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皮瓣修復下肢遠端軟組織缺損的效果。方法:用腓腸神營養(yǎng)血管逆行的皮瓣修復踝周、足跟、足底軟組織缺損20例患者。皮瓣面積6cm×5cm—20cm×10cm。筋膜蒂長6—10cm。結果:隨訪時間6—12個月。皮瓣全部成活19例;皮瓣部分壞死1例,皮瓣與周圍皮膚顏色一致,質地柔軟,外觀及功能滿意。結論: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是修復下肢遠端軟組織缺損較理想的辦法。
【關鍵詞】腓腸神經;外科皮瓣;組織缺損
【中圖分類號】R6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2-158-1
自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應用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皮瓣修復下肢遠端軟組織缺損20例患者。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齡10—63歲。均為交通事故傷。逆行修復踝部軟組織缺損10例,足跟8例,足跟及足底軟組織缺損2例。
1.2手術方法皮瓣設計,切取與轉移:以腘窩中點至跟腱與外踝中點的連線為中軸、外踝上5—7cm為旋轉點。在中軸線上根據受區(qū)所需皮瓣大小及蒂長設計皮瓣,皮瓣呈“網球拍”樣(皮瓣面積略大于受區(qū)面積20%)一般在小腿下2/3設計皮瓣,內外側界不超過小腿側中線。在腰麻下首先進行嚴格的創(chuàng)面清理,然后沿蒂部切口線切開皮膚,在皮下向兩側適當游離,分離蒂部,保證蒂寬在3—4cm以上。再于皮瓣近段切開皮膚、深達深筋膜,顯露小隱靜脈及腓腸神經,在深筋膜下逆行掀起皮瓣和蒂部。隨時將皮瓣深筋膜與真皮下層組織定位縫合,防止分離。將腓腸神經及其伴行小隱靜脈完全包含于皮瓣內。游離至筋膜蒂外踝上5—7cm處,將皮瓣穿過皮下隧道或明道轉移至受區(qū)。結扎蒂部小隱靜脈,皮瓣轉移后供區(qū)小于4cm可直接縫合,較寬時中厚皮片植皮。
1.3結果術后20例中,1例部分壞死,其余19例全部成活。
2討論
2.1皮瓣的血供解剖基礎Masquelet等經過解剖研究發(fā)現(xiàn),皮神經必然伴行一條皮動脈,除營養(yǎng)該神經外,還營養(yǎng)鄰近皮膚及皮下組織。伴行血管直徑細小,走行不規(guī)律,有時還成叢狀分布,環(huán)繞神經走行。因此不能將血管單獨游離作為島狀皮瓣,而只能將神經同伴行血管及其筋膜蒂一并游離作為島狀皮瓣的血管蒂,依靠伴行血管皮支營養(yǎng)皮瓣。皮靜脈要靠伴行靜脈,小隱靜脈及其筋膜淺層靜脈網回流。蒂部足夠寬時,靜脈回流一般無影響。
腓腸神經是由脛神經分出的腓腸內側皮神經與腓總神經分出的腓腸外層皮神經匯合而成。腓腸神經血供來在腓動脈肌間支,肌皮動脈穿支和脛后動脈肌間支,三支血管相互連接而成的神經周圍血管網與神經內血管網互相吻合成廣泛交通的血管網。
2.2皮瓣蒂部處理的重要性皮瓣的蒂部是皮瓣動脈供血與靜脈回流的唯一通路,對于保證皮瓣的循環(huán)成活至關重要,皮瓣蒂部旋轉點一般在外踝上5—7cm,蒂寬要求3—4cm。皮瓣蒂部要有足夠長度,旋轉時不能過度緊張,在修復足跟及足底軟組織缺損時,因需轉移180°,為避免蒂部受壓,遂經明道轉移至受區(qū)。保留蒂部皮橋寬3—4cm。與切開隧道兩側皮膚直接縫合,蒂部無需植皮。也無需擔心蒂部受壓。
該皮瓣血供恒定,手術操作簡單,不犧牲主干血管,臨床上比較常用,且具有很強的抗感染能力,是修復下肢遠端軟組織缺損的理想皮瓣。
參考文獻
[1] Masquelet AC Romana MC Wolf G 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s anatomic study andclinicl experience in the leg Plast Reconstr Surg 1992(89):1115-1121.
[2] 侯春林,張世民,主編.筋膜皮瓣與筋膜蒂組織瓣[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16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