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兒”——北京最古老、最著名的街市和繁華的商業(yè)鬧市區(qū)。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遷都北京后,為鼓勵工商業(yè)發(fā)展,在正陽門外設(shè)市場,修建“廊房”,作為商業(yè)鋪房,招商開市,商圈以初具雛形。至明中葉嘉靖時,這一地區(qū)已逐漸發(fā)展成為有名的繁華鬧市。
1774年,清廷下令京師內(nèi)外大小街巷建柵欄護(hù)門,廊房四條的店鋪聯(lián)合出資在胡同的東口和西口建立起兩座既堅固高大又與眾不同的大柵欄,后來人們都稱這座胡同為“大柵欄兒”。
大柵欄胡同從東到西全長275米,南北寬均不足五米。但就是這個狹短的街道,在清末全盛時有店鋪約八十家。從這里走出了同仁堂樂家藥鋪、瑞蚨祥孟記綢布店、厚德福飯莊、豫豐煙店、大觀樓等久負(fù)盛名的老號,所謂“京師之精華盡在于此,熱鬧繁華,亦莫過于此”。
回憶早年間的大柵欄,72歲的老街坊王大爺對我說:“那時候流行看玩意兒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講究的老北京人,買鞋內(nèi)聯(lián)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德利、買茶張一元……內(nèi)聯(lián)升、馬聚源、瑞蚨祥、張一元,這些北京的老字號,您上哪兒去找呢?別的地兒您不甭去,只管到大柵欄里去尋,別的街里的老字號是單獨一家一家的,而大柵欄里的老字號可以說是扎堆兒的,逛著買著非常方便?!?/p>
大柵欄的繁榮不僅在于商業(yè)的發(fā)達(dá),還因這里過去有比較集中的娛樂場所。
清代,前門外七個戲院中,在大柵欄街上就有廣德、慶樂、三慶、中和、三樂等五個。這里曾是徽班進(jìn)京的主要演出地,因而,大柵欄也是國粹京劇的誕生地。
“那時候看同仁堂的三層樓,簡直比前門還要高;到了大觀樓,看到有一張大招貼畫兒,高掛著名為《陳查理》的黑白電影片兒,也新鮮得很。哪兒知道那里就是中國電影的發(fā)祥地……”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就是在這里上映的。
位于大柵欄商業(yè)街和琉璃廠之間大柵欄西街,新中國成立前還是社會名流、文人雅客匯聚之所,石板路上留下許多雋永的故事。文史專家統(tǒng)計,魯迅先生在京14年間,有記載的逛大柵欄西街的記錄有400余次。
新中國成立后的大柵欄基本維持的是民國時期的風(fēng)貌,商鋪林立,隨處練攤。在老居民的印象中,過去的大柵欄繁華歸繁華,卻難免破舊雜亂。
到了上世紀(jì)60年代,大柵欄開始了第一次整治,北京城的第一條柏油馬路就誕生在此。當(dāng)時可算是新潮事物,本來就是繁榮地段的大柵欄更是人滿為患。那時的人們常常打趣說:到大柵欄啦!那就是形容大柵欄的擁擠、繁華。
上世紀(jì)80年代初,為了買到卡帶式收錄機、電視機這些新潮玩意兒,很多人從頭一天晚上就開始排隊搶購。“當(dāng)時北京只有四個商品購物點(其他為西單、王府井、隆福寺),那時候的大柵欄從早到晚都是人山人海,那幾年是大柵欄商鋪最幸福的日子?!币晃恢心甑挠慰蛯ξ艺f。
80年代末,隨著北京商業(yè)場所的增多,大柵欄商品檔次不高、購物環(huán)境差等缺點日趨明顯。再加上假貨次品充斥,大柵欄逐漸蕭條。到90年代末,為了競評北京第一條步行街,大柵欄經(jīng)歷了第二次路面修整和環(huán)境整治,但依然無法重現(xiàn)往日繁榮。
2003年以來,宣武區(qū)政府加強對大柵欄街的改造工作。重新開張的大柵欄步行街盡顯古香古色。整齊清雅的青磚路面代替了坑洼的條石路面,號稱“天羅地網(wǎng)”的電線電纜全都消失了,采用仿古建筑風(fēng)格修建的門臉讓人耳目一新,過去擁擠的街道和門面也變得寬敞亮堂了。惟一能讓人感覺到舊大柵欄氣息的只剩下那一個個黑底金字的老字號牌匾,感覺還是那般熟悉。
“好漂亮!”閑逛在大柵欄商業(yè)街,聽到最多的就是這三個字。那天晚上,月朗星稀,商業(yè)步行街干凈寬敞,各門臉都張燈結(jié)彩,一律是灰瓦紅柱,大紅燈籠高掛,非常喜慶。夜晚的霓虹把整條街妝點得五顏六色,我置身其間,一度不知身在何方。后來,還是同行的路人指點:這里原來是什么,那里以前有哪家店。就算不來購物,坐在張一元茶莊二樓的茶室,泡上一壺清香的茉莉花茶,透過窗口看著樓下熙熙攘攘的人流,大柵欄的過去也可在茶香中慢慢回味。
民諺所謂“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胡同一線天”,說的正是老北京城最繁華的幾個地段。小小門框胡同之所以能與王府井、西單相提并論,靠的就是小吃集中并且出名。
大柵欄是北京小吃的發(fā)祥地。民諺中的大柵欄門框胡同,是京城著名的“老字號小吃一條街”,直到2006年,因為街道整修等原因,老字號們才陸續(xù)離開。
今天,經(jīng)過保護(hù)修繕,小腸陳、爆肚馮、年糕錢、豆腐腦白、奶酪魏、茶湯李、羊頭馬、瑞賓樓褡褳火燒,8家離開門框胡同的小吃老字號,齊聚青云閣,回歸大柵欄。青云閣原有的著名老字號普珍園菜館和玉壺春茶樓等也回到故地,重張開業(yè)。11家曾經(jīng)輝煌于大柵欄的名小吃今日齊聚,重現(xiàn)了當(dāng)年大柵欄“小吃一條街”的勝景。
青云閣外便排滿了前來“解饞”的食客。其中不乏年逾古稀的老人。一碗小腸陳的鹵煮火燒、一盤爆肚馮的水爆牛百葉、一碗奶酪魏的宮廷奶酪……家住珠市口的張大爺和老伴吃得津津有味?!笆畮自X,吃個舒坦。打小就好這一口兒。”老大爺一邊吃,一邊和老伴兒回憶起種種往事。
大柵欄本是古老北京一條逼仄的胡同。
500余年商業(yè)文化的浸潤,這條逼仄的胡同卻被人們的心思撐得開闊而遼遠(yuǎn)——因為同仁堂、瑞蚨祥、內(nèi)聯(lián)升、張一元等等幾十家馳名中外的老字號,因為紀(jì)曉嵐的“閱微草堂”、中國電影的誕生地大觀樓等等數(shù)以十計的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因為紙醉金迷的“八大胡同”,因為“繁華市井何處有,大柵欄內(nèi)去轉(zhuǎn)游”的絕代風(fēng)華。
今天的人們到了嶄新的北京,卻要在落日的黃昏,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捏著老北京的地圖,乘上人力黃包車,隨著祥子的叮當(dāng)鈴聲,悠哉悠哉地闖入大柵欄,去搜尋老北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