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醫(yī)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方法:60例中風后遺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2組患者給均給予腸溶阿斯匹林、維腦路通、腦復康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內服。2組均以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后顯效率治療組為36.67%,對照組為20.00%,兩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有效率治療組為76.67%,對照組為66.67%,兩組相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組織、纖維蛋白原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治療前血脂各項指標的比較,差別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中醫(yī)治療中風后遺癥臨床療效好,且可血液流變血各項指項。
【關鍵詞】中風后遺癥/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補陽還五湯
【中圖分類號】R2-0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2-126-1
筆者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中醫(yī)治療本病3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研究所觀察患者均為我院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l2例;年齡38~83歲,平均(65.7±5.2)歲;病程1~16年,平均(5.7±1.2)年。對照組30例,男性20例,女性l0例;年齡36~81歲,平均(66.8±5.4)歲;病程2~15年,平均(5.7±1.2)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分布、病程、病情等臨床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3個月前有中風病史;②臨床表現(xiàn):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肢體萎軟無力,或麻木水腫,言語蹇塞,大小便失禁,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或沉細;③排除伴有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心律失常者;④排除合并有較嚴重感染性疾病者。
1.3治療方法2組患者給均給予腸溶阿斯匹林、維腦路通、腦復康等對癥治療。腸溶阿斯匹林,50mg/次,每日3次;維腦路通,20mg/次,每日3次;腦復康,0.8g/次,每日3次;維生素E,200mg/次,每日3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復方補中益氣湯。藥物組成:黃芪30g,赤芍15g,當歸尾15g,川芎15g,桃仁15g,紅花15g,地龍10g,膽南星10g,丹參30g,莪術15g,菖蒲10g,三七l0g,水蛭10g,全蝎10g,蜈蚣2條,雞血藤15g。每日1劑,水煎分服。2組均以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觀察指標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及血液流變血、血脂等指標。
1.5療效標準依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可獨立生活,患側肢體肌力達Ⅳ級以上。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生活部分自理,患側肢體肌力提高達II級以上。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患側肢體肌力提高達I~II級。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
1.6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所涉及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顯效率治療組為36.67%,對照組為20.00%,兩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有效率治療組為76.67%,對照組為66.67%,兩組相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2.2兩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組織、纖維蛋白原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3討論
中風后遺癥之是腦血管意外的常見、多發(fā)病之一,該癥的病機為本虛標實,虛以氣虛與陰虛為主,實以血瘀、痰濁為主[2]。因此對于本病的治療多宗王清任氣血立論,以補氣活血為宜[3],常選擇以化痰通絡之補陽還五湯。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當歸除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外,還具有促進纖溶、擴張血管、降低血脂及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桃仁、紅花、川芎、地龍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可顯著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血流變,可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智力;枸杞子有降血壓、降血脂的功效;丹參可使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免疫反應增強,加強了對腦組織的營養(yǎng)和修復作用,同時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石菖蒲可祛痰,緩解腦水腫,改善腦代謝;白芍可降低血壓、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4]。
綜上所述,中醫(yī)治療中風后遺癥臨床療效好,且可血液流變血各項指項。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2] 何建瓊.補陽還五湯配合針刺治療中風恢復期35例[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8,29(2):30-31.
[3] 李士吉.中風后遺癥的中醫(yī)辨證論治[J].吉林中醫(yī)藥,2007,27(12):15.
[4] 劉新瑞,張舒春.補陽還五湯臨床應用舉隅[J].吉林中醫(yī)藥,2005,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