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
節(jié)能是當今電器領域科技發(fā)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人們日常消費與生活關注的焦點。變頻技術在實現(xiàn)電器節(jié)能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中小容量變頻器而言,應用最為廣泛的是交流-直流-交流變換器。此類變換器中,又以正弦脈寬調制(SPWM)型變換器為主。
利用變頻技術產(chǎn)生SPWM信號的方法有多種,如利用分立元件搭建模擬、數(shù)字混合電路、使用SPWM專用芯片或基于CPLD/FPGA設計SPWM發(fā)生器等。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單片機實現(xiàn)SPWM,此方法控制電路簡單可靠,利用軟件產(chǎn)生SPWM波,減輕了對硬件的要求,且成本低,受外界干擾小。
圖1 系統(tǒng)總體結構框圖
圖2 正弦逆變電路
本文以英飛凌公司XC878M單片機實現(xiàn)對交流-直流-交流變換器的實時檢測和自動控制。系統(tǒng)總體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其中,變頻器設計主要由電源電路、控制電路、驅動和逆變電路、濾波電路及保護電路等幾部分構成。
變頻器各模塊設計:
本系統(tǒng)要求提供給橋式逆變模塊310V直流電壓。該310V直流電壓由市電經(jīng)全橋整流、濾波后獲得。
由XC878M輸出利用軟件方法產(chǎn)生的正弦脈寬調制信號(SPWM)。
由英飛凌公司提供的2片驅動芯片2ED020I12-FI、4只IGBT管SKW30N60HS及外圍輔助電路構成,完成DC-AC的逆變、電壓變換。
驅動和逆變電路輸出的高頻電壓信號,經(jīng)由LC低通濾波后,得到帶動空調壓縮機電機的純正弦波電壓信號。
由1個10A保險絲、4個反向并聯(lián)在IGBT管集-射極間的反向偏置二極管和LM393及輔助電路組成的比較電路和繼電器構成,完成系統(tǒng)的過欠壓、過流保護及IGBT管的瞬間過流保護工作。
逆變電路由4個IGBT管(Q3、Q4、Q5、Q6)組成的全橋式逆變電路組成,每個IGBT管并聯(lián)1個反向偏置二極管(D2、D6、D5、D10),利用二極管的極間電容,可以濾除IGBT管導通瞬間的大電流,起到瞬間過流保護作用。橋臂Q3、Q6和Q5、Q4在輸出正弦波信號的一個周期內交替工作,可將直流電壓轉換成按正弦規(guī)律變化的梯形脈沖波,經(jīng)低通濾波器濾波后,負載上得到的實際電壓為正弦波。逆變橋的SPWM控制信號由主控芯片XC878M產(chǎn)生,并通過隔離驅動電路傳遞到IGBT管的柵極。逆變電路如圖2所示。
由于XC878M產(chǎn)生的SPWM信號不能直接驅動IGBT,故逆變橋的驅動采用英飛凌專用驅動芯片2ED020I12-FI。2ED020I12-FI為雙通道、高壓高速功率驅動器件,可驅動1200V的MOSFET及IGBT。2ED020I12-FI可同時輸出兩路獨立并且隔離的驅動信號用于驅動兩路同一橋臂IGBT。2ED020I12-FI輸出部分采用15 V供電,供電電壓可直接供給或經(jīng)由二極管及電容供給。常規(guī)逆變電路經(jīng)常需要四組隔離的驅動電源,而2ED020I12-F驅動芯片只需要單組15 V電源供電,這可以極大地簡化驅動電路并且節(jié)約成本。2ED020I12-F的所有邏輯輸入電壓可為3.3V或5V。/SD(高低端兩通道關斷邏輯輸入)、INH(高端邏輯輸入)和INL(低端邏輯輸入)為2ED020I12-F的邏輯輸入端。/ SD為高電平時,INH和INL輸入無效(OutH 與OutL輸出低電平)。/ SD為低電平時,若INH為高電平(而INL為低電平),則OutH(高端輸出)啟用(輸出高電平);反之,若INL為高電平(而INH為低電平),OutL(低端輸出)啟用(輸出高電平)。若INH和INL均為高電平,則兩個輸入都無效(OutH 與OutL輸出低電平),直至兩者之一變?yōu)榈碗娖綍r才有效。2ED020I12-FI內部還有一個通用運算放大器和一個通用比較器,可分別用于IGBT管的電流檢測和過流檢測。
利用1片2ED020I12-FI驅動半橋逆變電路的電路圖如圖3所示。
圖3 半橋驅動電路
XC878M的輸入捕獲/輸出比較單元CCU6中的定時器T12(選通道0和通道1)可產(chǎn)生兩路PWM信號。2ED020I12-FI為雙通道驅動芯片,故2片2ED020I12-FI可驅動4個IGBT管SKW30N60HS。其中,第一片驅動芯片2ED020I12-FI用于控制IGBT管Q3、Q4。第二片驅動芯片2ED020I12-FI用于控制IGBT管Q5、Q6。在交流輸出的前半個周期,XC878M的P3.0輸出有效,利用三極管的開關作用,送至第一片驅動芯片2ED020I12-FI的INL(低端輸入)及第二片驅動芯片的INH(高端輸入),由第一片驅動芯片2ED020I12-FI的OutH(高端輸出)及第二片驅動芯片的OutL(低端輸出)控制IGBT管Q3、Q6的導通與關斷。同理,在交流輸出的后半個周期,XC878M的P3.1輸出有效,此時的SPWM信號經(jīng)由兩片2ED020I12-FI控制IGBT管Q5、Q4的導通與關斷。XC878M的P3.0和 P3.1輪流交替有效,使得輸出端得到正負交替出現(xiàn)的調制方波。
