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威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刑事科學技術系,北京 100038)
刑事科學技術是以違法犯罪活動中的物證材料為研究對象,以理化分析、形態(tài)識別和計算機技術為主要工具,研究各種物證材料的提取、分析、溯源、檢驗和鑒定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的學科。在實踐工作中,刑事科學技術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指明偵查方向,提供訴訟證據,管理違法犯罪人員信息資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刑事科學技術具有顯著的綜合性應用特點,隨著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進步,其在維護社會公共安全方面領域不斷拓寬,內容日益豐富,對人才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根據公安大學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本科教學的一些探索,就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談一點粗淺的認識,以期拋磚引玉。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目前主要在公安院校開設,其教學模式不可避免地帶有職業(yè)教育的特點,一向注重貼近實戰(zhàn)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討論的職業(yè)核心能力,特指開展刑事科學技術工作的業(yè)務能力,不包括作為人民警察應當具備的政治、法律、人文素養(yǎng),體能和警務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公安大學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本科教學目標定位是培養(yǎng)在公安機關從事現場勘查、分析、重建以及常規(guī)物證檢驗、鑒定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其就業(yè)崗位明確,即各級公安機關的刑事科學技術部門。因此,其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內容就應當適應公安刑事科學技術部門的職責。根據公安部對刑事科學技術部門的職責定位,省、地(市)、縣(區(qū))三級具體職責有所不同,但勘驗檢查各類案件現場,開展物證的檢驗鑒定,檢驗和解剖尸體,管理和應用刑事科學技術信息應用系統(tǒng)是其共同的主要職責。相應地,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職業(yè)核心能力,可以概括為現場勘查能力、物證檢驗鑒定能力和刑事信息應用的能力。
包括對現場及物證的記錄和固定的能力,潛在痕跡的發(fā)現和顯現能力,現場分析、重建、可視化表達與總結匯報的能力。
指以特征識別和屬性鑒別為目的的常規(guī)物證材料的檢驗、溯源和鑒定的能力。其中常規(guī)物證主要包括指紋、足跡、工具痕跡、槍彈痕跡、文書物證等,但不包括法醫(yī)檢驗和理化分析等對相應的學科基礎有較高要求的檢驗鑒定。
包括違法犯罪人員相關信息(特別是指掌紋、DNA等人體生物特征)的采集、識別、管理與綜合應用能力;與物證相關的如鞋底花紋、槍彈痕跡、爆炸物、毒品毒物和各種微量物證等數據庫的建立、管理與綜合應用能力。
能力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識和理論體系為基礎的。刑事科學技術作為一門學科,有其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有其特定的學科基礎。刑事科學技術的核心理論是特征識別理論和屬性鑒別理論,主要應用了數學、化學、物理和計算機技術的理論和方法。其中特征識別數字化的發(fā)展方向,對刑事科學技術人員的數學基礎和計算機技術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特征識別的研究和屬性鑒別的一些檢驗中也離不開數理統(tǒng)計的方法。而屬性鑒別就是對物證的化學、物理屬性的認識過程。因此,沒有扎實寬厚的相關學科基礎,既難以具備基本的業(yè)務能力,更難有長足的發(fā)展后勁。
近十年來,我國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公安部和各地公安刑事科學技術部門通過等級技術室評定、“大練兵”模擬案件現場勘查考核、實驗室能力驗證、實驗室認可等工作,在隊伍建設、技術水平、裝備水平、規(guī)范化建設等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畢業(yè)生的能力要求也隨之提高。相對而言,刑事科學技術的教育教學存在一定的滯后。筆者認為,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要跟上形勢,應注意以下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刑事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特別是信息技術與刑事科學技術的融合極大地促進了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刑事科學技術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也應隨之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要處理好經典與現代的關系。