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關閉切爾基佐沃市場鬧得沸沸揚揚,卻重演了典型的俄羅斯式事件:動靜很大……卻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商人們順利地轉戰(zhàn)留布里諾市場。
在切爾基佐沃市場被關閉以后,中國商人開始往別的商貿集聚地轉移,首先轉向了留布里諾的貿易中心“莫斯科”。他們在“莫斯科”貿易中心經營批發(fā)生意,使這里的貿易額從占企業(yè)總貿易額的7%迅速上升到了60%。每天都有將近500輛載著倒爺的汽車開往這個貿易中心,造成街道的嚴重堵塞,貿易中心和周圍區(qū)域的衛(wèi)生狀況也明顯惡化。
未來幾年,在很多俄羅斯大城市里都可能出現切爾基佐沃市場的“克隆版”。中國人到底是如何在俄羅斯做生意的呢?
在俄羅斯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90年代初,中國人開始大規(guī)模涌向俄羅斯經商。在北京雅寶路服裝批發(fā)市場,中國商販把貨物發(fā)給在莫斯科切爾基佐沃市場做生意的中國人。貨物一旦運到切爾基佐沃市場的運輸站,接貨人就給北京打電話告知自己的搭檔:“貨到了”。貨款也會盡快以美元的方式從莫斯科匯往北京。貨物用俄羅斯飛機運輸,通關手續(xù)也由俄羅斯公司辦理(通常是以最快速度),但在這條貿易鏈兩端的都是中國人。
中俄之間首先出現的是直達貨物航班。運往切爾基佐沃市場的貨物用繩子捆著堆放在一起,每捆的重量是40-60公斤,通常一架飛機要塞進1100-1200捆貨物。接收貨物時沒有人會給客戶任何憑證,整個過程按照“說好的”進行。
2004年秋天中俄間的直航取消后,開始采用“慢速飛機”。這個專有名詞至今還用于北京雅寶路的廣告宣傳單上,意即首先空運一段,如從中國到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qū),然后再由大卡車或火車運到俄羅斯。
中國商人通常會把賺得的錢帶到切爾基佐沃的幾百個“銀行”中的一個。實際上,它們 不是真正的銀行,而是秘密的地下財務辦公室,又叫“飛錢”店鋪,在那里可以辦理轉賬業(yè)務。通常是中國商人帶著一袋子的盧布來到占地4平方米的“銀行”里,根據當時的匯率兌換成美元,然后把錢匯往中國,這個過程需要1-2天。無論是匯5000美元還是5萬美元,匯錢所需的手續(xù)費都是50美元。
服務雖然便宜,但平均每20次轉賬中會有一次出現問題——錢不會被匯入指定賬戶!“飛錢”辦公室不會提供任何轉賬憑條。取而代之的是手寫的紙條,如上面寫著“王先生接收了張先生5萬美金”。王先生會自動將錢匯到張先生指定的中國賬戶上。完畢!如果張先生接到中國那邊傳來的信息說錢沒有收到,就可以憑借這張紙條要求王先生返還5萬美金,王先生也將清楚地告訴張先生這些錢的去向,這樣張先生就會明白那些錢是要不回來的。
通常,中國人對待此類事情比較平心靜氣。黑手黨、保護人——誰拿了這些錢并不重要,這正是“民間銀行系統(tǒng)”運營的利潤規(guī)范。
中國城
幾年間,切爾基佐沃市場周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基礎設施”,給人們的生意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務:運輸物流、銀行、賓館,甚至護照簽證服務。
給護照注冊的花費差別很大,2000到1萬盧布不等。例如,某人出于一些原因好幾年都沒有注冊,這期間他的生意賺了很多錢,必須“合法化”才能把因為沒有注冊護照而可能造成的風險降到最低。否則,任何一個警察局都能拿你說事兒,一旦被抓到,1000美金都解決不了問題。丟了中國公民的護照也不是什么大事,花1到2萬盧布重新辦護照即可。當然,這些都是暗中進行的,中國公民要領取新護照甚至都不用離開市場一步。
