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林美卿
賴特的中間階級理論與我國中間階層的培育
□張 倩 林美卿
要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必須培育中間階層。賴特基于羅默的一般剝削理論,提出了“中間階級”的理論,并把“中間階級”定位于一種“階級關系內矛盾的地位”,而且認為“中間階級”的擴大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也是中間階層形成的重要時期。十六大明確提出要擴大中等階層的收入,賴特的“中間階級”理論無疑對我國中間階層的培育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
階級;中間階層;社會結構
關于階級和階層的劃分理論或觀點,歷史上中外馬克思主義者們都有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或理論都對當時的理論研究和社會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而最近幾年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各種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也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要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必須培育中間階層。而賴特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運用羅默的剝削理論,通過對美國和瑞典的比較,展開了對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的研究,得出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存在“中間階級”的結論,它不僅在理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我國當前“中產階層”的培育也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借鑒意義。
二戰(zhàn)以后,科學技術上的革新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和就業(yè)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從而使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呈現出新的復雜化的特征:第一,工人階級的隊伍依然龐大。工人階級仍然是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中最龐大的階級,甚至是絕對多數。1989年前民主德國洛塔爾·溫特教授在《目前資本主義的階級和社會階層》一書中認為,資本主義工業(yè)國家自 19世紀中期至 20世紀 80年代,工人階級數目已從 1.37億增加到 2.41億,他們中有就業(yè)能力的居民所占比例已從 58%增加到70%。目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的數量已占就業(yè)人口的 65%-80%。第二,工人階級內部結構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傳統(tǒng)藍領工人人數的相對減少。從事技術工作、管理工作、服務工作的工人比例則不斷攀升,并日益成為工人階級的主要生長點。第三,工人階級的自身狀況表現日趨復雜。一些工人已經擁有數量不多、不等的財產,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一無所有。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階級屬性,但總會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隨著資本形式的多樣化,資本家的構成也更為復雜化。當代除了直接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之外,還有只持有股票資本的食利資本家。除此之外,一些人借助知識和管理技能在經濟變化中迅速致富,成為新的財富巨頭。
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兩極分化的階級理論在這種情況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框架中,依照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不同,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可分為兩個基本的階級,即占有生產資料并雇傭他人的是資產階級,不占有生產資料并處于雇傭地位的是無產階級。為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現象作出說明,賴特提出了“中間階級”的理論。
賴特的“中間階級”理論是建立在羅默的一般剝削理論基礎之上的。一般剝削理論認為:剝削的物質基礎在于生產性資產分配上的不平等。這種資產——剝削的關系依賴于資產擁有者能夠剝奪他人平等獲得該資產的能力。各種形式的生產性資產的所有權同剝削和階級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剝削機制根據不同形式的資產來決定,不同階級體系根據建立在那些資產所有權基礎上的社會生產關系來決定。
賴特認為財產的不平等是剝削存在和階級劃分的基礎。財產分為四種,主要有:生產資料的財產、勞動力的財產、組織財產和技能財產。根據這四種財產的分配狀況將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大類 12種人 (見表 1)。在賴特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就是由這三種剝削形式交叉構成的兩大類 12種人構成的。這一結構中最主要的是生產資料占有者與非生產資料占有者之間的劃分。前者又可以根據他們擁有生產資料數量的不同而不是根據組織財產或技能財產做進一步的劃分。賴特認為組織財產和技能財產以及由它們導致的剝削與人們的階級地位無關,但認為它們確實將非生產資料占有者劃分為九個不同的階層。
表 1 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地位的分類生產資料資產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對“中間階級”的定位。
1845年,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對中產階級進行了定義。他指出,中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一樣是表示有產階級,即和所謂的貴族有所區(qū)別的有產階級。這個階級在英國和美國是直接地而在德國是借’社會輿論’間接地掌握國家政權。我們認為,這里“中產階級”與“中間階級”的意義相仿。
一般說來,“中間階級”指在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兩個基本階級之間或一個階級內部存在的中間勢力。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處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階層是“中間階層”,主要是指小工業(yè)家、小業(yè)主、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業(yè)者和個體農民等,他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不但受雇于資本家,而且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排擠,他們隨時可能降落到無產階級隊伍中。
