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艾灸三陰交穴法對產婦產程產式的影響。方法:將60例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非穴組和對照組3組,觀察組對三陰交穴進行艾灸,非穴組選孔最穴上2寸向橈側旁開1寸處艾灸,對照組不做艾灸干預,分別對各產程時間、生產方式進行比較。結果:與其余兩組比較,觀察組能明顯縮短第一產程及總產程時間(P<0.01)。對產式影響不大(P>0.05)。結論:艾灸三陰交穴分娩法療效確切、便于操作,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艾灸;三陰交;產程;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5.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2-157-2
為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簡單可行的分娩方法,降低母嬰分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我院依據近年來在針灸催產引產方面的治療經驗,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采用艾灸三陰交穴的方法,對60例正常分娩產婦進行單盲、隨機對照觀察。并通過對產程時間、產式等指標的標記比較,來探討此法對分娩過程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源于華北煤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婦產科,入組病例為2009年06月-2010年4月期間住院分娩的初產婦(簡稱,產婦);其中自愿接受三陰交穴艾灸的20例病例為觀察組,自愿接受非穴點艾灸的20例病例為非穴組,另擇同期條件相似而未行艾灸處理的20例病例作為對照組。三組產婦骨盆無明顯異常,無嚴重并發(fā)癥,無胎膜早破,無陰道流血,均為單胎頭位。觀察組產婦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5±3歲,孕周38-3-42-1周,平均孕周39+3±1+3周,胎兒質量為3008-3675克,平均質量3318±171克。非穴組產婦年齡20-32歲,平均年齡25±4歲,孕周37+2-42-2周,平均孕周40+0±1+1周,胎兒質量為3008-3677克,平均質量3268±196克。對照組產婦年齡20-33歲,平均年齡25±4歲,孕周37+1-41+3周,平均孕周40+1±1+1周,胎兒質量為3014-3642克,平均質量3342±185克。三組產婦年齡、孕周、胎兒大小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灸具采用DAJ-23型“多功能艾灸儀”(齊齊哈爾市祥和中醫(yī)器材有限責任公司)。
1.2.2艾灸前準備產婦仰臥位,以舒適自然為佳,75%乙醇棉球擦拭三陰交穴(或非穴點)局部周圍。
1.2.3取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8226;經穴部位》(GB12346-90)標準取穴。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胺茄c”選取孔最穴上2寸向橈側旁開1寸(皆為同身寸)處。
1.2.4操作當產婦宮口直徑開大至2-3厘米時開始相關操作,將兩個灸頭分別固定在左右兩個穴點處,打開多功能艾灸儀并調節(jié)至產婦感覺溫熱而無燙感,保持30分鐘后停止艾灸。對照組不做任何艾灸處理。
1.3觀察指標
1.3.1觀察并記錄三組產婦1、2、3產程和總產程時間。
1.3.2觀察并記錄三組產婦順產、陰道助產和剖宮產人數。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多組比較用單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滿足方差齊性的多組組間比較用S-N-K檢驗,不滿足方差齊性的多組間比較用近似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雙向無序R×C表資料的Fisher精確檢驗。確定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產婦各產程時間的比較(見表1)
2.1.1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第1、3產程及總產程時間明顯縮短,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第2產程時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2.1.2觀察組與非穴組比較各產程時間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1.3非穴組與對照組比較第1、3產程和總產程的時間值略低,但二組所有產程時間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分娩方式比較(見表2)
表2 三組分娩方式比較
組別順產陰道助產剖宮產合計
例數 %例數%例數%
觀察組17 85 21015 20
非穴組15 75 2103 15 20
對照組14 70 3153 15 20
合計 467760
注:X2=1.939,P>0.05
三組之間比較,三者在分娩方式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產婦在自然分娩過程中,都會面對產痛,經歷產程以及其他不可預知的個體因素。特別是初產婦,多因缺乏分娩經驗、過度緊張、恐懼、不耐痛苦等,致使產程過長,增大了剖宮產、產后大出血等并發(fā)癥的風險。為確保分娩順利進行,目前藥物干預產程,西醫(yī)主要選用麻醉性鎮(zhèn)痛藥、麻醉藥或神經阻滯劑等進行分娩鎮(zhèn)痛[1],但多有一定副作用[2]。本實驗采用一種更為接近自然分娩的方法,即艾灸三陰交穴法來促進生產,通過對產程、產式的觀察比較,來進一步探析該法的療效和作用。
三陰交穴,歷來被作為催產、下胎之要穴。如,孫思邈《千金翼方》:“產難,月水不禁,橫生胎動,皆針三陰交?!蓖鯃?zhí)中《針灸資生經》:“產難月水不禁,橫生胎動,針三陰交?!睏罾^洲《針灸大成》:“婦人產難,不能分娩。三陰交穴,合谷二穴,獨陰二穴(即至陰穴灸)……三陰交為腎、肝、脾三脈之交會,主陰血,血當補不當瀉……”?,F代醫(yī)學也證實[3],本穴位于L4及其分布范圍內,針之可通過T5-L4節(jié)前纖維形成的盆叢神經改變子宮生理功能。此外,亦有大量文獻報道刺激該穴位具有鎮(zhèn)痛、縮短產程等作用[4,5,6],是故選擇此穴進行治療,并結合溫和灸法,宣理氣血,激發(fā)經氣,通絡助產。
實驗結果表明(參見表1),與對照組比較,艾灸三陰交穴法可以明顯縮短產程時間(P<0.01)。由于第一產程在總產程中所占時間較長,故其對分娩過程的影響也主要與能明顯縮短第一產程時間有關(P<0.01),而對第二產程基本沒有作用(P>0.05)。與非穴組比較,艾灸三陰交穴法各期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此點也進一步驗證了三陰交穴之引產功效。
非穴組與對照組比較,對產程基本沒有影響,其中第1、3產程和總產程的時間值略低(P>0.05),可能與艾葉溫和灸法有一定聯系。
由實驗結果知(參見表2),本法對產式沒有明顯影響。三組在分娩方式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觀察組與其余二組比較,有提高順產率、降低剖宮產率的趨勢。分析原因,可能與觀察樣本量過低,且采用單穴療法有關,在今后臨床及實驗中可考慮加大樣本量、多穴配合等法,來進一步觀察。
綜上,艾灸三陰交穴法能縮短產程,便于操作,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怡.電針三陰交對正常分娩產婦產程及宮縮痛影響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
[2] 盧秀美,許震蓮.現代護理實務全書[M].海天出版社,1998(3):220.
[3] 李華鳳,劉興會,楊沛,等.孕婦對分娩方式和分娩鎮(zhèn)痛認知情況的調查[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6):421.
[4] 吳元燕,占正花.針刺縮短產程50例臨床觀察[J].福建中醫(yī)藥,1988,19(3):15.
[5] 董麗宏,韓云.指壓穴位縮短產程及減輕分娩陣痛60例[J].陜西中醫(yī),2007,28(3):333.
[6] 林佩沖,羅毓惠,劉青.針刺合谷、三陰交對產程進展異常、宮縮乏力者催產作用的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