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現象”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一個十分有意味的存在。每一個現象背后都存在著一個復雜而備受爭議的作家個體和投射在這個個體身上的一種復雜的“合力”?!昂狭Α北硎緦@種現象的形成的推動因素存在著多種,其中包括社會思潮、政治運動、文化體制、作家的身份、立場和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等。
在諸多作家現象中,“丁玲現象”所包含的東西無疑更加復雜更加豐富,“因為她的一生是如此政治化,她面對過和至今(死后)仍須面對的問題是如此尖銳,因為她與文壇的那么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糾纏在一起?!盵1]如同胡風事件一樣,它不僅“是20世紀中國現代文化史重要的精神事件之一”[2],還是一種政治事件和文化事件。
在諸多對“丁玲現象”的論述中,有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另類”??v觀丁玲一生,的確有幾個階段被視為“另類”。或因為她的寫作,或因為她的言辭,或因為她的個人遭際,或因為她在政治運動中的表現。可是,丁玲她真的“另類”嗎?她的“另類”是自覺的還是被命名的?她又是如何“另類”的?
在走向文壇之前,丁玲的諸多行為在當時就足以被視為“另類”,比如讀女校時的游行、演講、剪辮子,寫文章揭露舅父,解除與表兄的婚約,廢姓改名字為冰之而后為丁玲,與胡也頻的相愛并同居等等。
20年代末,以《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聲名鵲起,引起文壇側目,作者連同筆下塑造的“莎菲”一起被視為“另類”;30年代,思想上和創(chuàng)作上迅速“向左轉”和“向外轉”,被國民黨視為“另類”;被捕后繼續(xù)與“叛徒”馮達同居,又被自己的同志視為“另類”;而在背向“莎菲”越走越遠,離革命中心越來越近的時候,在很多知識分子尤其是比較看重作家創(chuàng)作的個性和文學性的人眼中丁玲也一定是“另類”的;40年代,《我們需要雜文》、《在醫(yī)院中》、《“三八節(jié)”有感》等在夾縫中面世時,無疑使丁玲被當作“另類”加以“整改”,幸虧有最高領袖的袒護才躲過一劫,而此時她的厄運才剛剛開始;50年代至“文革”十年,在風雨如晦的年代里,寫過“毒草”并有過“疑點”和“污點”的丁玲在劫難逃,成為知識分子中最大的“另類”之一,背上了難以承受的“反黨”、“反革命”、“右派”、“叛徒”等罪名,一背就是近三十年;“文革”過后,當人們終于擺脫極左思潮的束縛,開始受到“自由”“民主”思想的滋潤時,她偏偏批起別人的“右”來,并坦言對毛主席的忠誠和熱愛。意識形態(tài)大方向上的“執(zhí)迷不悟”、對“清污”的態(tài)度、《也頻與革命》一文對沈從文的尖銳批評……使晚年的丁玲再次成為眾人眼里的“另類”。
作為一個生在舊社會、成長在革命年代、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女子,這些事是夠“另類”的。但在我看來,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和率真。丁玲蜚聲于文壇之前的那些行為,因與既有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固有觀念有所不合而顯“另類”,但這只不過是一個不愿被過分壓抑和束縛的女性按著心靈的召喚去行事,去走自己的路。“莎菲”的面世之所以引起轟動,也是因為這一形象被作者塑造成的與傳統(tǒng)中國女性截然不同、天差地別,從而帶給讀者完全不同的“另類”感受。就是這樣一篇最能代表作者寫作成就、最能反映作者創(chuàng)作天賦和個性的文章,也成了加罪于作者的證據。周揚的那篇受到毛澤東贊賞的《文藝戰(zhàn)線上的一場大辯論》對丁玲進行全面批判,其中這樣提到《莎菲女士的日記》:
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可怕的虛無主義的個人主義者。她說謊,欺騙,玩弄男性,以別人的痛苦為快樂,以自己的生命當玩具。這個人物雖然以舊禮教的叛逆者的姿態(tài)出現,實際上只是一個沒落階級的頹廢傾向的化身。當然,作家可以描繪各種的社會典型;問題在于作者對于自己所描寫的人物采取什么態(tài)度。顯然,丁玲是帶著極大的同情描寫了這個應當否定的形象的。[3]
這段話先批主人公,因為她是個人主義者,她玩弄男人和自己的生命,她是沒落階級;再批作者,因為她對主人公采取了同情的態(tài)度。對比于周揚,再看看《日記》發(fā)表不久后的30年代,兩位著名左翼人士對它的評論:
