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大氣物理學院,南京 210044)
所謂“占風情”,即根據(jù)風的情況預估兇吉之意。早在北周庾季才的《靈臺秘苑》[1]中,就載有“占風情”的內(nèi)容,包括對風向和風速等的測量方法。其中既有不少在我國氣象史中有價值的資料,也包含了迷信占卜的糟粕。后來唐代李淳風的《乙巳占》[2],繼承了《靈臺秘苑》的“占風情”,而內(nèi)容有所增益刪修。而瞿曇悉達《開元占經(jīng)》[3]也吸收了《乙巳占》的內(nèi)容。后世因《乙巳占》一書流傳較廣,多加傳抄增益,另定名為《觀象玩占》,也包含了李淳風的占風情內(nèi)容,所以李淳風的占風情內(nèi)容更廣泛流傳。從而人們在研究氣象史時往往注意到李淳風“占風情”之內(nèi)容,而很少提到庾季才。
本文探討了李淳風介紹的“占風情”方法,指出其糟粕及合理部分。特別對李淳風占風遠近進行深入討論,指出風級由風速決定,占風遠近不等于判斷風級,盡管現(xiàn)在可以以量綱轉(zhuǎn)換方法將其換算為風級。但近年來一些討論中國氣象史的著作對李淳風的占風情饒有興趣,未經(jīng)量綱轉(zhuǎn)換即將其與今日氣象學界通用的蒲福氏風級進行比較,認為李淳風占風情風級的創(chuàng)造遠早于蒲福氏風級。并不了解若不經(jīng)量綱轉(zhuǎn)換,兩種風級就缺乏可比較性。本文對李淳風風級及蒲福氏風級的內(nèi)容進行細致分析研究,探討其沿革,指出李淳風繼承庾季才占風遠近的概念,僅略有修改。李淳風風級只是今人將李淳風占風遠近方法的改稱,而且今人所命名的李淳風風級僅為其五種判別風遠近方法中的兩種。文章對這五種方法也作了評述,特別介紹了具體地將“測風遠近”方法,通過量綱轉(zhuǎn)換,轉(zhuǎn)化為風級的辦法,使之能與蒲福氏風級進行合理比較。最后通過表格進行對應比較,明確李淳風風級雖然出現(xiàn)遠早于蒲福氏風級,但其所采用的風速與實況不符,不反映實際風況,不應過分推崇。
我國從北周到唐代,對風的觀測,主要是測風向、占風情,在《靈臺秘苑》、《乙巳占》、《開元占經(jīng)》等書中的占風部分雖互有出入,但卻是一脈相承。其中除測風向部分承用了“相風烏”及 32方位方向外,其占風情部分則包括“判斷風的遠近”及“卜風的吉兇”兩部分。強調(diào)了要判斷風的遠近,必需要先占五音;而要卜風的吉兇,必先判斷風的反常。由于在判斷風的遠近時,曾提到風的破壞力,這部分與歐洲蒲福氏風力作用表現(xiàn)有近似處,所以今人每簡單地將其也稱為風級并直接與蒲福氏風力等級進行比較。1805年,蒲福氏將風力訂為 13級。我國有將李淳風的風級訂為 8級、10級、12級者,不少人夸耀李淳風所創(chuàng)造的風力等級早于蒲福氏一千多年。但正因為其出現(xiàn)較早,所以采用數(shù)據(jù)多憑估約,具任意性,不符實際。為指出其局限性,對今后恰如其分地評價我國古代氣象上的成就有所借鑒,今先將李淳風占風情的主要內(nèi)容介紹于下:
李淳風為占風遠近,提出需先按京房指出的“風角占五音的辦法”,列出五音所相當?shù)木嚯x,即先根據(jù)風聲判別五音,再從五音決定風之遠近。據(jù)《觀象玩占·占風》人們可以根據(jù)風聲來判別五音,然后再從五音決定風之遠近。具體步驟為:
(1)聽風聲辨五音法。李淳風曰:
凡占風必知風之情及風之聲。五音者,五行之聲。(宮風屬土、商風屬金、角風屬木、徵風屬火、羽風屬水)皆出于黃鐘之管,管長九寸,最濁而為宮,其數(shù)九九八十一分 (即宮為 9×9=81)增減以生上下,故三分減一分,余五十四 (即 81-81/3=81-27=54);三分益一分為七十二 (即 54+54/3=54+18=72);三分減一余四十八(即 72-72/3=72-24=48);三分益一為六十四 (即 48+48/3=48+16=64)以成五音之數(shù)。(即為宮音長 81,商音長 72,角音長 64,徵音長 54,羽音長 48)聽聲之法,必需耳察大小清濁,必以度數(shù)正之。數(shù)正則聲亦正。不可以文載口傳,今言其梗概云:
宮聲:風如牛鳴穽中,隆隆如雷鼓。(屬土)
徵聲:風如奔牛,如炎火,如縛彘駭走。(屬火)
羽聲:風如擊濕鼓,水揚波,激氣相磋,如麋鹿鳴。(屬水)
商聲:風如離群羊,如叩鐘罄,如飛羽之聲,如流水嗚咽感人。(屬金)
角聲:風如千人叫嘯,言語瑯瑯,如人悲,如人叫,啾啾唧唧,如鳴雉,伐木。(屬木)
(2)五音占遠近法。京房曰:
風角可推五音,聽聲配五音,風所發(fā)各以五音之數(shù),期風之遠近:
宮風:近十里,中百里,遠千里;
徵風:近七里,中七十里,遠七百里;
羽風:近六里,中六十里,遠六百里;
商風:近九里,中九十里,遠九百里;
角風:近八里,中八十里,遠八百里;
皆以五音成數(shù)推之。變通之數(shù),觸類而長之。
(1)由當?shù)仫L速變化占風遠近:凡風動,初遲后急,其來遠;初急后緩,其發(fā)近。(此以遲急推風發(fā)遠近)
(2)由當?shù)仫L對樹石影響占風遠近:凡風,動葉十里;鳴條百里;搖枝二百里;墮葉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一云折木飛砂石千里,或云發(fā)木施千里,又云折木千里,拔大樹及根五千里。(此鳴條以上,皆百里風也,此以勢力推風遠近)
(3)由大風在當?shù)鼐S持時間占風遠近:凡大風非常,三日三夜者,天下盡風也;二日二夜者,天下半風也;一日一夜者,萬里風也。(此以時節(jié)多少,推風發(fā)遠近也)
(4)由當?shù)仫L維持時間占災的遠近:凡風,二日二夜 (即 48小時,合 24個時辰)事及三千里外;一日一夜周時 (即 24小時,合 12個時辰,因 12時辰合一晝夜,故曰周時)事及二千里;或一日或一夜,六時以上者 (即 12小時或 6個時辰以上者)事及千里;半日半夜三時以上 (應為或半日或半夜,即 6小時,合 3個時辰以上)事及五百里;三時以下 (即 6小時以下,實即 3個時辰以下)事及百里。(此以時多少推災及其遠近)
(5)由當?shù)仫L對樹木的大破壞判定災情所及遠近:凡大樹拔根,事及三千里外;折大枝,事及兩千里。(此以勢力占災遠近)
(1)風名狀?!稜栄拧吩?風而雨土曰“霾”,陰而風曰“曀”,日出而風為“暴”,回風為“飄”,焚輪謂之“頹”,扶搖謂之“焱”。李淳風曰:
按占風之家,多云發(fā)石折木、揚沙走石等語。若每占中俱著此語,其文至繁,今輒以一家例之:
怒風:古云發(fā)屋、折木、揚沙、走石。今稱怒風,多為不吉之象。
亂風:一日之內(nèi),三轉(zhuǎn)移方。古云“四轉(zhuǎn)五復”。亂風者,狂亂不停之象。
暴風:無云晴爽,忽起大風,不經(jīng)刻而止絕。絕復忽起。古云“暴風卒起,乍有乍無”。今謂“暴風”,暴風主有卒暴事。
飄風:鳴條擺樹,蕭蕭有聲。今謂之“飄風”,善惡依經(jīng)者。
勃風:迅風觸塵蓬勃,古云觸塵蓬勃。今謂之“勃風”。
回風:迥旋羊角,古云扶搖羊角。今謂之“迥風”。回風者旋風也,回風卒起,而園轉(zhuǎn)扶搖,有如羊角,向上輪轉(zhuǎn)。有自上而下者,有自下而上者,或平條長,或磨地而起,總謂之“回風”。亦具有占。
和風:古云清涼溫和,塵埃不起。今謂之“和風”。
霾曀:古云暗冥昏濁,寒尅者,今謂之“霾曀”。
(2)風吉兇 (所占之風情)。
祥風:凡風和暢情悅,溫涼適時,塵埃不起,人情恬淡,是謂“祥風”;
災風:天色晦暗,云氣昏濁,風聲寒慘,埃塵蓬勃,是謂“災風”;
小人魅惑風:風勢紛雜交亂,乍起乍止,深藏莫測,其聲聒耳,是謂“小人魅惑風”;
上下不寧風:風勢暴起,南北不定,離合氛埃,是謂之“上下不寧風”;
政化未明風:風勢冥冥,白日陰慘,黃霧四合,是謂“政化未明風”;
大兵將之風:風勢戚戚,南北雜亂,高下蓬勃,是謂“大兵將之風”;
刑罰慘刻風:風勢凜冽,人懷顫慄,是謂之“刑罰慘刻風”;
大喪風:風聲啾唧慘切,令人悲惜,為“大喪風”;
旱火風:風聲欻欻,如火奔馳,乍起乍息,是謂“旱火風”;
大水殺人風:連日冥晦,四日五日,人皆悲傷,為“大水殺人風”。
