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高中生物學教材有多種版本,以《The Living Environment Biology》為例剖析其在語言上的特色,如比喻生動、圖注清晰、注重細節(jié)、用詞準確、態(tài)度明確等,希望為我國的高中生物學教材建設以及生物學教與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 美國教材 生物學教材 教材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語言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形象生動、細致精確的語言是優(yōu)秀教材的必備條件,對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高效學習也有重要意義。美國高中生物學教材有50多個版本,由學校和任課教師根據州政府教育部門制定的教材指南選擇相應版本供本校學生使用。下面以紐約曼哈頓環(huán)境高級中學現用的生物學教材《The Living Environment Biology》(簡稱“LEB”)為例,剖析美國高中生物學教材的一些語言特色,希望為國內中學生物學教材建設、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借鑒。
1 善用比喻。形象生動
善用比喻是“LEB”教材語言組織的最大特色。比喻可以使晦澀的知識形象化,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強化記憶;可以使生物學教學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性,還可以降低教與學的難度,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1.1 化微觀為宏觀
由于肉眼觀察的限制,學生對某些微觀生物學概念不能形成清晰的印象?!癓EB”教材通過方位比喻、視覺比喻等方法,以可見喻難見,化微觀為宏觀,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從方位上,把“體液中的組織細胞”比喻成“海洋中的島嶼”,把“染色體”比喻成“裝DNA的袋子”,使學生更清晰地理解了細胞與體液、染色體與DNA的相互位置關系;把“血管”比喻成“房子中的水管”,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血管的運輸功能及其對人體的意義。
從視覺上,把“DNA分子”比喻成“螺旋型梯子”:“堿基對”是“梯坎”、“磷酸和脫氧核糖組成的骨架”是“扶手”,使學生通過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實物理解微小的DNA分子的結構,擴大了想象空間,更生動地理解了微觀生命世界。
1.2 化抽象為具體
某些生物學概念和現象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特點,“LEB”教材通過功能比喻、過程比喻、類比等途徑把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具體簡單,有效降低了教與學的難度。
從功能上,把“人體的反饋系統(tǒng)”比喻成“自動調溫計”,把“傷處釋放的化學物質”比喻成“鬧鐘(可以使更多血小板向傷處聚集,更快止血)”,使學生形象地理解了反饋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和化學物質的信號作用。
從過程上,把“DNA分子雙鏈解旋”比喻成“拉開拉鏈”,生動地再現了DNA分子解旋的過程;還采用類比,把“(DNA的)堿基”比喻成“字母”、把“遺傳信息”比喻成“單詞”,數量、種類和排列順序不同的字母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詞(如team,tea與eat),相同道理,數量、種類和排列順序不同的堿基也可以代表不同的遺傳信息。
復雜的難理解的概念和知識通過簡單的比喻迎刃而解。
2 圖文結合,圖注清晰
“LEB”教材每章都包含若干圖表,包括顯微攝影圖、電鏡圖、線條圖等。這些圖表形象生動、直觀明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積極性,增加了教材的可讀性,降低了教材的實際難度。最值得一提的是其圖注,每幅圖表下都用簡要文字概括圖表內容,不看教材中的文字只讀圖注也能明白圖表大意。這些看似小的圖注其實是重點知識的濃縮,有利于學生圖文對照把握教學重點。按照圖注的不同功能,筆者將其分為兩類。
2.1 說明性圖注
說明性圖注指用簡要文字說明圖片主要內容。將正文中要出現的文字濃縮到圖注中,既突出重點又縮短篇幅,節(jié)約的空間用來敘述其他相關知識,又擴大了教材知識覆蓋面。如“血液的組成”的圖注是“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正文介紹血液屬于一種液體組織和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對凝血的作用;“三種血細胞”的圖注是“紅細胞運輸氧氣、白細胞保護身體、血小板止血”,正文介紹血紅蛋白和五種白細胞等內容,在突出重點的情況下又增加了知識廣度,可謂一舉兩得。