丁玲在寫《夢珂》,寫《莎菲女士的日記》,以及寫《阿毛姑娘》的時期,誰都明白她乃是在思想上頗有著壞的傾向的作家。那傾向的本質,可以說是個人主義的無政府性加流浪漢(1umken)的知識階級性加資產階級頹廢的和享樂而成的混合物。她是和她差不多同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在描寫一個沒落中的地主官紳階級的青年女子,接觸著“新思潮”(“五四”式的)和上海資本主義生活時所顯露的意識和性格的《夢珂》里,在描寫同樣的青年知識女子苦悶的、無恥的、厭倦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的《莎菲女士的日記》里,在說述一個貧農的女兒,對于資本主義的物質的虛榮的幻滅的可憐的故事《阿毛姑娘》里,任情的反映了作者自己的離社會的、絕望的、個人的無政府的傾向。[4]
在《莎菲女士的日記》中所顯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滿帶著“五四”以來時代的烙印的:如果謝冰心女士作品的中心是對于母愛和自然的頌贊,那么,初期的丁玲的作品全然與這“幽雅”的情緒沒有關涉,她的莎菲女士是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的創(chuàng)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莎菲女士是一位個人主義,舊禮教的叛逆者。她要求一些熱烈的痛快的生活,她熱愛著而又蔑視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愛者,然而在游戲式的戀愛過程中,她終于從靦腆拘束的心理擺脫,從被動的地位到主動的,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學生的富于誘惑性的紅唇以后,她就一腳踢開了這位不值得戀愛的卑瑣的青年。這是大膽的描寫,至少在中國那時的女性作家是大膽的。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5]
盡管評論的目的和角度不同,但我們仔細對照,不難發(fā)現三位男性“權威”話語背后有著相同的邏輯?!皞€人主義”、“虛無主義”、“無政府性”、“資產階級”、“叛逆”“沒落”、“頹廢”、“苦悶”、“玩弄”、“享樂”、“游戲”、“無恥”、“不健康”……在這些相似的修飾詞中,除了“叛逆”一詞因其反封建反禮教而被肯定以外,其余的在批評者心目中均帶有貶義色彩。茅盾站在“五四”時期反封建反傳統(tǒng)的角度,對莎菲這一形象作了較多的肯定,馮雪峰從階級立場給予了作者較多的批評,而周揚由于政治的驅使加之自覺不自覺的個人因素,對莎菲連同作者進行徹底的否定。而三個批評話語背后隱藏著一個相同的命題,莎菲是個“另類”,她先是不見容于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后是不見容于強調革命、階級、集體、“大我”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同樣,如果作者始終堅持早期的個性,始終塑造莎菲式的人物,她同樣不能見容于新社會新形勢。在1957年的大批判中,諸如“丁玲就是莎菲,莎菲就是丁玲”,“莎菲是壞女人,丁玲是壞女人”的話語在報紙和刊物上處處可見,可謂鋪天蓋地,令作者膽戰(zhàn)心驚。
在三位批評家看來,莎菲的“另類”在于:在一個強調國家、民族、階級、集體的社會里,她卻是一個個人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和資產階級;在一個把女性當玩物、女人永遠處于被動地位的男性中心主義社會里,她卻是一個“玩弄男人”、“從被動的地位到主動的”女人;在一個“三從四德”、“恪守婦道”、“女人無性”等封建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里,她卻是一個“頹廢”、“享樂”、“大膽”、追求“性愛”的青年女子。正如日本學者中島碧女士所言:“敢于如此大膽地從女主人公的立場尋求愛與性的意義,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丁玲是第一人?!盵6]的確,在莎菲之前,中國文學的人物畫廊中何曾出現過這樣一類女子?這樣一個頗具先鋒色彩和性別政治意義的形象被當作“另類”被排斥被否定被打壓,看似理所當然,但在我看來,這不是被打壓者“另類”,而是打壓者和這個社會的“另類”。