為了便于評述,我們先對“五音”的有關音樂知識作一些解釋?!拔逡簟奔础皩m、商、角、徵、羽”形成一個五聲音階。我們現(xiàn)代簡譜中有七聲音階,即“1(do)、2(re)、3(mi)、4(fa)、5(sol)、6(la)、7(si)”。我國古代也曾發(fā)展有七聲音階,其相應稱呼如下:
在《管子·地員篇》[4]有五聲音階的聲音所似以及計算方法:“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馬鳴在野。凡聽宮,如牛鳴宑中。凡聽商,如羊離群。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p>
管仲又說:
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 (謂萬象萬數(shù),起于太乙。一者,象數(shù)之首也,圓體徑一而圍三,故三倍其一,以應大圓)。四開以合九九 (自一而三之,一開也,三而三之為九數(shù),二開也。九而三之為二十七數(shù),三開也。二十七而三之為數(shù)八十有一,是謂四開。則九九之數(shù)全矣),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 (黃鐘之數(shù)八十有一,為音之元素也,為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 (八十一三分之為二十七,以二十七加八十一為數(shù)一百零八,是亦四開,徵之音次于宮),有三分而去乘,適足,以是生商 (就徵之數(shù)一百零八而三分之,各得三十有六,以一百零八減三十六,下余七十二,是為商音之數(shù),適足謂三分之,無多無少,去其乘,謂去其三倍所乘之數(shù)也),有三分而復于其所,以是成羽 (就商之數(shù)三分之,各二十四,以二十四益七十二得九十六,是為羽音之數(shù),復于其所,謂得其所也),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 (又就羽之數(shù)三分之,各三十二,從九十六減三十二,余六十四,是為角音之數(shù),至此而五音具備)。
這一段話是說將一條基本弦長為準,將其三等分后,依次加上一分 (益一)或減去一分(損一),訂出其他各音階相應弦長,這就是音律史上有名的“三分損益法”。按弦長排列五音,即
108(徵 )、96(羽 )、81(宮 )、72(商 )、64(角 )而上引李淳風得“聽聲辨五音法”,實際上也是“三分損益法”。只是按管長計算,而不是按弦長計算,得五音如下排列,即
81(宮 )、72(商 )、64(角 )、54(徵 )、48(羽 )
可見只是音調(diào)有所變化。另外,李淳風所列出的五音所似之詞,也有按《管子·地員篇》所引過的例子 (如似豬駭,牛鳴等)。
李淳風將音歸納為五音,并將聽風聲歸納于了解風的情況之中,使風聲引起感情,充滿了想象力。但是,風為大氣的運動,而聲音則是空氣受到振動所致,互有區(qū)別??諝庠谶\動時,在環(huán)境空間中受到振動,就會發(fā)出聲音,并籍風而傳遞。有些聲音是人為產(chǎn)生的,氣受管弦的振動或受聲帶或喉帶的振動發(fā)聲,被送入大氣,也能被風帶動而輸運,使人既能感到風又能聽到聲音。由于空氣振動的頻率不同,聲音可分為樂音與亂聲,李淳風繼承中國五音的樂音傳統(tǒng),像管仲一樣,采用“三分損益規(guī)律”研究五音。管仲得五音弦長,為 108(徵 )、96(羽 )、81(宮 )、72(商 )、64(角 )。李淳風得五音管長為 81(宮 )、72(商 )、64(角)、54(徵)、48(羽)??梢钥闯鏊麄兯霉芟议L基本可以連接,相差僅是因計算起點不同,聲調(diào)有所推移,但都未及七音階。
五音及七音,均為樂音。事實上不按三分損益律的長度,形成的音即不為樂音,很不和諧,甚至形成噪音。另外,聲音又有所謂的響度,響度太低,耳聽不出來,響度過大,耳受壓迫,忍受不了,所以反常的聲音往往是由不協(xié)調(diào)、不和諧且響度特別大、難以承受的聲音組成的。