第二,賴特的“中間階級”的理論。
賴特認為不能把“中間階級”歸結于任何一個基本的階級,“中間階級”是就他們的社會地位來說的。賴特指出,處于資本家和無產階級之間的 10個“中間階級”是理解全部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的關鍵,并對“中間階級”作了這樣的界定,即他們處于這樣一種地位,從某一方面看,他們剝削別人,從另一方面看,他們又被剝削。非管理專家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由于他們不擁有資本,他們受到資本家的剝削,但他們擁有技能財產,他們又剝削別人?!爸虚g階級”的這種既受剝削又剝削別人的情況使得他們在剝削關系中處于矛盾地位。因此賴特的“中間階級”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個實在的階級,而是一個“中間階層”,是包含有多個階級的一個大的社會群體。這樣,社會成員的身份就不會僅僅被定位于某個階級之中,而且某些成員的身份地位本來就可能具有多重的階級特征,它們可能同時處于多個階級之中。
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兩大階級對立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基本制度內含的勞動與資本間的對立導致的工人和資本家之間利益內在的根本對立。而“中間階級”卻同時分享了工人和資本家兩方面的固有的對立利益。因此,他們的地位同時部分地具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者的特征。他們具有某些資產階級特征,是因為他們有管理工人的權利,對工人有獎懲權,并且以各種方式直接參與有關生產過程。基于上述分析,賴特給出了關于“中間階級”的明確含義:所謂“中間階級”就是一個這樣的群體:(1)依附于龐大機構,專事非直接生產性的行政管理工作與技術服務。(2)無固定私產,不對服務機構擁有財產分配權,較難以資產論之。(3)靠知識與技術謀生,領取較穩(wěn)定且豐厚的年薪或月俸。(4)思想保守,生活機械單調,缺乏革命熱情,但為維持其體面與其地位相稱的形象而拒絕流俗和粗鄙的大眾趣味。[1]
從以上賴特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中產階層有以下的特性:第一,在經濟上,他們一般擁有中等財產和收入水平,閑暇時間比較多,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第二,在職業(yè)上,他們擁有特定的技能財產,職業(yè)范圍相當廣泛。在現代社會里,勞動分工更加細化,各行各業(yè)都要求專門的技能。這種特定的技能要求既帶來了收入水平的變化,也帶來了社會階層結構的調整。大量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公職人員成為中產階層的主要構成。他們一般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較高的工作技能,由此贏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優(yōu)厚待遇。第三,在政治思想上,由于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他們一般持有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同時,因為在行政、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直接掌握生產力和文化設施,因此他們希望通過改良來消除社會中的弊病。
賴特認為,資本主義各國“中間階級”比例較大 (見表 2),已經成為社會上人數最多的階層,而且目前還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爸虚g階級”已成為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力量,對社會的穩(wěn)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tǒng)上一直是個集權制的農業(yè)社會,與此相適應形成了以農民為主的金字塔式的社會階層結構,這種金字塔社會結構基本特點是“頂部尖小、底部龐大”。“頂部”是少數各級管理者,“底部”是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開始了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與之相適應,我國社會階層結構也發(fā)生了兩次重大的變遷,這兩次變遷成為現階段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社會結構的變化。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深化,我國在社會結構轉型和社會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出現了劇烈的社會階層分化現象,這種變化既表現在原有階層的內部,也表現在原有階層之間或外部,還包括曾束縛階層結構變遷的制度自身的變遷。
表 2 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地位的分類
建國以來,我國經歷了從多階級到單一階級再到目前階級淡化、階層產生這一發(fā)展過程,現階段,我國社會結構出現明顯的階層分化。
首先,工人階級內部的分化。隨著現代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現階段,工人階級由原來的兩大部分即國有企業(yè)工人和集體企業(yè)工人已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層:一是藍領工人階層,即產業(yè)工人,主要包括在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三資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個體企業(yè)從事體力勞動的體力勞動者;二是白領工人階層,包括企業(yè)中、下層管理人員、辦公室工作人員,專業(yè)技術人員等;三是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主要是指黨政、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中行使實際黨政管理職權的領導干部,主要包括國家公務員、黨的各級干部、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中的各級干部以及工作人員。