再看丁玲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向左轉,很多人會為之惋惜——為“莎菲”的遠去,當然也有人為之慶幸——為她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其時她被國民黨當著“另類”并逮捕,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她革命、她左傾、她向著中共,當然跟國民黨不是同類。而她被捕的經歷在后來的運動中被演繹為“失節(jié)”、“叛變”,被同類人視為“另類”,就不能不令人憤慨。因為她活著出來了嗎?難道一個人被敵人抓了去,只有死才能明志才是對革命的忠誠嗎?因為她與“叛徒”丈夫同居并生了孩子嗎?不管馮達是真叛變也好假叛變也好,他始終是愛護她的丈夫,只從政治角度而排除夫妻倫理、個人情感和心理因素顯然是無法解釋一個人,也是無法解釋歷史的。由此我想到了張愛玲,只因張胡之戀,她的歷史就永遠有著抹不掉的污點。這是不是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人的悲哀呢?也許,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里的一段話可在這里作最好的辯護:“每個人一定有著某些最不愿告訴人的東西深埋在心中,這是與旁人毫無關系,也不會有關系于她個人的道德的。”
作為一個有著寫作天賦的作家,走向“正確道路”的丁玲為之付出了代價。這也是很多看重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人們把她當作“另類”的原因。對于她的左轉,我覺得有著自覺和不自覺的因素在起作用。早期,她是不太自覺的,而是在環(huán)境和他人的潛移默化下漸漸發(fā)生了思想上的變化。比如在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女校讀書,與向警予、楊開慧、茅盾、瞿秋白、胡也頻、馮雪峰等人的接觸,對魯迅的敬仰,革命文學的影響等等。而胡也頻的被捕和被殺無疑是丁玲思想急劇左傾的催化劑,而不久后丁玲自己被捕和受到的煎熬,堅定了她跟黨走的決心和勇氣。而且至此之后,丁玲的左傾思想和道路都是非常自覺的,盡管其間不無痛苦,她以后的一言一行對此多有證明。她說:“我曾經經歷過很多的自我戰(zhàn)斗的痛苦,我在這里(指延安,筆者注)開始來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糾正自己,改造自己……我覺得我完全是從無知到有些明白,從一些感想性到稍稍有了些理論,從不穩(wěn)到安定,從脆弱到剛強,從沉重到輕松……走過來的一條路?!盵7]她還說:“只有徹底排除私心,排除個人主義,才能超脫,才能有真正的黨性?!盵8]
如果單從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來看,丁玲的轉變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但綜合考慮,這一切都合情合理。而其間之所以時而被右視為“另類”,時而被左視為“另類”,時而被政界視為“另類”,時而被文壇視為“另類”,僅僅是丁玲的被“另類”而非丁玲的“另類”。
40年代,正是丁玲在左翼的光明大道上昂首闊步前進的時期,但《我在霞村的時候》、《我們需要雜文》、《在醫(yī)院中》、《“三八節(jié)”有感》等文章,讓我們看到了作者隱藏已久的內心沖動。“五四”時代遺留給知識分子的精英和啟蒙立場并沒有因為作家的走進工農、融入大眾而完全泯滅。當表達的欲望難以壓制,就有了這類反彈的文章。作者希望“將革命者的立場和作家的良知統(tǒng)一起來”,即“愿意做堅定的革命者,但她又是一個永不會放棄心靈自由的作家”。[9]但是站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這類文章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另類”,是“另類”就要批判你改造你,直到你成為安分守己的“同類”。
至于在1955年、1957年和“文革”十年等變態(tài)的政治年代里,之前可以被理解被原諒被寬容被忽略的種種表現,統(tǒng)統(tǒng)被拿來作為置丁玲于死地的罪證。宗派主義借助專制主義的強大力量橫行無忌,此時的丁玲就成了統(tǒng)治者和當權派眼中最大的“另類”之一,于是在劫難逃!能活到“文革”之后,實乃丁玲之萬幸!其實,此階段丁玲的“另類”本質與此前并無不同,那些加諸其身的罪名幾乎都是之前提過的。丁玲作為一個忠誠的黨員和真誠的作家,像很多人一樣,不過想當一名好黨員和好作家,不過是希望黨和國家以及文藝界變得越來越好。這有何“另類”可言呢?可見,所謂的“另類”不過是統(tǒng)治者強加的,不過是當權派授予的,不過是有個人恩怨者有意命名的,一句話,是被“另類”的!