管仲與李淳風都將五音歸屬于五行,即宮屬土、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這是沒有理由的。但這是我國樂理的一個傳統(tǒng)。因此不論管仲或李淳風在定義五音時,都采用“宮”如牛鳴宑中、“徵”如炎火聲、“羽”如擊濕鼓和水揚波、“商”如叩鐘罄、“角”如伐木聲等形容詞。而這些被形容的聲音,的確引人共鳴,獲得公認,以致不論中外,作曲家為表達不同情緒,均會選用這五音或七音中的象征音調(diào)。
由于風有特點,按其特征而給予不同名稱。這是必要的。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不同特征的風名,如大風 (大狂風)、大驟風 (突然發(fā)生之大風)?!稜栄拧分幸灿幸恍╋L名,所以李淳風規(guī)定一些按性狀所訂的風名是可以的。如“怒風、亂風、暴風、飄風、勃風、回風、和風”等,但“霾曀”不是風,而是因風而造成的天氣。
至于李淳風以吉兇命風名,都是牽強附會,不足取的。
李淳風把五音與遠近牽強地聯(lián)系起來,目的在于判斷風發(fā)的遠近。這是根據(jù)京房的說法,認為“風所發(fā),各以五音之數(shù),期風之遠近”。但我們已指出,風是大氣之運動,音為空氣之振動所造成,風可以載音而行,但它們形成是不同的。不可能依據(jù)風能載音來判斷風發(fā)自多遠。更且五音也各分“近、中、遠”。怎樣區(qū)別“近、中、遠”也并不清楚?!敖⒅?、遠”三者的距離也各差 10倍。不區(qū)別“近、中、遠”即使知道五音也無法判定風發(fā)遠近,可見五音是不能決定風發(fā)遠近的。
李淳風《乙巳占》中介紹了推占風遠近的五種方法。每種都明確指出除聽音外利用其他已知資料,推出想知道風之遠近的情況,據(jù)此可以分析得出表1。
表1 李淳風推占異地同源風況的五種方法
由表1分析所得,知李淳風的五種方法,是根據(jù)所見風況推占風此后能及的后果。它和蒲福氏風級的本意完全不同。蒲福氏風級表是根據(jù)感風處當時地物 (包括海面)所造成的征象嚴重程度,按自小到大的次序分級,并對各級征象的風給出易于記憶的常用風名。蒲福氏風級表并不關心各級風能造成的災害范圍及遠近。
李淳風的五種方法,僅第二及第五法中提到“勢力”。這“勢力”是指地物受風影響的征象,這種征象是按由弱到強的次序排列的,有些近乎風級,而其中的第二法的分級較為嚴密,第五法則太零星了。
另外,李淳風的以此地此時風況推占異地同時現(xiàn)象,往往當時是查無實據(jù)的,即使他有條件對二地同時的現(xiàn)象進行觀測,他也不可能證明異地同時的現(xiàn)象肯定與此地此時風況有關,即難以證明異地同時現(xiàn)象是同源的。李淳風《乙已占》中對這五種方法所采用的是“推”求或占“卜”辦法,即用“推”、“卜”兩字,就證明他無法采用實測和證明的辦法。例如在第二法中,即使以“動葉十里,鳴條百里”兩條來說,這里的十里與百里不是指風速,是指推估風發(fā)的地方距當?shù)厥锘虬倮?。所以動葉及鳴條很難與十里或百里以外的風發(fā)有合理的科學關聯(lián)。李淳風是無法證明“十里外的風況與觀測處的動葉風同源”或“百里處的風況與觀測處的鳴條風同源”。至于第三法中所謂“天下盡風”、“天下半風”、“萬里風”,是世界上從不會出現(xiàn)的,完全屬于匪夷所思,第四法中“事及三千里外,事及兩千里,千里,五百里,百里”都難以證明。
但是蒲福采用的方法,并不存在異地同時比較的問題,是對當?shù)噩F(xiàn)象的分類描述。他定性地把不同強弱的風造成的地象海象,按由弱而強地排列,以次第定級名,并對每一風級給出易于記憶的風名。這種方法切實可行,所以會廣泛使用與流傳。
李淳風生活的時代,中國尚無輕便的鐘表的發(fā)明,無法測得異地同時的現(xiàn)象,因此李淳風不能測出異地同時的風況,他的風情只能憑推占。
此外在李淳風以前北周庾季才的《靈臺秘苑》一書中早已有風力由弱而強的等級劃分:“動葉,為十里,鳴條百里,搖枝二百里,傷枝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飛砂走石一千里,折大木一千五百里?!崩畲撅L的風級,主要即按庾季才風級稍加修改而成。如“傷枝”改為“墮葉”,“折大木一千五百里”改為“折大木拔根五千里”??梢娎钍巷L級基本是根據(jù)庾氏風級的。
