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 2009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揭曉了。其中化學獎的獲獎工作是關于“核糖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
核糖體是原核和真核生物細胞都具備的分子。關于核糖體的內容,化學書是找不到的,只能在細胞生物學課本里找到,也許厚一點兒的生物化學課本也會有。
像今年這樣把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偏向生物的研究工作的情況并不少見。
去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關于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其成果造福生物學多于造?;瘜W;2004年獲獎的“泛素引導的蛋白質降解機理”也是活細胞里面發(fā)生的事情;2003年的是“細胞膜通道的發(fā)現(xiàn)”。
還有更著名的一個,就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頗為化學界相當部分人所詬病,認為這些工作應該在生理及醫(yī)學方面獲獎,化學獎應該更多地留給更“地道”的化學研究,例如2007年的表面催化,2005年的烯烴復分解反應等等。
像DNA的雙螺旋結構這樣的研究,依靠的其實是當時早已廣泛應用的X射線衍射法。而X射線衍射法早在1914年已經獲得過諾貝爾物理獎了。拿這個方法研究的分子多如牛毛,關于DNA的結構能獲諾貝爾獎,難以引起化學家們的興致。
但是,我覺得事情要朝另一面看。歷年有關生物的諾貝爾獎,畢竟都死守著“分子”和“化學反應”兩個關鍵。關于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知識,不就是化學么? 與其說生物學“侵占”了化學,不如說是化學“侵占”了生物學。
諾貝爾獎,看的是對整個人類生存和知識的總體影響。生命現(xiàn)象是目前全人類的關注焦點之一,人類恨不得把所有知識都應用到這方面。
生物學“侵占”了化學獎而非物理獎,反映了當前對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進入到了化學(分子)層次。學習化學專業(yè)的出路變廣了而不是變窄了。化學家們應該高興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