“文革”既逝,“另類”的丁玲應該得以正名,但恰恰相反,她又陷入新時期的“異類”之中,她被說成是“左”、“保守”、“僵化”、“不寬容”等等。而在我看來,這正是她的真誠所在,她內心深入真正熱愛毛澤東,熱愛黨和國家,擁護《講話》和黨的政策,她這樣想的,也這樣表達了,不做作,不偽飾,這種感情并不因為形勢變了就做出“合乎時宜”的調整或偽裝,這有什么可指責的呢?至于所謂的“不寬容”,已經有很多人撰文反駁了這種觀點。并不是丁玲不寬容,是有些人不認罪不懺悔,丁玲不止一次地說“俱往矣,俱往矣”,還說:“我不愿意談個人問題,不愿談恩怨。什么恩,什么怨,沒有什么個人的恩怨,也不是某一個人就能把我打倒的?!盵10]這說明丁玲并不是一個斤斤計較耿耿于懷心胸狹窄的人。反過來說,即使她的確不寬容,就是錯嗎?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寬容的嗎?如果是你你會寬容嗎?在我看來,魯迅的“一個都不寬恕”的精神,并非睚眥必報、鼠肚雞腸、小人之心,而是愛憎分明、嫉惡如仇,是一個戰(zhàn)士面對“無物之陣”永遠舉著投槍。相反,那些口口聲聲說著“要理解”、“要寬容”、“要原諒”,看上去和氣、大度、可親的人,倒讓我覺得有些虛偽,一方面他未必做得到真正的寬容,另一方面也許他在心里正暗暗詛咒著別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說丁玲“左”的人,正是當年罵她“右”并以之打倒她的人。丁玲對此當然感觸極深,她說:“需要我丁玲當右派的時候,就把我丁玲打成大右派;現在,他們是解放派,需要我丁玲當‘左’派,我就成了他們所指斥的保守呀,僵化呀,他們倒是一貫正確。隨他們去吧,我丁玲就是丁玲!”[11]是的,丁玲就是丁玲,丁玲并沒有變,變的是別人。她只不過是“缺少一位高參”,不懂“適應形勢”、“左右逢源”?,F在,那些罵丁玲左、視丁玲為“另類”的人,不去想想一個死里逃生的女子,一個承受了數十年冤屈和打擊、為討回自己的清白而心力交瘁的文人,在別人得到平反,恢復黨籍、職位,而自己仍然得不到公正結論的時刻,所面臨的巨大心理陰影和精神壓力,反而對她說三道四,“人道”和“人性”在他們身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丁玲的悲哀,還是他們的悲哀?
綜上所述,丁玲一生中的被視為“另類”的時候,實質并不是她本人真的“另類”,而往往是別人有意無意地把她當作了“另類”,是一種被“另類”。而丁玲被“另類”的過程其實是丁玲作為一個作家被政治化的過程,是一個生命個體被社會被群體異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所遭遇到的困境和矛盾是顯而易見的。盡管她很多時候是自覺的,但自覺并不代表著應該和完全正確。因為個人之于歷史,如滄海之一粟,力量之渺小、行為之無奈,注定只能把自己交出去,或飛升,或墜落,皆不由己。晚年的丁玲說:“我要感謝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因為這是個革命的時代。我既不能跳出這個波瀾壯闊、多彩多姿的革命時代,我就必須全身全心投入……我也很想能有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無憂無慮??墒沁@是烏托邦,天下哪里有世外桃源?我不幸、也可說是有幸總被卷入激流漩渦,一個浪來,我有時被托上云霄,一個波去,我又被沉入海底。我這條小船有時一帆風順,有時卻頂著九級臺風?!盵12]試想,沒有經過大風大浪的人能有這樣的徹悟嗎?