我曾在《中國古代氣象上的主要成就》[5](1978)一文中指出:
我國唐代已采取地面物體受風影響所表現(xiàn)的破壞程度來表示風力大小。例如根據(jù)《乙巳占》,當時把風力分為八級:(1)動葉、(2)鳴條、(3)搖枝、(4)墮葉、(5)折小枝、(6)折大枝、(7)折木、飛沙石、(8)拔大樹及根。這八級風再加上“無風”及“和風”(風來清涼,塵埃不起者為和風)兩級,合為十級。
這是《乙巳占》中十級風的觀點 (即表1中的第二法)。我在 1958年主持北京東郊農(nóng)業(yè)展覽館的氣象館時,也曾用展版的國畫方式展出,引起了參觀者很大的興趣。
但這些介紹都沒有將李淳風的十級風與蒲福氏風級進行對比。
而近年來有書[6]列出了李淳風的十二等級的《李氏風力等級表》,并指出:
西方可以與之相比的風力等級劃分是蒲福氏風力等級,那是英國海軍中校弗蘭修斯·蒲福于 1805年擬定的,比李淳風 (《乙巳占》的成書年 645年)晚了 1160年。
我認為這樣的比較與定位不妥,這是因為作者對李淳風的風級未作解透,也未對蒲福氏風級的形成過程了解清楚。不清楚這兩方面的實際情況,就將兩者進行比較與評判是不合適的。為便于討論計,先將近年的“李氏風力等級表”及“蒲福氏風力等級表”的編制過程分別列在下面,以便進行評述。
此表為《中國氣象史》[6](2004)的第 179頁所載,如下 (表2)所示:
表2 李氏 (淳風)風力等級表(制定于公元 645年)
這個表中,將李淳風的推占同源異地同時風況的五種方法的二、三、四、五共四種方法,歸納合并。但又以第二種方法為主,將第三種方法續(xù)于第二種方法之后 (見第 3欄風名),非常牽強,屬分類不清。又將第三種方法中本對應“萬里風”的“一日一夜”與對應“天下半風”的“二日二夜”字樣移到第 4欄中對應第二法的“千里”和“五千里”,而事實上第二法并不涉及持續(xù)時間。還將不涉及風勢的第四法中的異地百里、五百里、千里、三千里通過“受風時日”欄所填的“三時以下”、“半日半夜”、“一日一夜”、“二日二夜”,與第二法中考慮風勢的百里、五百里、千里、五千里等同起來。這又使同在“受風時日”欄內(nèi)按第三法所填的“三日三夜”形成一個不同體系的連續(xù)序列,令人發(fā)生誤解。
表1已顯示在李淳風的二、三、四各法中,其當?shù)氐娘L況不全相同。第二法與第五法其推占的異地距離也不同 (例如同為折大枝,第二法稱五百里風,第五法則為兩千里。同為拔樹及根,第二法稱五千里風,而第五法為三千里外)??梢姼鞣椒ň猿审w系,不能混淆。而此表2卻將這四種方法,交織在一起,形成概念混淆,破壞了李淳風各方法原始條理分明互相獨立的體系。
再看表2內(nèi)的“注意”欄,也是命名不規(guī)則。例如勃風、和風取自李淳風的命名法。但李淳風的勃風定義為“觸塵蓬勃”并無“折小枝”之定義。李淳風的和風定義是“清涼溫和,塵埃不起”,不應放在“鳴條”現(xiàn)象行內(nèi),且其后不應用括號表示以上皆百里風。倒是在李淳風第二法中,已有“鳴條以上皆百里風”之注。另外,此表中“注意”欄內(nèi),微風、輕風、狂風之名,均取自蒲福風級中今日之中文習慣稱呼,例如今日一般蒲氏 2級風譯為輕風,3級風譯為微風,10級風譯為狂風。但上表中則微風歸為 1級風,輕風歸為 3級風,狂風歸為 8級風。因此,表2是制此表的人據(jù)個人誤解,將李淳風各法整編而成。表額指明“制定于公元 645年”是不合適的。
總之,制定該李氏(淳風)風力等級表者,對李淳風所以要訂出風況的幾種方法的本意,并沒有透徹理解,所以才會制成這個發(fā)生矛盾的表來。
今日我們通用的蒲福氏風力等級表,按《大辭?!ぬ煳膶W·地球科學卷》[7](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大體分為以下各欄 (表3):其中風力等級與風名之對應如表4。
表3 蒲福氏風力等級表的欄目
?