2.2 總結性圖注
總結性圖注指在描述生物學基本過程和現象的圖表下用簡要文字概括其內容,輔助學生圖文對照,進一步理解圖片內容和相應知識。優(yōu)點是既圖文結合加強了記憶,又鍛煉了學生對圖形的識別和分析能力。
如在“物種的起源與進化”一章中,一幅包含四種形態(tài)的葉子的圖片的圖注是“不同形狀和結構的葉片都與其生存環(huán)境相適應”,“呼氣與吸氣”的圖注是“呼吸動作由肋間肌和膈肌共同參與完成”。學生圖文對照,能更形象地理解知識,相對純文字或“裸圖”來說,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關注細節(jié),敘述詳盡
“LEB”教材全書包括28章,涉及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生態(tài)學等內容,覆蓋面廣,但是也非常關注細節(jié)問題,對學生思維中容易出現的誤區(qū)、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都做了詳細描述,有利于清除誤區(qū)和澄清疑問,使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理解生物學相關知識。
3.1 清除誤區(qū)
生物現象是奇妙的。與社會生活有明顯差異。生活經驗可能對學生理解生物學現象產生誤導。如受人類社會繁殖現象的影響,學生在理解細胞分裂結果時,往往錯誤地認為子細胞形成后,親代細胞還存在,計算時也將其包括在內?!癓EB”教材對有絲分裂結果的描述有效消除了這一誤區(qū):除了說明“(有絲分裂)形成兩個相同的子細胞”外,還明確指出“親代細胞消失,不是三個相同細胞‘母子同堂”’。這樣的描述使學生科學地理解了有絲分裂結果,同時也感受到生命現象的奇妙。
3.2 澄清疑問
有些教材在描述生物學現象時重結論,輕原因。學生的疑問在教材中得不到圓滿的解釋;有些學生則只記結論,根本沒有發(fā)現或忽略問題的存在。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癓EB”教材根據科學進展,對學生有疑問的或者沒有想到的細節(jié)問題做了簡單解釋,讀完之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如教材在講“酶”時,指出“(酶)變性是指pH和溫度等影響了酶的形狀,使之無法和底物結合”;酶能加快體內的生化反應是由于“(酶)活性部位與底物分子的短暫結合”。這對于學生深入理解生物學現象,拓展思路和視野有重要作用。
4 措辭精確,印象深刻
“LEB”教材的措辭非常講究,通過精煉的詞句來描述生物過程和生物現象,給學生留下非常清晰的印象,記憶也非常深刻。
4.1 活用動詞
“LEB”教材通過運用恰當的動詞,以靜態(tài)文字體現動態(tài)生命,讓讀者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如用“當細胞失水時,可以看到植物細胞膜正被‘推’離(beingpulled away from)細胞壁”來描述質壁分離,一個“推”字化靜為動,體現了質壁分離的過程性和生命的動態(tài)性;介紹血小板時說這是一種“可以‘堵’(plugleaks)住傷口的細胞碎片”,一個“堵”字形象地說明了血小板在止血中的重要作用,學生也體會到了生命的動態(tài)美。
4.2 數字對比
數字是說明問題的有效工具,通過數字對比則能說明更深層次的問題?!癓EB”教材非常巧妙地運用數字對比地描述生物學現象。如描述酶的高效性時說“(酶)可以使十年發(fā)生一次的反應在1s內發(fā)生10次”,前后對比,學生能更快更鮮明地理解酶的高效性特點,在頭腦中留下持久的鮮活的印象。
5 情感引導,態(tài)度明確
美國教材很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引導,與我國課程標準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如出一轍?!癓EB”教材對某些敏感話題的態(tài)度很明確,沒有諱莫如深,也沒有閃爍其辭。如在性教育中,明確告訴學生“不安全的性經歷(unsafe sexual experiences)是有害的生活方式,會引發(fā)傳染病”,這樣明確的表述對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有重要作用;在講完女性生殖系統(tǒng)系統(tǒng)時,指出更年期是所有女性都有的正常生理現象(Menopause is a normaloccurrence in all women),對引導學生體諒更年期媽媽的心態(tài)和行為有積極作用;在講發(fā)育時用較大篇幅指出某些輻射、母親在孕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等會影響胎兒的發(fā)育,對學生樹立科學的優(yōu)生優(yōu)育觀,培養(yǎng)其對生命的珍視和崇敬有重要作用。
當然,由于觀念意識和思維習慣等的差異,并非所有美國教材的東西都適合我國。最近我國也出現了很多優(yōu)秀教材,語言組織也很出色,更融入了中國特色,是值得慶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