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偉
“誤區(qū)”原本屬于社會心理學領域中的一個術語,現(xiàn)已被廣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特指一些似是而非的謬誤,具體而言,人們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形成了一些看起來似乎正確而其實為錯誤的觀念或行為。在普通中學的英語教學工作中。就存在著許多被認為是常理或公理的想法和做法,但從語言教學的科學性角度看,卻是嚴重的誤區(qū)。
(一)教學理念有失科學性和時代性。
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觀念導致教學模式割裂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難以保證學生的教學成果的高質(zhì)量和高時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綜合素質(zhì)人才,而實際上教學偏重的是教師將大綱已規(guī)定好的內(nèi)容、重點、難點機械化的傳授于學生,教師更關注的是自己教學任務的完成以及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學校則重視學生是否考取高分以提高升學率,高分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目標。這種落后的教學理念完全忽視了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提高,未能綜合考慮到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在其情感需求、價值觀樹立、道德水平等方面欠缺應有的教育。學生不能全面發(fā)展,這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是不符的。
(二)教學重讀寫,輕聽說。
學習外語。聽、說、讀、寫幾方面的訓練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只有通過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才能較好、較快地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我們強調(diào)聽說教學是針對過去教學中只注重筆頭作業(yè)、出現(xiàn)“聾啞英語”的局面而言的。強調(diào)聽說訓練(起始階段尤其如此),但不能忽視讀寫訓練;外語學習不同于幼兒學母語,光靠聽說模仿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學生學英語缺乏良好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和家庭語言環(huán)境。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要正確對待外出學習或培訓會上的講座、示范課,全面了解信息。不被一孔之見蒙住視野。熟悉教材編排體系,了解《課程標準》對基本詞匯、短語、語法等項目的要求。抓住重點。分析在各年級聽、說、讀、寫的不同側(cè)重點。
(三)教學雙方關系處理不當。
教學雙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關鍵性角色,雙方關系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慣性使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不知不覺沿用1日有的教學模式,教師習慣性的充當知識的主動傳輸者,在教學中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學生則也習慣了“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模式。充當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學習主動性很低。另外,師生間的教學互動性很差。教師以教案為本,學生以書本為本。教師知識儲備量少,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通常是采用“獨角戲”的方式進行,將自己的個人想法強加于學生,堅決抵制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產(chǎn)生和存在。師生間的唯一交流便是知識的單向性傳輸。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教學的互動,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教學有效性無從談起。
(四)教學方式的不合理導致學生英語能力結(jié)構(gòu)的脫節(jié)。
1教學缺少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英語教學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不能很好的綜合運用母語和英語,經(jīng)常出現(xiàn)兩種誤區(qū):其一。英語漢化。學生因為從小生活在母語的氛圍中,對于漢語的語言使用特點已經(jīng)習以為常,再加上教師未能跟上時代要求創(chuàng)設開放化、西方式的教學課堂,使得學生經(jīng)常出現(xiàn)英語漢化的結(jié)果,在使用英語時,語序、語音等都套用漢語的模式。其二,“純英語”極端教學。新課改強調(diào)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全面考察。部分教師為了達到新課改的要求,摒棄傳統(tǒng)英語教學過分依賴母語的落后方式。力求為學生打造“純英語”的教學環(huán)境,走向教學用語的極端。這種極端的做法要求學生在最短時間內(nèi)構(gòu)建另一種新的語言模式,完全忽視了現(xiàn)存的實際情況,是一種理想化的教學方式。
2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滿足學生要求。傳統(tǒng)教學過程立足于教案一一黑板——教材,教學中缺乏必要的交流溝通。學生學習純粹是應付性的。完全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激情,無法深入體會學習的樂趣。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師生都不能很好的投入,教學的存在形式化了。
(五)濫用多媒體,搭建花架子。
毋庸置疑,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成功運用,確實拓展了教學空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一味僅靠書本、教鞭、粉筆傳道授業(yè)的套路已跟不上現(xiàn)代教學發(fā)展的要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聽覺、視覺感受。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針對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我們應該采取以下策略:
1化難為易。因地制宜選擇“平臺”。一些難度教大、要求較高的課件可以用比較流行的、功能強大的Autllorware、Director等多媒體制作軟件,輔以專門的圖形、圖像、音頻、動畫等軟件翩作完成;而簡單的課件不妨用易學易用的Powerpoint來做做“家常菜”。制作時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的突破上。
2多“體”并存。各顯其能。多媒體在于轆助教學。不能全盤代替?zhèn)鹘y(tǒng)的教法。課件的使用、錄音朗讀帶及唱片的選擇、運作要適時、符合教材情景需要。同時使用小黑板、教學卡片,投影儀。展示臺等多種輔助手段,不能把教室當成電影院,不能使課件成為影片,不能讓學生成為觀眾,更不能讓教師充當放映員。
3優(yōu)化結(jié)構(gòu)。增強交互。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注重課件界面的人性化。將師生的情感交流融于人機交流之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
面對多媒體,我們不能“甘為他人作嫁衣”。我們要做多媒體的真正主人,不要成為多媒體的套中人。
(六)評價方式缺乏客觀性。
傳統(tǒng)評價方式采用單一分數(shù)制,重視學生終結(jié)性結(jié)果。判斷學生英語學習的好壞的標準停留在英語知識掌握的多少,這直接導致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都是圍繞語言知識進行,即讓學生掌握語音、語法、詞語分析。學生通過單純模仿、機械記憶的結(jié)果更大可能是變?yōu)楦叻值湍堋?/p>
這種考核方式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以及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想的認可。缺乏客觀性,不利于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