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晉人羊祜說過:“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边@話還真不是無病呻吟,他立志伐吳,想統(tǒng)一天下,建立不世之功,卻總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個硬對手陸抗,讓他無計可施;好不容易陸抗病死了,他正準備出兵,晉武帝又聽信賈充的讒言,不愿動武,錯過伐吳的最好時機;幾年后晉武帝終于想明白了,想要大動干戈了,羊祜卻已老得走不動了,無可奈何之際,他不由得發(fā)出這千秋遺憾。
宋人辛棄疾也有同感:“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棄疾立志抗金,收復失地,但南宋朝廷一幫主和派百般阻撓,處處掣肘,讓他空有一腔報國志,只能在等待與無奈中慢慢老去,加上孩子也不爭氣,讓他很是失望。一生坎坷,壯志難酬,他只有寄情于詩詞曲賦,發(fā)發(fā)英雄牢騷,出出豪壯怨氣。好在“無心插柳柳成蔭”,他的牢騷怨氣竟也有“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氣勢,無意中又成了一個“國家不幸詩家幸”的標本。
捫心自問,我們多是些庸庸碌碌的平常人,沒有羊祜、辛棄疾那么大的襟懷和抱負,不如意的層次也沒他們那么高,但遇到的不如意事卻一點兒也不比他們少。雖然都是些家長里短的庸常小事,卻也常讓我們心情郁悶,無法排遣。
其實,細想起來,有很多不如意事都是自找的,譬如,刻意去爭一些不該爭或意義不大的東西;或給自己定下太高的人生標準,老是和這個比和那個比,結果越比越泄氣,越比越不如意;或是奮斗目標太多,結果力不從心,自尋煩惱。那么,我們不妨適當放棄一些身外之物,從實際出發(fā),降低一點人生標準,減一減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會減少。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這是民國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態(tài)度。他曾寫過這樣一副著名對聯:“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橫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趨勢基本無法改變,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順心的“八九”,多想想讓人高興的“一二”。這可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不是鴕鳥的埋頭戰(zhàn)術,而是達觀者的生活態(tài)度。
比如說,是楚霸王,就應常想破釜沉舟,少思霸王別姬;關老爺呢,該常想過五關斬六將,少思走麥城;曹孟德就應常想官渡大捷,少思赤壁慘敗;孟進士呢,該常想“春風得意馬蹄疾”,少思“昔日齷齪不足夸”;東坡先生則宜常想“千里共嬋娟”,少思“高處不勝寒”;清照女士,當多想“應是紅肥綠瘦”,少思“凄凄慘慘戚戚”……總之,要多想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高興事,少思那將軍被擒、宮女失寵的倒霉事。
不過,“少思八九,常想一二”也要講個辯證法,把握好一個度。“常想一二”是為了調整情緒,保持樂觀,但絕不能躺在“一二”上睡大覺,自我麻醉,感覺良好,而要積極開拓“一二”的領域,挖掘新的“一二”出來?!吧偎及司拧币膊坏扔诓凰?一點兒不思那就成了沒肝沒肺的糊涂蟲,而是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在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在精思中悟出人生真諦,以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盡量減少“八九”的內容。這樣,我們才能寵辱不驚、樂觀豁達,擁有一個充滿希望而進退自如的快樂人生。
編 輯/石用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