對于丁玲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變化,很多人為之惋惜,“雖然,她的文學才華無法為意識形態(tài)所覆蓋,藝術個性卻是明顯地受到了傷害。”[13]這種說法還是比較中肯的。對于自己創(chuàng)作上的藝術性與政治性的矛盾,丁玲同樣有著難言的自知。她曾這樣論及毛澤東:“我以為,毛主席以他的文學天才、文學修養(yǎng)以及他的性格,他自然會比較欣賞那些藝術性較高的作品,他甚至也會欣賞一些藝術性高而沒有什么政治性的東西……但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他擔負著領導共產黨、指揮全國革命的重擔,他很自然地要把一切事務、一切工作都納入革命的政治軌道。在革命的進程中,責任感使他一定會提倡一些什么,甚至他所提倡的有時也不一定就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但他必須提倡它?!盵14]雖然說的是毛澤東,但不妨看成是丁玲的“夫子自道”。由于丁玲首先把自己看做一個黨員,其次才是一個作家,對黨對革命對集體的“責任感”,也使她“一定會提倡一些什么”,創(chuàng)作一些什么,但所提倡所創(chuàng)作的未必就是她所喜歡的。經歷切身體驗的丁玲也認識到:作家沒什么了不起,“黨叫你當,你就是作家,黨不叫你當,你什么也不是”。[15]從這個角度,我們知道丁玲的寫作從極富個性和天賦漸漸滑入面目模糊的“另類”的原因:兩種身份的無法調和。用研究者的話說:“丁玲雖然愿意做堅定的革命者,但她又是一個永不會放棄心靈自由的作家……丁玲的悲劇就是一個想做堅定的革命者而不能如愿的一個作家的悲劇?!盵16]“丁玲的問題,全部的復雜性在于身為作家而要革命。因為這樣,便決定了她得在同一時間進入文學和政治兩個不同的文化圈……而在文學與政治之間,分歧和沖突由來已久,結果又往往以政治方面取勝而告終?!盵17]言論、創(chuàng)作的“出軌”給丁玲帶去的危險,令她終生難忘,直到晚年她仍心有余悸地說:“現在雖然寒流已過,春天來臨,然而時有空隙來風,流言蜚語,寫文章,講話還不是不會碰到暗礁險灘的?!盵18]當然這種擔心,不僅僅源于政治對個人言論自由的干預,還有感于政壇和文藝界“人事”的復雜。這一點從丁玲死后的后事安排上可見一斑。
正因為丁玲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著對黨對領袖對集體的忠誠,所以她害怕被當作“異類”,害怕被排除在黨之外、集體之外、革命陣營之外、領袖的信任之外。丁玲回憶說——
我清楚地記得,在首都劇場千人參加的作協黨組擴大會的總結會上,一位權威說的話,我是一輩子都不敢忘,而引為教育的。他說:“以后,沒有人會叫你‘同志’了。你該怎么想?”說這話時,他那輕松、得意,一副先知的臉色,正是狠狠刺中了我心靈的痛處。我從他的冷語,從他的臉色中,我悟到了人。有些人只是掛著黨員的招牌,口口聲聲講人道主義,而實際卻往往是沒有絲毫人性的。[19]
丁玲之所以被這樣的話“狠狠刺中”,“一輩子都不敢忘”,就是因為被別人當作“異類”而占據道德優(yōu)勢來俯看。這種打擊對丁玲來說是致命的。
有人說,存在著“兩個丁玲”或“丁玲的兩面”,“一個是革命作家的丁玲,一個是自由主義作家的丁玲。她始終在兩種作家的角色中矛盾著,甚至無意識地經常轉換著,以致構成了‘兩個丁玲’的無處不在?!盵20]“從她的身上可以明顯感受到個性主義與集體主義的交替?!盵21]
這些說法似乎很能抓住本質,但依然有失于簡單化。人本身就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物,她/他不僅要吃喝拉撒要生存要說話要參與活動,而且有著別人無法滲透的思想、心理和情感。她/他必須在時間之流中、在空間的轉換中、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發(fā)展著自己,調整著自己,變化著自己。任何籠統(tǒng)的概括都很容易失之片面和偏頗,使人看不到其余的東西。
讀著丁玲寫給胡也頻的“情書”(書信)和寫給馮雪峰的《不算情書》,熾熱的愛戀、細膩的情感、變幻不定難以捉摸的心扉,使我很容易就聯系到寫作“莎菲”的丁玲,可無論如何聯系不到后期的丁玲,但當我看到她死前對與她相濡以沫的愛人陳明說:“你再親親我!我是愛你的,我只擔心你,你太苦了!”[22]我又看到了讓我感到熟悉和親切的丁玲。而在事實上,不管我是否能將丁玲一生的所有階段和方面聯系起來,也不管我作怎樣的聯系,丁玲就是丁玲,無所謂“兩個”或“兩面”。作為一個復雜的變化著的個體,作為在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關系中的人,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對于這樣一個存在,我無法給予其道德上的評價和是非上的判斷,但我有權表達我的好惡——