我們先對蒲福氏風級內(nèi)容的沿革情況,作一簡介:
蒲福氏風級是由弗蘭修斯·蒲福 (Sir Francis Beaufort,1774—1857年)于 1805年所提出,他是美國人。1787年進入海軍服役,1804年因功升到船長。1803—1804年短時離役助修從都柏林(Doblin)到加爾位 (Galway)間的電報線。1805年 6月成為烏爾維驅(qū)艦艦長,該年他提出風級,次年即被采用。從 1829年起他任海軍水文專員約 26年,死于1857年。
他初提出的風級為 0—12級 (即共 13級),次年 (1806年)改為共 12級,1938年又被改為共 11級,1906年經(jīng)世界氣象學界公議,又改為 0—12級,即恢復共 13級,風名也有所改進。在初公布時,并不與風速與風力相對應。而且其相應的海面征象,也不很完整,多為帆船動態(tài)及波浪情況。其后為各國采用。因?qū)嶋H使用需要,13級不夠用,于 20世紀初增為 0—17級,共 18級,其大于 13級者均稱為“Hurricane(颶風)”。又經(jīng)帕得遜(Paterson)等之修改、充實海上及陸面征象,1939年為國際氣象組織所接納,建議世界各國使用。
蒲福 1806年公布的風級表,稱為風力表。但在 20世紀初人們試圖將風力等級直接與風速相聯(lián)系。經(jīng)過測試,知如風力用壓強 f表示[單位為毫巴 (mb),或稱百帕 (hPa)],風級以B表示,則其關系式為 f=0.005B3。由此式,可根據(jù)風力等級計算出相應的風力壓強 f,而風力壓強 (f)與風速 (V米 /秒)的關系,經(jīng)實驗可用 f=0.00715V2表示。將此式代入 f與 B的關系式,即可得,其中 B即為蒲福氏風力級數(shù),而 V為其相應之風速,單位取米 /秒。
所以根據(jù)風級與風速的關系式,可獲得表5結(jié)果:
表5 蒲福風力等級 B的相應風速(米 /分)表
表6中列出各級風力相應的風速范圍值。
表6 蒲福風力等級 B與風速范圍關系表
雖然蒲福 1806年的風級表很不完備,但經(jīng)過不斷改進,很受群眾歡迎。因為他們很容易根據(jù)征象確定風級。且對各風級所定的風名,也很便于記憶。例如表4內(nèi)的英文名,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為:
Calm→Air→Breeze→Gale→Storm→Hurricane
這一層六個詞,詞面即可闡明風力由小而大的意義,為社會上久已習知。在其中 Breeze及 Gale之上各加不同的形容詞作為第二層次,其由弱而強的意義也很明顯,很容易辨識和記憶。另外用Whole Gale表示 Gale之最強級。在今蒲福氏風級名中,為了更多樣化,在第一層 breeze與 gale之間,增一“wind”,使 Strong breeze及 Moderate gale改為 Strong wind及Moderate wind。這樣做我認為雖增加了第一層品種,卻打亂了整體協(xié)調(diào),并不見得更好。
但從表4中的蒲福氏風級中各風的中譯名看,這些風名比英文原名遜色。
首先,這些中譯名規(guī)定只用“風”字上加一個定語性的字作為風名,如前十三級稱為:
無風→軟風→輕風→微風→和風→勁風→強風→疾風→大風→烈風→狂風→暴風→颶風
這十三個風名由于僅有一個不同的形容詞,因此缺乏層次性。更且這些單字相互間缺乏依次漸強的社會認識基礎,所著重考慮的只是不要使各風名因發(fā)音相似而互相混淆,以致觀測員對這些風名的使用,往往缺乏興趣,認為還不如 1級風、2級風、3級風等更為明確。因為在實踐時,軟、輕、微、和、勁風,究竟哪一個較弱,哪一個較強,從字面難以確定,所以錯用風名是常有的事。另外,如“和風”在我國古代也有,本來是表示塵埃不起的風,而在蒲福氏風級中譯名中,和風卻表示Moderate breeze,即能吹起地面塵埃及紙張的 4級風,這也是有矛盾的地方,易生誤會。總之,現(xiàn)在的氣象觀測員,一般并不采用或記憶風級中的中譯名,說明蒲福氏風級中的中譯名應當進行改進了。
建議參照英文分層次的風名等級辦法,以解決中譯名的困境,即把第一層次作如下稱呼 :無風 (Ca lm)、微風 (Air)、和風 (Breeze)、勁風 (Gale)、暴風 (Storm)、颶風 (Hurricane)。然后在“和風 ”前加“弱 (Light)、小 (Gentle)、中 (Moderate)、大 (Fresh)、強 (Strong)”五個形容詞。在“勁風 ”前加“中 (Moderate)、大 (Fresh)、強 (Strong)、全 (whole)”四個形容詞。
這樣全部蒲福氏風級的中譯名可分別稱為:
0級風 (無風)→1級風 (微風)→2級風 (弱和風)→3級風 (小和風)→4級風 (中和風)→5級風 (大和風)→6級風 (強和風)→7級風 (中勁風)→8級風 (大勁風)→9級風(強勁風)→10級風 (全勁風)→11級風 (暴風)→12級風 (12級颶風)→13級風 (13級颶風)→…→17級風 (17級颶風)→大于 17級風 (大于 17級颶風)
