本組有5例開放性骨折及9例閉合性骨折因復位困難而切開復位,但都沒有剝離骨膜;再行橈骨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鋼板選用6~8孔,保證骨折線兩端各有3顆螺絲釘固定,斜形骨折先用拉力螺絲釘后再用鋼板固定。本組有2例橈骨遠近側1/3各有骨折采用兩塊鋼板固定。術中檢查固定確實后,再經X線透視證實骨折已復位即手術完成。術后用三角巾懸吊2周。
1.3 療效評定標準 優(yōu):骨折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前臂旋轉功能、肘腕指關節(jié)功能完全恢復;良:骨折對位對線良好,肘腕指關節(jié)功能好,前臂旋轉功能稍受限。
本組65例患者全部經隨訪復查,傷肢骨折全部愈合。臨床愈合時間1~3個月,平均2個月;骨性愈合時間3~6個月,平均4個月。療效優(yōu)59例(90.8%);良6例(9.2%),其中4例是被機器壓傷,2例是交通傷;無1例發(fā)生骨不連或創(chuàng)口感染。
尺橈骨骨折較多見,約占全身骨折的6%[1]。因造成骨折的暴力不同,骨折線可呈橫形、粉碎性、斜形或多段骨折。由于前臂解剖功能的復雜關系,尺橈骨干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可發(fā)生側方、重疊、成角及旋轉移位。前臂活動在人們日常生活生產中要求有較大的活動度和較高的靈敏度,因此在治療上除恢復肢體長度、對位和軸線外,還要達到良好的旋前和旋后活動范圍。對成人有移位的尺橈骨骨折,雖然閉合復位可能取得成功,但一般仍認為開放復位和內固定是最好的治療方法[2]。
滿意的內固定器械必須能牢固地固定骨折,盡可能完全消除成角和旋轉活動。切開手術復位鋼板內固定,骨折對位對線好,固定穩(wěn)固,能消除旋轉活動。但手術過程中剝離尺橈骨骨膜、損傷軟組織,容易造成骨折遲緩愈合或不愈合的后果,鋼板去除后出現骨干應力集中易再次骨折。由于橈骨為多弧度兩端均能旋轉的長骨,橈骨干有約為9.3°的弧度,突向橈側。其骨髓腔呈倒置漏斗狀,遠側較大,因此此端骨折使用髓內釘不易獲得穩(wěn)定。近側2/3為漏斗柄,中1/3被弧度形成兩個平面,非常狹窄,髓內釘插入困難[3]。插入橈骨髓內釘時可能會在橈骨背側弧度處穿透皮質或造成遠端骨塊劈裂。單純普通髓內釘固定時不能完全消除橈骨骨折的成角和旋轉活動,術后必須用石膏固定12~16周[2]。而尺骨骨髓腔呈圓形,大約自鷹嘴至尺骨莖突連線上1/4開始狹窄,狹窄區(qū)較長,其最狹窄處約在此線中點遠側1cm處,內徑4~5mm,髓腔較直,適于髓內釘固定[3]。而三棱釘的三角形橫斷面可以防止尺骨旋轉不穩(wěn)定。因此,我院采用三棱釘來控制尺骨骨折的成角和旋轉活動,采用鋼板固定橈骨骨折。這樣既可避免均用鋼板內固定造成尺骨骨膜剝離過多導致尺骨不愈合,又可避免橈骨骨折用髓內釘固定時手術困難及術后成角和旋轉移位。術后不需石膏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鍛煉,避免鄰近關節(jié)僵硬。尺骨采用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操作相對簡單,即使切開復位也可不剝離骨膜,創(chuàng)傷少,恢復快,經濟負擔輕,拆內固定方便,尤其適合尺骨多段骨折。
[1]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448-449.
[2]Canale ST(美).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 第9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2278-2279.
[3]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