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的一天,山城重慶北碚梅雨連綿,大型歷史劇《屈原》就要開演了,演員們正忙碌著。突然,劇作者郭沫若抱著個做道具用的大瓷瓶興致勃勃地走了進來。他是應邀來看演出的,恰好遇雨,即景生情,詩興大發(fā),隨口吟出一首詩來:
不辭千里抱瓶來,此日陰沉竟未開。
敢是抱瓶成大錯,梅霖怒灑北碚苔。
演員們聽了,對詩人的文思敏捷、幽默風趣贊嘆不已。這時,有人提意見說,“抱瓶”出現(xiàn)兩次,重復了。郭沫若略一思索,便將第三句改成“敢是熱情驚大士”(“大士”指觀音)。正當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時,扮演嬋娟的張瑞芳擠上來說:“那個‘怒’字太兇了點兒?!惫粜廊稽c頭,表示同意,于是先將“怒”換成“遍”,琢磨了一會兒又換成“透”,最后定為“惠”。
為什么不用“遍”、“透”,而用“惠”呢?原來,“遍”和“透”在這里意義相近,雖然都反映出雨下得大,但都缺乏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而原先的“怒”字,雖有鮮明的性狀特色,又兼用了擬人手法,能活畫出大雨的氣勢,但感情色彩與作者愉快的心情不吻合。“惠”字則巧妙地表現(xiàn)了作者不辭辛苦送瓶的誠心感動得觀音大士施恩,灑甘霖降喜雨,從而形象生動地渲染了作者歡樂的情感,使情與景水乳交融。
最后改成的詩為:
不辭千里抱瓶來,此日陰沉竟未開。
敢是熱情驚大士,梅霖惠灑北碚苔。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