我們之所以將李淳風的第二種推風遠近的征象稱為風級,是因為它表示風力是依次用“動葉、鳴條、搖枝、墮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及根”等征象,它們的確是后一征象比前一征象為強,若加上無風與不動塵埃的和風,可以認為李淳風的征象包括十個風級。
我們把今日的蒲福氏風級的陸上征象排列起來,有靜煙直上;煙示方向;樹枝微響;搖微枝;搖小枝;搖大枝、小樹;搖大樹;大樹全搖;折微枝;移平瓦;樹木根拔;破壞極大;大破壞等。它也是后一級的風強于前一級,共計 18級,而對 10級以上的風,則因陸上難以列象,僅以“破壞極大”或“大破壞”表示,甚至不列征象。其所列的 10級征象與李淳風所列相似。
但蒲福在 1805年所設計的風力等級,其陸上征象不全,其等級大小,當時僅以某些海浪、帆船活動的征象為準,無法與李淳風陸上征象作對應比較。蒲福表完整的陸上征象是在 20世紀后完成的,因此李淳風的風級只能與 20世紀中已有完整陸上征象的今日蒲福風級表相比較。由于今日之蒲福風級表與 1805年蒲福氏所創(chuàng)形式相差很大,所以與1805年的蒲福氏風級表相比,已無意義。
要將李淳風風級與蒲福氏今日之風級比較,首先要理解李淳風風級的確切意義。
在李淳風推風遠近的第二個方法中,每個風級征象后,均有一個里數(shù)值,這個里值按我們所擬的表1,它表示風的遠近。例如“動葉十里”即表示“當?shù)爻霈F(xiàn)動葉觀象時,則同源同時現(xiàn)象可出現(xiàn)于距當?shù)?10里之地”。又如“拔大樹及根五千里”即表示“當?shù)爻霈F(xiàn)拔大樹及根現(xiàn)象時,則同源同時現(xiàn)象可出現(xiàn)于距當?shù)匚迩Ю镏亍?。這是說,李淳風的動葉等風力等級征象是由同源同時的異地距離的遠近來表達的,而蒲福風力等級征象則是以當?shù)仫L速大小來表達的,兩者表達的量綱不同,無從比較,只有量綱相同的量,才可能互相比較。
那么,能否將李淳風第二法中各“地物征象”,用同源異地距離表示的部分轉(zhuǎn)化為當?shù)仫L速,以使能與蒲福氏地物征象后的風速互相比較?
我認為利用表1中李淳風第一法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第一法其物理意義是說:利用當?shù)仫L速情況可推同源異地現(xiàn)象出現(xiàn)于距當?shù)啬骋痪嚯x (即異地距離)。如倒用第一法,即可能同源異地距離數(shù)字可視為由當?shù)仫L速所導致,將此法用于第二法,則第二法中地物征象后的一個同源異地距離數(shù)字,即可視為是由當?shù)爻霈F(xiàn)同一數(shù)字的單位時間的風速所致。問題是這時風速量綱中的時間單位,在我國唐代,通用的時間單位一般取“時辰”。時辰是“滴漏”計時單位,一個時辰等于今日 2小時,一般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也等于 24個小時。
這樣,如李淳風第二法中“動葉十里”就可化為“動葉 10里 /時辰”,而當?shù)爻霈F(xiàn)動葉現(xiàn)象表示當?shù)爻霈F(xiàn)每一個時辰 10里的風速,是造成異地 10里出現(xiàn)同源現(xiàn)象之原因。“鳴條百里”可化為“鳴條 100里 /時辰”,即表示當?shù)爻霈F(xiàn)鳴條現(xiàn)象有每一個時辰 100里的風速,是造成異地 100里出現(xiàn)同源現(xiàn)象之原因。以此類推,則李淳風第二法中所舉各風級的地物征象后的里數(shù),都可以改寫為以 (里 /時辰)為單位的同一數(shù)字的風速。于是李淳風風級中的數(shù)字的量綱與蒲福氏風級中數(shù)字量綱相同,它們可以相互比較了。
因為本文表5及表6,已將附有風速值的蒲福氏風級的風速單位以 (米 /秒)來表示。為了比較的需要,就必須將李淳風風級中的風速 (里 /時辰)換算為 (米 /秒)為單位。
由于:1里 =0.5公里 =0.5×1000米 =500米
1時辰 =2小時 =2×60×60秒 =7200秒
因此:1里 /時辰 =500米 /7200秒 =0.069米 /秒
故將李淳風風級的 (里 /時辰)乘以 0.069即可得出以米 /秒為單位的速度。由此可得比較表7。在表7中,“等級 (B)”表示蒲福風級,“等級 (L)”表示李淳風的風級。將李淳風風速 (米 /秒)位于蒲福氏風速范圍 (米 /秒)之間的排在同一行。這樣比較客觀。由于今日通用之蒲福氏風級數(shù) B與蒲福氏陸上征象相應,且 B與風力 f及風速 (米 /秒)之關系已有經(jīng)驗公式,所以表7是以蒲福氏風級為標準。李淳風的風速只是一種主觀估計。表7的目的在于說明李淳風對風速的錯誤估計所造成的后果是怎樣的。列此表時,已將無風及和風列入風級L中,但未將推占遠近的李淳風第三法中“萬里風,天下半風,天下盡風”三種情況像表2那樣接排在“拔樹及根”的五千里風以后,這是因為李淳風的“飛沙走石拔樹與根”的千里風,已遠大于蒲福氏風級 (B)的 17級了,更大的風速不必再列。