所謂經典,是刑事科學技術多年來形成的專業(yè)領域劃分、各專業(yè)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和基本的教育教學模式,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現代意味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其中教學內容的更新有兩類:一是各專業(yè)課程本身的發(fā)展,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要隨時引進課堂,具有即時性和靈活性的特點,需要教師跟蹤學術和實戰(zhàn)的前沿;二是隨著新的檢驗對象或變革性技術方法的發(fā)明,形成了新的領域,如近年來新興的法醫(yī) DNA技術、電子物證檢驗等,其更新是漸進的,即有一個產生、積累和發(fā)展的過程,待其相對成熟后需要調整課程體系將其納入。
通過直接引進刑事科學技術工作一線的專家進行授課或舉辦學術講座,可以有效彌補學校教師公安實戰(zhàn)經驗不足的局限性。公安大學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本科教學一直聘請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的專家講授相關物證檢驗鑒定技術,請北京市公安局一線的刑事科學技術專家為本科生開設現場勘查方面的課程。
針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的學生雖然很好地完成了各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但初到犯罪現場還是有感覺無從下手的情況。分析原因是學生缺乏綜合應用的能力,因此聘請北京市公安局的專家開設了“犯罪現場分析與重建”課程。該課程在課序上安排在學生系統(tǒng)學習專業(yè)課之后,畢業(yè)實習之前。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學,內容以近期發(fā)生在北京的重特大案件和具有典型現場分析重建意義的案例為主,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結合各種痕跡物證的綜合運用,突出現場分析與重建的思路與方法。專家授課的案例每年都在更新,及時反映了犯罪手段變化情況,實用的現場勘查和物證運用新技術的運用情況,保證了教學內容的鮮活性。一線專家親自參與課內的實訓,布置模擬現場、指導現場勘驗與案卷制作、評審學生的分析匯報、最后進行點評,對學生現場勘查能力的提升效果顯著。
刑事科學技術是應用學科,因此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在應用上下功夫。刑事科學技術三大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在教學中設置相應的專項實訓進行強化培養(yǎng)。
現場勘查能力可以借鑒公安部近年來組織的全國模擬殺人案件現場和盜竊案件現場勘查考核的模式,針對學校的具體情況,設計相應的實訓模塊。重點培養(yǎng)學生犯罪現場勘查取證中現場保護與防護能力,現場物證的發(fā)現、顯現和提取的能力,物證快速篩查能力,現場信息查詢能力,現場分析與重建中現場物證和信息的分析能力,可視化表達技術的應用能力,殺人、爆炸、槍擊等重特大案(事)件的現場重建技術的應用能力等。
檢驗鑒定能力可以采用公安部與中國合格評定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組織的全國司法鑒定機構檢驗鑒定能力驗證的模式與資料,組織學生開展指紋鑒定、足跡鑒定、筆跡鑒定、印章印文鑒定、圖像技術檢驗等常規(guī)物證檢驗鑒定實訓。從物證鑒定的受理、確認、檢驗鑒定到鑒定文書的制作進行強化訓練。
刑事信息應用能力需要建設相關的教學系統(tǒng)。至少應包括犯罪現場勘查綜合系統(tǒng)、指掌紋采集與自動識別系統(tǒng)、鞋底花紋識別系統(tǒng)等。強化學生物證信息檢索與分析能力、違法犯罪人員信息采集與管理的能力、現場信息采集與比對能力、信息研判與深度挖掘的能力。掌握物證檢驗和同一認定中各類物證的特點與特征的識別與比對技術、物證標樣數據庫的建庫與檢索技術、微量物證與痕量物證的檢驗技術和物證溯源技術等。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面向公安培養(yǎng)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是一項涉及諸多因素的系統(tǒng)工程。遵循高等教育規(guī)律,突出特色,不斷研究和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現代刑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優(yōu)秀人才。
[1] 肖云飛.公安高等院校刑事技術專業(yè)教學改革與評價研究[D].天津大學,2008.
[2] 滿勤,馮永平.公安院校刑事技術實驗課分層次教學法研究[J].公安學刊,2007(3).
[3] 趙幼鳴,林少菊,歐三任.刑事科學技術教學中校內實訓環(huán)節(jié)的改革[J].公安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