本文將一個周期T的信號分成1 440個點(按X軸等分),兩點間的時間間隔由XC878M通過定時器中斷產(chǎn)生。因此,首先需建立正弦脈寬數(shù)據(jù)表,由XC878M初始化時算好,將其按一定的格式(即考慮相序及同一相中的脈寬次序等)存入片內的FLASH中,建立好數(shù)據(jù)指針,以便按一定的尋址方式查詢。
SPWM實際上就是用一組經(jīng)過調制的幅值相等、寬度不等的脈沖信號代替調制信號,用開關量代替模擬量。調制后的信號中除了含有調制信號外,還含有頻率很高的載波頻率及載波倍頻附近的頻率分量,但幾乎不含其他諧波,特別是接近基波的低次諧波。因此,載波頻率也即SPWM的開關頻率越高,諧波含量越少。這從SPWM的原理可以直觀地看出。當載波頻率高時,半周期內開關次數(shù)越多,把期望的正弦波分段也越多,SPWM的基波就越接近期望的正弦波。
但是,SPWM的載波頻率除了受功率器件的允許開關頻率制約外,SPWM的開關頻率也不宜過高,這是因為開關器件工作頻率提高,開關損耗和換流損耗會隨之增加。另外,開關瞬間電壓或電流的急劇變化形成很大的du/dt或di/dt,會產(chǎn)生強的電磁干擾;高du/dt、di/dt還會在線路和器件的分布電容和電感上引起沖擊電流和尖峰電壓;這些也會因頻率提高而變得嚴重。
綜上所述,SPWM的開關頻率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本設計實際采用的SPWM開關頻率,也即IGBT的開關頻率為18MHz,這是一個折中的選擇。
正弦波輸出的0~180度由XC878M定時器T12的通道0(對應的為COUT60_0)輸出有效,180~360度由T12的通道1(對應的為COUT61_0)輸出有效,COUT60_0和 COUT61_0兩腳輪流交替有效輸出脈寬調制的正弦半波。
正弦波輸出的一個周期T分成1440個點(按X軸等分),兩點間的時間間隔由XC878M的定時器通過計數(shù)中斷實現(xiàn)(載波頻率設置),由于XC878M的內部定時器有PWM的設置,通過在程序中設置定時器的計數(shù)值來控制頻率,通過設置占空的計數(shù)值來調整脈沖的占空比,以保證輸出方波的脈沖寬度按正弦規(guī)律變化。正弦脈寬調制波形示意圖見圖4。
本設計中壓縮機電機工作頻率范圍為20Hz~130Hz。逆變后的方波經(jīng)濾波后可以得到正弦波脈沖,調制頻率為28.8KHz~187KHz,一個周期分為1 440個調制脈寬,每個正弦波周期為 1440×(1/187KHz~1/28.8KHz)=0.0077s~0.05s,輸出頻率為20Hz~130Hz。正弦脈沖的度數(shù)與計數(shù)值之間的一個換算見表1。
圖4 正弦波脈沖寬度調制波形示意圖
首先對程序進行初始化,初始化之后程序就進入了中斷,連續(xù)讀取720個PWM的匹配值產(chǎn)生0~180度的PWM。然后,關閉此定時器和中斷,并打開TIMER0和它的定時中斷,同樣的連續(xù)讀取720個PWM的匹配值產(chǎn)生180~360度的PWM。
主程序中,在while(1)中不斷的掃描DS18B20溫度傳感器返回值。通過判斷室內溫度與設定溫度間溫差,動態(tài)生成變頻表。正弦波頻率的改變范圍是20Hz~130Hz。
PWM調制程序流程圖如圖5所示。
文中以XC878M單片機輸出利用軟件方法產(chǎn)生的正弦脈寬調制信號,將310V直流電壓逆變?yōu)楦哳l交流信號,后經(jīng)低通濾波得到純正正弦波帶動空調壓縮機電機運行,即基于單片機實現(xiàn)對交流-直流-交流變換器的實時檢測和自動控制,利用變頻技術最終達到空調節(jié)能的目的。單片機模擬輸出的SPWM信號可使硬件電路簡化,系統(tǒng)功率因數(shù)與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采用高頻調制后可獲得高質量的輸出電壓波形,抑制了高次諧波,使變換器損耗減小,由此提高了系統(tǒng)的工作性能。
[1]劉鳳君.正弦波逆變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李愛文.現(xiàn)代逆變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
[3]陳道煉.DC-AC逆變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 社,2005.
[4]謝力華.正弦波逆變電源的數(shù)字控制技術[J].電力電子技 術,2001(6).
[5]張燕賓.SPWM變頻調速應用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 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