表7 蒲福氏風力等級與李淳風風力等級的速度比較表
從表7中可以看出下列幾點:
(1)李淳風用于風力大小表示的地物征象,基本上與蒲福氏風級陸上征象相同,都以風對樹木及瓦石的影響來分級的。但李淳風的分級時間比蒲福氏 20世紀中訂的陸上風級征象要早 1300多年。其實這種分級的方法《靈臺秘苑》中已有,所以創(chuàng)造這種風級分類方法,我國早有傳統(tǒng)。
(2)但是利用表7,我們可以更詳細的了解李淳風風級與蒲福氏風級的細節(jié):
1)比較風速,可知:
李淳風的 (0,1)級風的風速 = 蒲福氏的 (0)級風的風速
李淳風的 (2)級風的風速 = 蒲福氏的(1)級風的風速
李淳風的 (3)級風的風速 = 蒲福氏的(4)級風的風速
李淳風的 (4)級風的風速 = 蒲福氏的(7)級風的風速
李淳風的 (5)級風的風速 = 蒲福氏的(9)級風的風速
李淳風的 (6)級風的風速 = 蒲福氏的(10)級風的風速
李淳風的 (7)級風的風速 = 蒲福氏的(12)級風的風速
李淳風的 (8,9)級風的風速 = 蒲福氏的(17)級風以上的風速
總之,李淳風風級數(shù)愈大,其風速超過同風級的蒲福氏的風速必愈大。
2)比較李淳風和蒲福氏風級征象,可以發(fā)現(xiàn)李淳風風級某一征象所需的風速,可造成蒲福氏風級更嚴重的征象。例如:
李淳風風級中能“鳴條”的 6.9米 /秒風速,已能使蒲氏風級中“搖小枝”。
李淳風風級中能“搖枝”的 13.8米 /秒風速,已能使蒲氏風級中“搖大樹”。
李淳風風級中能“墮葉”的 20.7米 /秒風速,已能使蒲氏風級中“移平瓦”。
李淳風風級中能“折小枝”的 27.6米 /秒風速,已能使蒲氏風級中使“樹木根拔”。
李淳風風級中能“折大枝”的 34.5米 /秒風速,已能使蒲氏風級中“造成很大破壞”。
李淳風風級中能“飛沙走石”的 69.0米/秒風速,已能在蒲氏風級中超過最大風級 17級。
可見,李淳風風級中各風速能造成的征象,是失之過弱。事實上,這些風速能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在實用上,蒲福氏風級可用,李淳風風級是描述不當?shù)摹?/p>
本文對李淳風占風情方法進行了介紹和評述,特別對如何更恰當?shù)孛枋隼畲撅L風級與蒲福氏風級的關系,以及對近年的李氏風力等級表的編制進行了評述。指出:
(1)李淳風的由風聲判五音占風遠近法中按風的性狀命風名部分是可以的,但以兇吉命風名部分是牽強附會,不足取的。并且根據(jù)物理原理,聲音是不能決定風發(fā)遠近的。
(2)李淳風推占風況的另五種方法,是根據(jù)所見風況推占風此后能及的后果,他的風情級別只推占各級風能造成的災害范圍及遠近。蒲福氏風級表是根據(jù)風對地物 (包括海面)所造成的征象嚴重程度,按自小到大的次序分級,并對各級征象的風給出易于記憶的常用風名。蒲福氏風級表并不關心各級風能造成的災害范圍及遠近。
(3)在《中國氣象史》[6]中選用的李氏風級表將李淳風推占風況的五種方法混淆,該表有不合理之處。
(4)若一定要將李淳風風級與蒲福氏風級相比較,只能取李淳風五種推占方法中的第 2法,而且需與蒲福氏風級同量綱。經(jīng)換算,進行了試比較,結(jié)果顯示李氏風級對風況描述不當,與實況相差較遠。
根據(jù)上述研究,我認為不宜將李氏推占風情級別與蒲福氏風級直接比較,因此宣揚李氏風級的創(chuàng)造遠早于蒲福氏風級,并沒有什么意義。
1 (北周)庾季才著,(宋)王安禮等重修.靈臺秘苑[A].四庫術(shù)數(shù)叢書[Z].第 5冊.卷 5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9—40.
2 (唐)李淳風.乙巳占[A].叢書集成初編[Z].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
3 (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jīng)[A].四庫術(shù)數(shù)叢書[Z].第 5冊卷 9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854—855.
4 (周)管仲.管子[A].第 58篇.百子全書 (掃葉山房本)[Z].第 3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 王鵬飛.中國古代氣象上的主要成就[A].王鵬飛氣象史文選[C].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1—10.
6 溫克剛.中國氣象史[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179.
7 夏征農(nóng).風級·蒲福氏風力等級表[A].大辭?!ぬ煳牡厍蚩茖W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