我喜歡丁玲早年的率性而為(讀書、剪辮、抗婚、寫作、同居),喜歡丁玲創(chuàng)作《莎菲女士的日記》、《我在霞村的時候》、《我們需要雜文》、《風雨中憶蕭紅》、《我所認識的瞿秋白》時的勇敢、直率、細膩、深刻,喜歡她說著“什么思想解放?我們那個時候,誰和誰好,搬到一起住就是,哪里像現在這樣麻煩”[23],喜歡她晚年不揭露、不控訴、不怨天尤人、不哭天搶地、不苦大仇深、不適時轉向,喜歡她愛憎分明并執(zhí)著于自己的愛憎。而不敢承認莎菲有著性愛和情愛要求的丁玲,對王實味、蕭軍、胡風、蕭也牧等怒目相向、大加討伐的丁玲,把《杜晚香》當成自己最好作品的丁玲,說著“我是為人民,為民族的解放,為國家的獨立,為人民的民主,為社會的進步而從事寫作的”[24]丁玲,則是“另類”的!
丁玲已經逝世二十余年,而“丁玲現象”依然是個沒有說盡的話題。毫不否認,丁玲不是一個完人,她也有錯誤和“刻薄”的時候,但作為后輩人,我們不應始終糾纏于一些個人恩怨,并像一個法官那樣對當事人進行道德裁決。對過去的歷史,和歷史中的個人,我們應該給予“了解之同情”,并本著對自己和后人負責的態(tài)度,從中吸取教訓,汲取前行的力量,從而使我們的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1][23]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讀書》1997年第2期。
[2][21]文學武:《“丁玲現象”啟示》,《社會科學報》2004年10月21日。
[3]周揚:《文藝戰(zhàn)線上的一場大辯論》,轉引自周良沛《丁玲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頁。原載《文藝報》1958年第4期。
[4]何丹仁(馮雪峰):《關于新小說的誕生——評丁玲的<水>》,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8頁。原載1932年1月20日《北斗》第2卷第1期。
[5]茅盾《女作家丁玲》,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3頁。原載1933年7月15日《文藝月報》第2號。
[6](日)中島碧:《丁玲論》,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29頁。原載(日)《飆風》1981年第13期。
[7]《丁玲文集》第6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5頁。
[8]陳明《丁玲及其創(chuàng)作》,中國丁玲研究會編《丁玲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頁。
[9][16][20]邢小群:《丁玲與文學研究所的興衰》,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57頁。
[10]丁玲1979年11月8日在中國作協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見周良沛:《丁玲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739頁。
[11]楊桂欣:《“我丁玲就是丁玲”》,丁言昭編選《別了,莎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頁。
[12]丁玲:《我怎樣跟文學結下了“緣分”》,《我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頁。
[13][17]林賢治:《左右說丁玲》,《南方周末》2001年3月8日。
[14]丁玲:《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后后》,《我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39頁。
[15]丁玲:《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楊桂欣編《觀察丁玲》,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頁。
[18]丁玲《丁玲近作·寫在后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9]《魍魎世界·風雪人間——丁玲的回憶》,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203頁。
[22]王增如:《無奈的涅槃——丁玲最后的日子》,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頁。
[24]丁玲:《我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見《我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