其次,農民階級內部的分化。農民階級是改革開放以來分化最為顯著的一個階層。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階級的分化日益加快,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六個階層:一是農民企業(yè)家階層,大多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廠長。二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職工階層。這一階層的人員基本上屬于“兩棲”人,工會方面承認他們是工人,因為只要你參加工廠生產勞動,建立事實勞動關系就是工人,而農業(yè)主管方面認為他們不是工人是農民,不應該參加工會。事實上他們的“地位”確實很不穩(wěn)定。在工廠做工時就是工人,失去工作就是農民。三是進城農民工階層。農民工進城務工是農民階級階層分化流動的一大表現。這部分人并非永久性工人,他們的家庭還在農村,當他們失去城市中的工作之后,仍然只能回到農村。他們是一個特殊的利益群體。四是土地承包者和農村專業(yè)戶階層,即富裕農民階層。他們靠勤勞和某一方面的種植或養(yǎng)殖經驗致富起步,在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或承包大片土地,或承包養(yǎng)殖場所等,在農副業(yè)機械等方面作一定投資,進行規(guī)模生產,常雇用臨時農民工或農機手。五是普通農民階層。這是農民中的大多數,是農民階級的代表和最主要的力量。他們從事一般的農副業(yè)生產,除去國家稅款和各種提留款項之后,有一定的純收入,基本解決溫飽,并有一定積余。
第三,知識分子階層的分化。知識分子階層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階層,既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這個階層是指擁有較高知識水平的社會勞動者。隨著社會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知識分子階層出現了分層與流動,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劃分為管理者階層、知識生產與傳播者階層、自由職業(yè)者階層、青年學生階層。
第四,新興階層。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發(fā)生分化的同時,新的社會階層也在產生。江澤民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人員等社會階層。”
(1)我國現階段階層分化的原因
轉型期間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變化,我國社會階層也發(fā)生了劇烈分化,造成階層分化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城鄉(xiāng)差別是造成我國當前社會階層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造成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身份差異,進而導致農民社會地位上的弱勢地位;城鄉(xiāng)資源分配不平等,導致農民的收入、社會福利待遇,及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險方面的上的差異,造成城鄉(xiāng)居民在經濟地位上的不平等地位;長期存在的戶籍制度更使城鄉(xiāng)居民在選舉和參與政治生活方面擁有不均等的民主政治權利,造成了城鄉(xiāng)居民在政治權利方面的差異。
第二,職業(yè)的差別也是影響我國當前社會分層的主要因素之一。職業(yè)是對人們從事的勞動的具體體現。在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階段,職業(yè)因素對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體力與腦力勞動者之間的社會經濟差別擴大;二是管理者與非管理者之間的經濟差距加大。這兩個方面的表現都是工業(yè)化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科層組織發(fā)展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第三,財富的差別是社會分層存在的直接原因。人們擁有財富的差異是我國轉型時期各階層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各劃分階層的標志之一。
第四,社會分層與當前社會資源在人們中間的分配有重要的聯系。當前社會資源主要包括收入、權力、社會聲望等等,人們占有的社會資源不同,當然隸屬的社會階層也會有差別。
我國階層劇烈分化成為中間階層形成的基礎,多階層的現狀是我國中間階層出現的條件之一。
(2)我國當前主要的階層情況
社科院專家陸學藝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2002年底發(fā)表《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研究報告》,“以職業(yè)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將當代中國劃分為 10大社會階層 (如表 3)。
表3
從以上的社會分層可以看出,我國已由改革開放前的“金字塔型”向“洋蔥頭型”轉變,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初見端倪。
中國國情研究會秘書長張仲梁為“新中間階層”大致勾勒了如下形象:一、具有較高學歷,受過專業(yè)化訓練;二、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工作;三、以工資薪金謀生;四、對社會公共事務有一定的發(fā)言權及影響力;五、強調自我成就、自我實現,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相當的影響力;六、擁有生活必需的體面財富、閑暇時間。七、月收入 2000元以上。[2]
我國中間階層劃分標準:一是以工薪收入或經營收入為謀生手段,合法的年收入相當于一般產業(yè)工人的若干倍 (3到 15倍為宜);二是具有職業(yè)教育或高等教育經歷,并能以此實現穩(wěn)定而體面的就業(yè);三是具有較多的權利意識和一定的現代公民素養(yǎng);四是對社會公共事務或政治、文化生活具有一定參與意識和能力。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公民素質,可以作為基本變量。
可見,我們認為我國中間階層的劃分是借鑒了賴特的分類標準,即中間階層不是一個獨立的階層,而是許多基本階層的部分成員混合構成的,也同樣處于一種矛盾的地位。因此,可以將我國的中間階層劃分為 4個社會集團:第一個集團是干部和知識分子,當然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屬于更高的階層。第二個集團是所謂“新中產階層”,其特征是年齡比較輕,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歷,有新的專業(yè)知識,大多就職于金融、證券、信息及其他高新技術領域。第三個集團是效益比較好的國有企業(yè)、股份制企業(yè)和其他類型單位中的職工層。第四個集團是大量的個體、私營經營者,工商業(yè)活動的中小工商業(yè)業(yè)主、獨立經營者、中小公司經理等。[3]
中國的中間階層具有如下兩個突出特點:第一,中間階層內部的異質性較高。中間階層的各個構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差異性,四個集團在經濟利益、社會地位、文化程度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性十分明顯,因此各個集團的利益訴求也會有較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我國難以形成統(tǒng)一純粹的中間階層。第二,中國中間階層的力量還比較弱小。由表 3知,我國的中間階層從人數比例上看,大約只占全部人數14.7%,所以,中國社會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還不可能形成力量雄厚的中間階層。中間階層力量的弱小,使得我國的社會結構轉型長期難以實現。因此,我們必須壯大我國的中間階層,促進我國的社會結構盡早實現“橄欖型”的轉變。
