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寶峰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電視有幾十個頻道,網絡信息海量且在不斷增加,DVD、MP4、掌上游戲機等供人娛樂消遣的新玩意層出不窮……而我最喜歡的事卻仍舊是點亮臺燈,泡一杯清茶,手捧書卷細細品讀。這個時候,人是恬靜的,心緒是悠揚的,感覺是熨帖舒暢的。人生充滿未知,但有一點于我來說是確定的,那就是讀書的習慣將會一直保持下去。
我生長在一個非常偏遠的村落,能去的最遠的也是最繁華的地方就是趕集時候的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上沒有書店更沒有圖書館,我的閱讀來自母親從學校圖書室借回來的書。兒時的我對大部頭的小說實在提不起興趣,感興趣的只是現在已經很難見到的小人書,當時,《林海雪原》、《草原英雄小姐妹》、《西游記》等連環(huán)畫讓我如獲至寶,甚至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當成連環(huán)畫中的主人公,時而激情滿腔,時而怒火中燒,時而淚水漣漣。
真正開始有意識地去閱讀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開始閱讀的原動力有些功利,純粹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上初中的時候我學習底子不錯,加上經常在題海中摸爬和不間斷地死記硬背,各科成績都在前10名,除了語文之外。語文考試中我最怕的是作文,和寫一篇作文比起來,我寧愿去操場跑一個10公里。那時我住校,一個沒有回家的周末,百無聊賴的我在縣城閑逛,買了幾本閱讀方面的雜志,這一看,覺得眼前豁然開朗。后來,我又在一個親戚家看到了諸如《咬文嚼字》、《課外閱讀》等舊雜志,便一并抱回學校,當做勞逸結合之中的“逸”來對待。這樣過了一個學期,我的語文成績竟然有了很大提高,看到“作文”二字也不再發(fā)憷了。從此,我便開始廣泛閱讀,而閱讀的對象也不再止于那些提高我語文成績的功臣雜志,那一時期,我讀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和四大名著,皆是帶著敬畏的心,滿懷激情看下來的,冥冥之中,我覺得通往一個光輝殿堂的大門向我敞開了。
我讀的是一所理工科大學,課程多且難懂,用來閱讀的時間少了。盡管如此,我還是辦了學校圖書館和省圖書館的借書證,周末和長假我都會到圖書館至少坐上一天。這期間,除了閱讀專業(yè)書籍外,我還知道了一些知名作家的名字,開始追著他們的作品看,看了當時非常流行的王朔的小說,看了王小波的小說和雜文,并非常鄭重地去書店買了王小波全集。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第一次掏錢買文學書籍(以往都是借來看的),自此后,王小波全集一直伴我左右,一旦被人借走未見歸還,我便會到書店立即補齊。彼時,網絡已漸漸興起,作為WEB1.0時代重要組成部分的BBS也已流行開來。看得多了就有了寫的沖動,于是,我開始在網上撰寫文章,后來自己創(chuàng)辦了一個BBS,把自己當做主力寫手,一段時間內,那個BBS聚集了很多寫作高手。曾有一段時間,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專業(yè),我真正應該去讀的是文學專業(yè),后來,在友人的提點和自己的反省之下,我承認這是自己的錯覺,我寫的那些根本算不得文學。
畢業(yè)后我來到了軍營,被分配到一個方圓十幾里之內都沒有人煙的戈壁灘腹地,幾十個人守著幾臺設備,有任務就上,沒任務時訓練學習。剛到單位時我非常不適應,走出小院子就是茫茫戈壁灘,進入小院子就是再熟悉不過的幾十張臉,大家的娛樂只有球類運動和一臺電視。那段時間我很煩躁,且暗自萌生退意。一次,我經過營區(qū)一個常年上鎖的房間,發(fā)現門竟開著,便推門走了進去,映入眼簾的是好幾書架的圖書。原來,常年鎖閉的房間竟這樣別有洞天!我借來了鑰匙,開始一冊冊地讀里面的書。那里的書以世界名著和國學居多,前者正是我沒讀過的,后者正是我喜愛的。透過那個房間的窗戶,便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和偶爾出現的烏鴉,窗外時常有嗚咽的西北風響起,絕少有人打擾,確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不到一年時間,我便將那個不大的圖書室里所有的書都讀完了,浮躁不安的情緒大大減少,也正式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后來,我調到了機關,為適應工作需要,我閱讀了很多政工方面的書籍。除此之外,我還閱讀了馬克思理論和《國富論》、《君主論》等諸如此類的書籍,它們不僅對我勝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為我的閱讀打開了另一扇窗戶。四五年前,我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用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寫了一本《玩轉三十六計》,出版后反響不錯。
讀了這許多年的書,自然也生出一些心得,借此機會在這里總結一下,僅是一家之言而并非權威,大家擇善而聞吧。首先,一定要去讀書。正如我在本文開頭所言,現在吸引人的東西很多,但沒有一樣能和讀書相比,只有書給人的啟迪和幫助是持久而系統(tǒng)的。其次,讀什么書很重要。除了宣揚淫穢暴力封建迷信之類的書籍,什么書都可以讀都應該讀。當然了,我們的生命有限,所以,需要有選擇地讀。我建議先從國學讀起,文學書籍可以先廣泛閱讀,總會找到你喜歡的類型或作家。最后,怎樣讀書也不容忽視。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文學作品容易讓人投入,因為它們重視的是故事,不同的只是寫作手法,并不需要費力去思索,而國學書籍和理論書籍就需要你開動腦筋結合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現實所感去仔細體會了,唯有如此才能體味其中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