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鄭懿,鄔小玫,余建國,方祖祥
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上海,200433
在研究生物組織對電刺激的反應以及一些疾病的電治療過程中,需要使用電生理刺激儀。電生理刺激儀的應用領域很廣,有的用于神經肌肉功能恢復與重建[1]、[2],有的用于對實驗小白鼠等小型動物的生理機能測試研究[3],有的用于肌肉松弛檢測和誘發(fā)電位[4],還有的用于心臟除顫方式探索[5]。在波形發(fā)生方面,有采用DDS合成所需波形[6],也有基于DAC+DC-DC輸出的方式[7]。由于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刺激儀功能比較固定,有時無法完全滿足不同研究的要求,因此我們研制了一款主要用于心臟電生理研究的電刺激儀,具有寬范圍輸出,可任意調節(jié)脈寬和輸出相位等的特點。
如圖1所示,該刺激儀主要由儲能電容、充/放電回路、檢測控制單元、定時器以及電池等組成。充電單元將電池電能存儲到儲能元件;檢測電路監(jiān)測儲能元件電壓,當達到目標值時自動向操作者發(fā)出提醒信號;充電完成后操作者可通過按鍵觸發(fā)定時器并由放電回路輸出脈沖,脈沖波形由定時器控制;通過設置控制電路中檢測電路的參考電平來控制輸出電壓幅度。
圖1 系統(tǒng)各模塊關系圖Fig.1 The framework of system
① 電池是一塊定制的可充電鋰電池,輸出的標稱值是14.4 V,充足電后的實測值為16.2 V,容量為1500 mAh,可較長時間提供系統(tǒng)能源。
② 儲能電容的充電時間最長為10s,最高輸出電壓為30V,并連續(xù)可調。
③ 放電波形可以是雙相波,也可以是單相波,且正/負相波的順序可以隨意設定。
④ 脈沖寬度由兩個獨立的定時器控制,正負兩個脈沖之間的間隔也可以任意設置。
電源電路可提供兩組電壓:5 V和32 V。5 V電壓主要用于定時器芯片和邏輯芯片的工作電壓;32V電壓用于儲能元件的充電所需電壓。5V電壓產生模塊選擇了一塊LM2576S-5[8]作為主芯片;而充電單元供電模塊使用了TI公司的TPS61170[9],此芯片可以在寬輸入電壓范圍內輸出穩(wěn)定的增壓電壓,且輸出的電壓可以根據(jù)需要調整。
恒定電壓U通過RC電路對電容C充電時,t時刻電容電壓u滿足:
公式中的R代表充電電阻。
公式兩邊乘以C并對時間求導可得:
i代表t時刻的充電電流??梢钥吹疆攖為0時i的值由充電電壓及電阻決定。但是隨著時間推移,i以指數(shù)速度衰減??紤]到i是由電源芯片提供的,其最大值在100 mA左右[9],如果使用RC回路充電,為了避免在充電初期充電電流超過允許值,必須限定i在0時刻的電流,造成后期電源芯片的電流提供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從而導致充電效率低下。系統(tǒng)采用了如圖2所示的恒流充電電路:圖2中V1代表由充電單元提供的電壓,一般設定為32 V;圖中的充電對象是一個大容量的電解電容C1,即在系統(tǒng)框圖中所謂的儲能元件,由于在刺激儀輸出時所需的電流很大,所以必須有一個電容來提供大電流;而充電控制主要由三極管Q1來實現(xiàn)。
圖2 充電模塊示意圖Fig.2 Congfiguration of charge module
由于穩(wěn)壓管D2的存在,使Q1的射極和基極之間的電壓大體恒定,從而在R2上的電流也近似為恒流,從集電極流入的電流也近似為恒流,使C1上的電壓呈近似線性增長。調節(jié)R2可以改變充電電流大小,可以在實驗中視情況確定充電速度。
這種充電方式能最優(yōu)化地利用電源的電流提供能力;同時充電時間近似和充電電壓線性相關,有利于操作者根據(jù)電壓估計充電時間。
儲能元件上的電壓可以通過電壓計來檢測,但是必須考慮到操作者可能無法時刻關注電壓計的數(shù)值,所以當充電目標值之后,需要通過聲/光信號提醒操作者。
如圖3所示,V2是電池電壓,其值約為14.4 V-16 V;Q2的基極電壓由儲能元件C1電壓分壓得到;當C1上的電壓不斷變大時,Q2的基極電壓也不斷升高,當其值高于參考電平(即目標電壓)加上兩個導通壓降時,Q3導通,其集電極電壓被拉低到接近參考電平的水平;由于參考電平設定為遠小于V2,使發(fā)光二極管兩端存在電位差而發(fā)光;同時由于C2的兩極板電勢不能突變,使得MOS管M1的柵極電壓遠小于源極電壓,從而MOS管導通,蜂鳴器發(fā)聲;之后C2通過R5緩慢充電(R5通常設定為一個高阻),直到C2充到一定電壓,VGS高于VGS(th),MOS管截止,蜂鳴器停止發(fā)聲。當Q2基極電壓低于所需值時,Q3截止,LED由于無法形成回路從而熄滅;C2上電荷通過小電阻R6快速釋放,為蜂鳴器下次發(fā)聲做準備。
圖3 電壓檢測電路Fig.3 Circuit of voltage monitoring
定時器電路直接使用了LM555 構成的單穩(wěn)態(tài)電路[10]。通過改變放電電阻的阻值來達到控制輸出脈寬的目的。
第一定時器的觸發(fā)源是控制發(fā)放刺激的按鈕,其輸出同時作為第二定時器的觸發(fā)信號。兩個定時器的輸出分別控制各自的放電回路。
如圖4所示,放電回路主要由兩對場效應管組成。由于放電瞬間電流很大,故要求場效應管導通電阻比較低,同時能承受安培級電流,所以P溝道EMOS采用了IRF7240 MOS管,而N溝道EMOS采用了IRF7470 MOS管。
圖4中M2和M5管,M3和M4管分別組成一對放電回路。當M2和M5管導通時,電流方向由A向B流;當M3和M4管導通時,電流方向由B向A流,形成雙相波。4個MOS管的具體偏置電路可以參考相關的文獻,在此不再贅述。
圖4 放電回路Fig.4 Discharge circuit
控制電路包括兩個功能:控制輸出電壓幅度相位和控制定時器模塊。
控制輸出電壓幅度通過改變圖3中參考電平來實現(xiàn),控制輸出電壓相位通過改變圖4中A、B位置來實現(xiàn)。