還有一項生意是房地產。切爾基佐沃市場旁邊的房子幾乎和莫斯科最好的地段房價一樣貴。一室一廳的公寓每月租金是2000美元,必須提前付清并附加2000美元給房主作為抵押金。單間的租金是每月1500美元,通常一間房住6-8個人。
在莫斯科有40多個中國同鄉(xiāng)會。這些社會團體作為私人商業(yè)組織在俄羅斯注冊,其商業(yè)活動都是圍繞著切爾基佐沃市場運作的。同鄉(xiāng)會是以地理特征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最大的同鄉(xiāng)會是“北方會(北方同鄉(xiāng)會)”和“南方會(南方同鄉(xiāng)會)”。他們掌握著所有的服務貿易,從性服務到醫(yī)療服務。
出路
關閉切爾基佐沃市場是否給中國貿易以致命的打擊?不少切爾基佐沃市場的商人變成了欠債人,還有人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要說在莫斯科的中國貿易從此銷聲匿跡卻沒有任何根據。
切爾基佐沃市場關閉以后,大部分貨物轉到了留布里諾的“莫斯科”中心。中國人只要付錢就能贖回自己的貨物(每個集裝箱的贖金因貨物不同而從5000到1萬美元不等),然后將貨物轉運到其他市場。進駐留布里諾“莫斯科”中心的“門票”是2萬美元,進入“布拉格”市場只要6000美元,進入“艾米拉爾”市場要1萬美元。還有部分貨物轉運到了莫斯科各地的倉庫里,包括一些大商場的倉庫——每處放1-2個集裝箱。誰會在危機的時刻拒絕賺錢呢!
北京的雅寶路仍然按之前的方式運作著,表明俄羅斯的“保護傘”(重要部門里的重要人物)還在繼續(xù)保護著從90年代開始就已經掌控的東西。幾乎所有的服裝都是走私貨,這就是5年前伊萬諾夫州的織布女工要求保護國家工業(yè)的原因。結果是表面上對服裝行業(yè)設立了幾近禁制的關稅,但只要腐敗和那些“重要部門的重要人員”還存在,這種服裝禁制就不可能發(fā)生!
狡猾的數字
許多中國商人都積攢了足夠的錢以應付可能發(fā)生的不愉快的事。這里講的是那些在切爾基佐沃市場經商10年以上的人。他們通常賣出一個集裝箱中80%的貨物后,將掙得的貨款匯往中國,并向北京報告說另外20%的貨物沒有賣出去,要么是非常廉價地賣掉了或直接“扔掉了”。但實際上,這20%的貨物也會賣出去。很多集裝箱的遭遇都一樣,有了這些“暗中的油水”,大部分銷售人員都能承受1-2個集裝箱被沒收帶來的沖擊。
莫斯科的“中國貿易”利潤有多少呢?服裝的利潤通常是200-300%,有些產品如眼鏡框、珠寶首飾、打火機的利潤是400-500%,家具利潤300%,食品利潤200%。勤快一些的收貨商每個月能賣出5個集裝箱的服裝和鞋子。然而,也有利潤為10-20%的商品。假設來了一個裝有皮夾克的集裝箱,每件皮夾克20美元,這些皮夾克可以立馬以每件25美元的價格賣給2-3個俄羅斯批發(fā)商,要的就是流通速度!
蛇蛋
已經在移民路線另一端(比如英國)的家族中的一個人通常被稱作“蛇頭”,而“軀干”和“尾巴”尚在準備尾隨“蛇頭”去往移民目的地。如今,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又孵出了很多“蛇蛋”——中國的同鄉(xiāng)會經常向那些常住莫斯科的居民提供物質上的幫助。而同鄉(xiāng)會基金的一大來源就是客死莫斯科的中國商人。這些商人的錢通常以美元的方式存在莫斯科的中國“銀行”,死后即被轉入同鄉(xiāng)會名下。
據估計,有4-5萬中國人居住在莫斯科,其中2-3萬人在切爾基佐沃市場工作,剩下的1-2萬人是學生、國企員工、外交人員、記者和華僑。
[譯自俄羅斯《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