中間階層是社會的“穩(wěn)定器”,由于其社會地位、社會聲望、收入等各方面的原因,中產階層的社會心理趨向社會穩(wěn)定并能夠在行動上維護社會穩(wěn)定,對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中間階層的出現和擴大,將使一大部分人的收入明顯增加,進而逐漸縮小我國正逐漸拉大的收入差距。這有利于社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階層間的利害沖突減少,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其次,中間階層受過良好的教育,追求進步,在政治上也比較溫和,他們希望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但由于中間階層的切身利益也受過錢權交易與官僚系統(tǒng)中的非法行為的侵害與阻礙,因此,他們希望社會制度和法制的進一步完善,比較支持穩(wěn)健的改良主義道路,希望中國通過漸進的政治改革與制度建設,來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希望有更大的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和機會,他們是支持改革與社會進步的新的社會基礎中的一種重要力量。再次,中間階層追求進步,他們對新事物、新現象采取比較開放的、寬容的態(tài)度,能使社會即向前發(fā)展又不會出現大的震蕩,同時在生活態(tài)度與人生觀上更具有進取心,因而對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產階層的作用來越重視,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擴大中等階層的收入。這也暗示了我國要培育和擴大中間階層的傾向。其選擇路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繼續(xù)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第三產業(yè)的比重。當前我國第一產業(yè)基礎薄弱,經營粗放,占用勞動力較多;第二產業(yè)發(fā)展滯后;第三產業(yè)發(fā)展落后。我們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加強第一產業(yè)的現代化,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貫徹新型工業(yè)化道路,發(fā)展集約性產業(yè)。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大力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深化產業(yè)結構改革是培育擴大中間階層的重要途徑。
第二,改革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起點,擴大中等階層的收入比重。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起點,將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起點調高至 2500元,利用個人所得稅調整收入差距。完善分配體制改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勵資本、管理等生產要素參加分配的原則,以擴大中間階層的比重。
第三,改革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城鄉(xiāng)的戶籍制度是長期以來阻礙城鄉(xiāng)流動,阻礙城市化進程的瓶頸之一。廢除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是改變城鄉(xiāng)差距的主要途徑。同時,加快農村改革,加快城市化進程是也是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擴大我國中間階層比重的重要措施。
第四,其次在職業(yè)上應造就我國的中等職業(yè)群體。在中國的職業(yè)群體中,目前,中間或中等職業(yè)群體不明顯。目前,在我國對知識分子的定位常常出現巨大的矛盾,有時我們視它為上層,有時按收入它又處于下層。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知識分子主要是指“白領階層”,是中等職業(yè)群體,也是我們所公認的中間階層。完善對其他職業(yè)如小型工商業(yè),私營企業(yè)主,以及獨立經營者的保護和扶持,加大公眾認同也是擴大中間階層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五,大力發(fā)展教育,實施教育興國。在傳統(tǒng)的兩極社會中,只有極少數的人受過高等教育,多數人都沒受過正規(guī)高等教育。而在現代的發(fā)達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受過大學教育,這樣,一個中間階層就形成了?!按髮W是造就中間階層的機器”,大學教育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使人們接受社會主導規(guī)范或中間階層的規(guī)范。培養(yǎng)更多的知識分子也是擴大我國中間階層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造就中國龐大的中等收人階層是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關鍵,也是改革所必須達到的目標之一。因此,擴大我國的中間階層的比重必須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任務爭取盡早實現。
[1]賴特.后工業(yè)社會中的階級[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2]統(tǒng)計局首次調查新中間階層生活.重慶晚報,www.sohu.com,2006-09-26.
[3]李強.關于中產階級的理論與現狀[J].社會,2005,(1).
[4]李培林.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5]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研究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6]鄭杭生.社會公平與社會分層 [J].江蘇社會科學,2001,(3).
[7][美]埃里克 ·歐林 ·賴特.階級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段忠橋.當代國外社會思潮 (第 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B089.1
A
1008-8091(2010)01-0083-06
2009-09-09
山東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張 倩 (1985-),女,山東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社會發(fā)展;林美卿 (1963-),女,山東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副院長,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社會發(fā)展。
楊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