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喜歡旅游的朋友問我,中國旅游標(biāo)志里的“奔馬”是什么含義時,我總會有些愜意的回答,那便是出土于武威雷臺漢墓的“馬踏飛燕”;“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币皇淄踔疁o《涼州詞》,讓古老涼州的曲調(diào)從盛唐開始傳唱了千年。涼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文化符號,記錄著無數(shù)讓人動容的故事。
“三套車”的故事
大學(xué)剛剛畢業(yè)那時,我初到雜志社工作,租住在甘南路的一棟舊樓內(nèi)。樓下有一家涼州“三套車”面館,是我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所謂“三套車”,雖與俄羅斯的民歌同名,卻完全是兩回事?!叭总嚒庇蓻鲋菪忻?、臘肉、冰糖紅棗茯茶組成,西北的小麥日照時間長,磨出來的面粉十分精道,做出來的行面自是口感爽滑;而臘肉肥而不膩、熟而不爛、肉色金黃,是小吃中的精品;茯茶就更有味道了,營養(yǎng)又可口。這樣一套組合,價格不貴,卻常常讓人吃得十分舒心。要是時間充足,再燙上一壺?zé)?,外面繁?fù)的人群車流,便皆可淡忘了。
因為常去的緣故,我便有了自己的熟座。一個周末的下午,店內(nèi)客人很多,而我的熟座上,也坐了一位60出頭的長者。老人很和藹,我便上去和他合桌而坐。吃飯間攀談起來,不想竟是校友,越談越投機(jī)。老人是武威人,對涼州的一切,如數(shù)家珍:“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逐個向我道來。我最好奇的是,怎么一種面食卻起了個車的名字。老者微笑著告訴我,這來源于一個故事:相傳清代名將左宗棠途經(jīng)涼州,因連日征戰(zhàn),人馬勞頓,有位神廚精制一種特色鹵肉,配以涼州民間盛行的行面和茯茶獻(xiàn)于左將軍,左將軍食之大喜。曰:此乃我軍“三套車”也,缺一不可。此后“三套車”在涼州等地廣為流傳。
一頓飯,一席話,一個故事,讓我為涼州心動。第二天無事,我便早早買了車票,四個小時的車程便到了涼州城內(nèi)。循著老者的講述,我開始了自己的涼州之行。
看雷臺,訪文廟
涼州城是個四方四正的小城,城區(qū)的城門保存的比較完好。東西街,南北街橫平豎直,雷臺和文廟都在市區(qū),我便決定先去雷臺和文廟看看。
如今的雷臺漢墓就坐落在雷臺公園內(nèi)。拱形大門口矗立著一匹三蹄懸空,右后蹄踩著一只正在飛翔的燕子的奔馬,馬頭微微左揚,昂首揚尾,蹄下飛燕展翅,驚愕回首,襯托出奔馬快捷如飛、閃電般的神速的意境,正是馬踏飛燕的造型。
雷臺1號墓分墓道、墓門、甬道、前室、中室和后室,還有左右兩耳室。里面擺放著當(dāng)年出土文物的復(fù)制品,如:銅奔馬、銅召車、銅騎吏等。雷臺原是前涼國王張茂所筑靈鈞臺,后明朝天順年間為祈求神靈保佑,有個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好年景而重建。銅奔馬的發(fā)現(xiàn)實屬偶然。上世紀(jì)六十年代,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為響應(yīng)黨和國家“深挖洞,廣積糧,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號召,在挖戰(zhàn)備地道時選擇了就近、隱蔽、省力的雷臺,也正是因為這次活動,使稀世珍寶“馬踏飛燕”與世人見面,銅奔馬也奔出雷臺走向世界?!榜R踏飛燕”命名來自于郭沫若先生。
1983年10月,國家旅游局將銅奔馬公布為中國旅游標(biāo)志。武威市也將銅奔馬作為城標(biāo),放置在城區(qū)文化廣場。飛揚的駿馬更成了涼州人的精神象征,樹立在每個人的心中。
文廟位于武威市城區(qū)東南隅,坐北向南,面積一千五百多平方米,廟內(nèi)松柏參天,清幽恬靜。主建筑分東西兩組。西面建筑以大成殿為中心,前有泮池、狀元橋,后有尊經(jīng)閣,中間為欞星門、戟門,左右有名宦、鄉(xiāng)賢祠和東西兩廡等。
見過很多地方的文廟,最出名的當(dāng)屬南京的夫子廟。相比起來,涼州的文廟,自有其獨特韻味。其一便是“狀元橋”,從文廟正門進(jìn)來,它的最南端是一堵莊重穩(wěn)健的影壁,稱“萬仞宮墻”。影壁兩側(cè)各開小門,朝東的叫“義路”,往西的稱“禮門”。從“義路”向影壁北面走去,就可來到一個半月型的拌池前,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橋,便是“狀元橋”,橋上綁許多紅綢,聽說是學(xué)生為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而特一綁在“狀元橋”上的。一坐紅稠飛舞的石橋,讓人感慨良多。其二是高大的古柏老槐,掩映著的大成殿,威嚴(yán)肅穆。如果用精巧來形容南方的文廟,那涼州的文廟絕對會給你雄壯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