控制定時器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控制定時器觸發(fā)時刻,通過按鍵發(fā)放上升沿來實現(xiàn);還有一個是控制定時器單穩(wěn)態(tài)時間,通過改變LM555的放電電阻來實現(xiàn),這在前面部分也有提及。
用25歐姆電阻作為刺激儀輸出負載;觀察放電波形時將示波器探頭接在圖4所示的中A、B端口;觀察充電波形時示波器接電容C1兩端。每張圖下方標示有波形時間單位和幅度單位。
圖5 充電曲線Fig.5 Process of charge
圖5是儲能元件充電曲線。從充電開始到第4s這段時間中,電容電壓近似線性增長,達到約24 V;之后2s電容完成了大部分充電過程,達到約29 V;充電過程大約費時10 s達到30 V,符合實驗需要。
圖6顯示了刺激儀輸出最高電壓以及最長脈寬時的放電波形。最高輸出電壓為30 V,各相的最大脈寬約為10 ms??梢钥吹诫m然負載很大,但是在20 ms放電之后電容的壓降仍然很小。有文獻報告除顫波形衰減慢比衰減快具有更好的除顫效率[11]。注意到一相結束時的電壓絕對值等于二相開始時的電壓絕對值,所以一相電壓高于二相電壓。Ideker等人通過實驗證明,一相電壓高于二相電壓的雙相波具有最低的除顫閾值[12],從以上兩點觀之,本刺激儀對于研究電刺激對心室纖維顫動的影響是有利的。
圖6 雙相最大脈寬幅度波形Fig.6 Biphasic impulse with maximum width and amplitude
圖7顯示了負相在前正相在后的波形,幅度為16 V;正相的波形脈寬是刺激儀所能允許的最低值0.1 ms。兩相波之間的間隔被固定為0.6 ms。
圖8和圖9分別顯示了16 V幅度的單個正相和負相脈寬,脈寬均為5 ms。
圖9 單負相波Fig.9 Negative monophasic wave
改變輸出電壓需要手動調節(jié)變阻器,可能不能完全適應緊張的動物實驗,以后可以用數(shù)字電位器來改進。
刺激模式單一,需要操作者自行決定發(fā)放刺激時刻。不過在系統(tǒng)中已經預留外部控制信號輸入,可望根據(jù)需要實現(xiàn)實時發(fā)放刺激,而不是手動觸發(fā),提高刺激效率。
實驗室測試及動物實驗顯示,本刺激儀能較好地滿足電生理研究的需要。
開發(fā)的程控刺激儀彌補了原先程控刺激儀依賴可靠電源的不足[13],可望通過兩系統(tǒng)的整合,實現(xiàn)一個更為完善的多道電生理刺激儀,這對復雜電生理的研究工作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1] 馬長波, 等, 新型多通道雙相體外肌肉刺激器的設計[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6, 21(7): 646~648.
[2] 陳馬丁, 等, 體外感應供電神經肌肉刺激器的研制[J]. 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1, 22(18): 1725~1726.
[3] 龍興明, 一種生物刺激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21(3): ~
[4] 周廣清, 等, 單相恒流脈沖神經刺激器的設計[J]. 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03, 24(12): 31~34.
[5] Takata, Y., et al. Development of optical mapping system with real-time feedback stimulation in the heart[c]. IEEE-EMBS 2005.2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5: 1618~1621.
[6] 湯黎明, 等, 基于DDS技術的神經閾值刺激儀的研制[J]. 北京生物醫(yī)學工程, 2003, 22(3): 191~194, 197.
[7] 彭松, 等, 微機化程控心臟刺激儀的研制[J]. 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01. 25(5): 272~275.
[8] National Semiconductor, LM2575S datasheet.
[9] Texas Instrument, tps61170 datasheet.
[10] National Semiconductor, LM555 datasheet.
[11] Fishler, M.G.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the optimal monophasic and biphasic defibrillation waveshap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0, 47(1): 59-67.
[12] Raymond, E.I.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How do we put the genie back in the bottle?. Heart rhythm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2007, 4(5): 665-674.
[13] 鄭懿, 等, 一種基于MCU及CPLD平臺的程控多道電生理刺激儀[J]. 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08, 32(1):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