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小燕
近年來,口語考試納入中考中,但在口語考試中。缺乏統(tǒng)一、具體的操作標準和正規(guī)的評估手段??谡Z在日常教學中,往往被教師和學生忽視其重要性,現(xiàn)今的英語教育仍沿襲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理論和模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弊端日益明顯和突出,特別是英語口語的教學,仍停留在以應試為最終目標的模式中,不利于學生的全面長期發(fā)展。
一、影響中學英語口語教學的主要因素
(一)客觀因素的制約
1英語考試制度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是以更好的應試為最終目標,所以中學英語教學要向中考題型看齊,教材大綱要參照考試內容來編訂?,F(xiàn)行的英語考試考查的主要是學生對于語言知識、形式及技能的掌握程度,重視學生聽、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而對口語的考查不夠重視。
2學校對教師的考評機制影響。現(xiàn)在絕大部分學校對于英語教師教學質量的考評仍停留在學生的升學率上,學生的考試成績與教師評優(yōu)、升職、加薪、獎金等切身利益直接掛鉤。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教師最典型的就是用漢語教英語,致使學生缺少進行口語訓練的時間和機會。
3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在課中,由于教師追求高效率,英語課堂幾乎變?yōu)闈h語教學,學生沒有進行口語交流的機會。在課后,由于生活的環(huán)境有限,能用的上口語的機會很少,學生的口語能力也就勢必慢慢退化了。
4教學物質條件的限制。受我國國情的制約,在絕大部分地區(qū),中學英語教學還不能實行“小班教學”。這對于英語這門學科的教學是很不利的。由于班級人數(shù)眾多加上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開展口語教學活動難度很大,學生口語水平難以提高。
(二)主觀因素的制約
1學生方面的影響
1.1學生心理障礙。每個學生都希望能說出流利的英語,但由于口語能力的薄弱導致他們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礙,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基礎能力不足導致的自卑心理。這類學生口語底子薄,上課不敢大膽發(fā)言,害怕說多錯多而三緘其口。在回答問題時也更多地選擇用漢語,致使口語水平得不到提高,能力不能提升,自信心更缺乏,更容易犯錯,如此反復,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中。
1.2學生口語交際策略的缺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遇到因為詞匯量有限而卡殼的現(xiàn)象,不懂得靈活運用其他相近的詞,或者通過身體語言、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必然造成學生在進行口語訓練時畏首畏尾、吞吞吐吐。另外,一些英語教師在學生卡殼時直接叫學生停止回答或者告訴他答案。學生在這樣的口語鍛煉中會逐漸失去交流的熱情和信心,口語能力也會日益消退。
2教師方面的影響
目前的教師大部分逐是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受這一現(xiàn)實因素的制約。他們的教學理念陳舊。知識結構單一。將課堂教學視為師生間知識的機械傳輸,很少考慮到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和互動。此外,一些教師過于簡單的看待自己的工作,注重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無視自身個性對于教學的影響作用。課堂沒有人情味。師生完全沉浸在枯燥、乏味的氛圍中。
二、英語口語教學的改革措施
由于影響口語教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單一的針對性措施無法很好的解決相關問題,因此。我們要綜合多因素,從宏觀角度看待問題,從微觀角度探究解決之道。
1提高認識,擺正態(tài)度。明確目的
學生要充分認識到英語的學習不單單是機械的背誦單詞、語法和句式結構,口語交流才是英語學習的最基本目標。要正確對待自己的不足,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出適合自己的一套口語學習方法。日常學習生活中善于利用一切機會進行英語口語的練習。樂于用英語與他們進行交流,在實踐中掌握口語交際的策略,培養(yǎng)進行口語對話時的自信心,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2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多元化。提高口語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改正在全面推進。英語口語教學要跟上改革的步伐,轉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將教學重點從語法和詞匯的講授上轉移到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上,更重視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從學生學習興趣、生活環(huán)境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1加強語音、詞匯和語法的教學,奠定流利口語的基礎
要講出一口流利漂亮的英語,基本前提就是要熟練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先詳細講解音標。標準示范讀音,并且利用英語磁帶、多媒體等方式讓學生多途徑地習得更準確的語音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模仿,不斷練習、糾正、再練習。直到熟練掌握語音理論知識。通過拓展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并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感官刺激,加強詞匯的理解和記憶。通過細致的講解和反復的練習加深學生對于語法知識的掌握,使他們能靈活運用各種句式。
2.2交際法的引用
交際法注重發(fā)揮學生先天具有的學習和使用語言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為其最終目標。其課堂教學流程如下:開始-教師導人-創(chuàng)設情景-教師分配任務-學生分組活動-學生執(zhí)行任務(聽說讀寫譯)-學生反饋(個別報告或分組報告)-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總結-學生活用(創(chuàng)編對話或故事或角色扮演)-教師督導-雙向反饋-師生共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當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監(jiān)督者、評價者的角色,學生則是學習任務的執(zhí)行者、探究者、參與者。雙方通過引導、啟發(fā)、討論、合作、交際等方式進行教學。
2.3focus on form教學法
focus on form教學代表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及心理語言學對語言學習過程的新的認識和觀念。它改變以往focus on forms的教學理念,做到語意和形式的兼顧。該種教學方式主要是通過實踐性活動的方式進行,如字母或熟悉游戲、短時間陳述、短劇表演、討論等。在活動中,以特定的情境內容作為教學的焦點,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支配下一致步調進行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幫助學生挖掘內在潛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教會他們在完成一種學習任務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和運用現(xiàn)有的知識并同時盡可能地學到更多的新知識。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語言水平,增強使用focus on form教學法的意識,科學設置教學活動,提高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