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美州的催情使者
一年一度的情人節(jié)又翩然而至,喜慶時刻約定俗成的愛意之信物,自然是鮮花和巧克力。
眾人皆知巧克力是源自中美州的土產(chǎn)。當初西班牙殖民者占領(lǐng)墨西哥后,對當?shù)赝林嬘靡环N可可果提取物不以為然,因這個怪東西味道苦澀,似乎沒有任何價值??墒俏靼嘌廊税l(fā)現(xiàn),擁有無數(shù)后宮美眷的土著國王,每晚上床前必飲該苦澀的“草藥”,繼而縱情享受春宵之樂,秘魯作家伊莎貝拉·阿言德在《春膳》中寫道:“巧克力,含有可可堿的神之果實,是阿茲提克人的神圣飲料,與繁殖女神蘇其凱特莎有關(guān)……身在墨西哥的西班牙征服者科提斯,于蒙特蘇馬皇帝的宮廷里嘗到巧克力后,隨即將其引進西班牙,它的催情名聲傳遍各地,女人都偷偷飲用……在浪漫的求愛儀式中也有象征作用。任何女人的抗拒皆會在一盒巧克力面前瓦解?!?/p>
1648年,一位英國傳教士托馬斯在其游記中記述:“在中美州12年的生活經(jīng)歷,令我成為徹頭徹尾的巧克力癮君子。每天早上喝上一滿杯,午餐前喝上一杯,飯后也少不了一杯,下午肯定還要續(xù)上一杯。晚上七、八點又轉(zhuǎn)到了巧克力時光。這樣以巧克力迎接黎明,以巧克力送別午夜的生活方式,令我全天皆精力充沛。而我一旦忘卻享用這一神奇飲品,就會感覺胃部空虛,頭暈?zāi)垦!!边@位傳教士還表示,他在西印度群島的12年期間,由于巧克力的功效,使得他不曾受到便秘、發(fā)燒等病痛的折磨。
1615年,14歲的西班牙公主安娜·瑪利亞嫁給了同齡的法王路易十三。安娜日后成為執(zhí)掌法國達18年之久的女攝政王,同時,她還是歐洲巧克力熱的始作俑者。當年,她將馬德里宮廷制作巧克力的女廚帶到了巴黎,并在法國宮廷向貴族們推介巧克力的妙用。法國皇后的典范之舉,使來自歐洲各國的貴族們不僅見識了巴黎的時尚文化,更領(lǐng)略了巴黎宮廷的奢華生活品味,其中之一便是學(xué)會了如何享用巧克力神品。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年是巴黎時尚亦步亦趨的“粉絲”,不過,當意大利貴族們將飲巧克力當作巴黎宮廷典雅的象征而爭相模仿時,意外地遭遇到了宗教難題。因為虔誠的意大利天主教廷,對于僧侶們齋期內(nèi)飲巧克力是否算破戒而爭論不休,最后只得請來紅衣主教一錘定音。幸好主教大人的論斷是:“齋期飲用流食不算犯規(guī)?!钡聡娙烁璧乱彩俏磺煽肆Ψ劢z。他在外旅行期間一飲而不可收拾,甚至由于鐘情巧克力而揮霍過度,不得不緊急求助太太克里斯蒂娜從魏瑪郵寄生活費。歌德眼中,杯中巧克力所產(chǎn)生的泡沫遠比色彩絢麗的肥皂泡美麗多姿。法國強人拿破侖也是巧克力的追隨者,即使征戰(zhàn)在外也從不忘攜帶這一寶物,他稱巧克力的神奇令其活力十足,可以所向披靡。
巧克力家喻戶曉的時代
歐洲工業(yè)化時代的來臨開創(chuàng)了巧克力的黃金時代。荷蘭化學(xué)家哈德·凡候登于1828年發(fā)明了制作可可粉的工藝,一舉令巧克力邁進了工業(yè)化的時代行列,人們開始添加多種配料來精細加工。此時板塊克力和牛奶巧克力開始批量生產(chǎn)。1819年瑞士的Francois louis Cailler公司,通過半自動化工藝流程,令巧克力成為普羅大眾消費得起的甜品,這家廠商是至今仍然活躍的一家最古老的瑞士巧克力生產(chǎn)商。在此革命性生產(chǎn)線發(fā)明之前,500克巧克力的價錢高達6瑞士法郎,在當時相當干一個工人三天的薪水。1912年,比利時人簡·努哈斯發(fā)明了夾心巧克力,杏仁、牛軋?zhí)?、水果和奶油夾心風(fēng)味的現(xiàn)代巧克力瞬間風(fēng)靡。