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孫子在討論“知勝之道”時,認為賢能的將帥,必須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僅要了解敵人,還要了解自己;不僅要懂得天時,還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說,必須把敵我雙方的情況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戰(zhàn)役決心,選擇好戰(zhàn)役的突擊方向,這樣的“知兵者”才能“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打起仗來絕不會感到迷惑,采取的作戰(zhàn)措施一定會變化無窮而不困窘。
借用孫子這一用兵思想,我們可以說,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也絕不會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的各種實踐活動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它決定著一個人的歸宿和生命的價值,對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態(tài)度起著決定的作用。在紛紜的大千世界里,喪失人生目的,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徘徊彷徨,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虛度年華。
人們對每一個目標的追求都是人生目的的一個階段,這種追求既是崇高的也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應當把某種追求的實現(xiàn)看作是向更高一級追求或者另一種追求的開端。有一位年逾花甲的科學家,他掌握了六種外語,然而依然鍥而不舍地學習第七種。有人問他究竟為什么,他笑笑回答:為了不懈地追求,為了不斷擴大生存空間,為了不斷地開拓有助于發(fā)現(xiàn)新的追求目標的窗口。這種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會始終不渝地沿著既定的方向前進,永遠不會迷失目標,永遠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安排,這種人實際上就是孫子所說的那種“動而不迷,舉而不窮”、能打善戰(zhàn)的“知兵者”。
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睕]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所以說,一個人最悲慘的莫過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為迷失了方向而同時又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一生的努力會付之東流。即便能夠迷途知返,也往往是已經(jīng)流逝了最寶貴的時光,再怎樣拼命挽回,也是一段令人遺憾的損失。
許多人都熟悉南轅北轍的故事。戰(zhàn)國時代,有一名叫季梁的人,對魏國的國王說:“我剛才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坐著車子向北走,他對我說:‘我是到楚國去的?!覇査?‘楚國在南方,你要到楚國去,為什么向北方走呢?這不是越走越遠了嗎?’他說:‘不要緊,我的馬很能跑路?!艺f:‘你的馬雖然很能跑路,但這不是到楚國去的路呀!’他說:‘不要緊,我的旅費很多?!艺f:‘你的旅費很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呀!’他又說:‘這不要緊,我的車夫駕車的本領很高。’大王,您看!這個要到楚國去的人,盡管他有能跑的馬,充足的旅費,本領高強的車夫,可是他把方向搞錯了,永遠也不能到達楚國。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他的馬越好,旅費越多,車夫駕車的本領越高,只能使他離楚國越遠?!?/p>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走路必須識別方向。世上許多事情都和走路一樣,需要不斷地識別方向。打仗需要“知己知彼”,才能“料敵制勝”,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個人如果迷失了方向就會迷失自己,甚至會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人。所以,培根說:“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趕過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p>
榮譽面前最容易迷失自我。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自滿、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庇鴳騽〖疑勘葋喴舱f:“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歸納了用兵制勝的十二種方法(即“詭道十二法”),其中一條就是“卑而驕之”,對那些卑怯謹慎的敵人,設法使之驕傲而輕率赴戰(zhàn)。事實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因驕傲而打敗仗的不計其數(shù)。號稱常勝將軍的蜀漢名將關羽,“侍恃英雄,自料無敵”,看不起老將黃忠,無視東吳大將陸遜,結果敗走麥城,人頭落地。熟讀兵書的蜀將馬謖,也因驕傲輕敵,固執(zhí)己見,以致丟失街亭要地,落得身敗名裂。還有李自成的教訓和楚霸王別姬的悲劇。正如格言所說:“流星一旦在燦爛的星空開始炫耀自己光亮的時候,也就結束了自己的一切?!彼裕粋€人在榮譽面前要謙虛謹慎,還需要一種“自省精神”,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內(nèi)省,不斷地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了“動而不迷,舉而不窮”的人,就不但擁有了充實的人生,也擁有了獨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