相對來說,北美巧克力工業(yè)的發(fā)展得利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大戰(zhàn)期間,美國陸軍軍需團委托巧克力廠商生產(chǎn)20-40磅巧克力板塊運到歐洲戰(zhàn)壕里,以鼓舞士兵們的士氣。到了1925年,美國人皮雷斯特·瑪氏創(chuàng)意出了夾心巧克力條棒,輕盈甜美的巧克力糖進一步家喻戶曉。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蘇聯(lián)封鎖德國西柏林時期,美英曾通過“空中走廊”將生活物資空運到西柏林。今天,柏林博物館里展覽著一幅照片,照片上,德國孩子們期盼的眼神凝視著天空,翹首糖果和口香糖從天而降。照片背后有著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參加“空中走廊”行動的美國飛行員,曾利用空閑時間用手帕做了許多小降落傘,然后系上巧克力等糖果,當他飛抵西柏林上空時便投下這些甜蜜的愛心。每次,當飛機在西柏林上空搖晃著機翼游弋時,孩子們就會跑出來,歡乎雀躍著爭搶從天而降的禮物。唯獨一位小女孩對他表達了不滿,她因為住家偏遠而無法收到天上掉下來的甜蜜。于是,7歲女孩寫信給“搖著翅膀的叔叔”,懇請他下次光臨西柏林時,對一幢屋頂上畫了“花園里的小白雞”的房子特別照顧一下。此信如當年的其他信件一樣,費盡周折穿越封鎖線最終傳到了“搖著翅膀的叔叔”手里,可惜的是,盡管他在此后的飛行中格外留意,但始終沒能找到“花園里的小白雞”。然而,小姑娘并沒有白期待一場,幾個月后的一天,她終于等來了望眼欲穿的禮物,它們不是從天而降,而是通過剛剛恢復(fù)的郵政服務(wù)送上門的?!皳u著翅膀的叔叔”給她寄來了口香糖和巧克力。
綽科拉、炒扣來在中國的演變
大清帝國的康熙皇朝時,西方傳教士已經(jīng)拜訪中國,但為何巧克力沒有隨之而傳到中國呢?原由是,當年康熙帝對西方傳教士服用的藥物很有興趣,曾囑下臣隨時奏報,下臣的奏折曾將巧克力譯為“綽科拉”并將其列為“西藥”,“綽科拉”算是巧克力的最早中譯名。根據(jù)《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等文獻的記載,康熙在1760年7月2日,“曾下旨令時任英武殿總監(jiān)造的赫世亨,向新來的意大利多羅主教索取西藥得利雅噶,并謂‘若少則勿取,可捎信到廣東后尋得寄來。若有綽科拉亦求取?!笨上Э滴醯凼盏胶帐篮嗟淖嗾酆?,指責(zé)赫世亨只是“言味甜苦屬熱”,“未寫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盡善。著再詢問,綽科拉不必送?!敝?,更從赫世亨的奏折中得知原來綽科拉不是治病之藥,便批“知道了”三個字。令綽科拉未能成為御用品。這就是康熙帝未有服用綽科拉的原因,也因此綽科拉沒能有機會在大清宮廷里露面,更別提200多年前有機會流傳到民間了。到了百年后的1866年出版的《航海述奇》,作者張德彝記述道:“辰刻客人皆起,在廳內(nèi)飲茶(指輪船餐廳)。桌上設(shè)糕點三、四盤,面包片二大盤。黃奶油三小盤,細鹽四小罐,茶四壺,加非二壺,炒扣來一大壺,白砂糖塊二銀碗,牛奶二壺,奶油餅二盤,紅酒四瓶,涼水三瓶??徒躁懤m(xù)飲食?!边@“炒扣來”,該是中國文書中最早的巧克力譯名了。日后的廣東話里,則稱巧克力為朱古力。
西方人常說情濃莫過巧克力,因為巧克力顏色深沉而味道醇厚,恰好用來比喻愛情。有趣的是,從墨西哥人的可可豆,到阿茲提克族的Cacahuatl,到西方世界的Chocolate,再到中國的綽科拉、炒扣來、朱古力和巧克力,這份苦中有甜沁入心脾之味一路走來,頗似情侶內(nèi)心尋覓真愛的漫漫修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