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北京人都知道7月7日是什么日子一樣,上海人也都知道8月13日是什么日子—1937年的這一天,日寇發(fā)動了對上海的進攻,淞滬會戰(zhàn)開始。
其時,住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的人都知道,上海一旦攻克,南京必不可保。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的前身之一)校長羅家倫率領(lǐng)全校師生,開始了向重慶進發(fā)的可歌可泣的大撤退。當時在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的耿以禮、耿伯介父子,也是撤退大軍中的兩員。他們都是禾本科分類專家。
一說到禾本科,很多人會想到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或者茫茫草原上那些原本高可遮蔽牛羊的牧草。其實還有一類重要的植物也是禾本科大家族的成員— 這就是竹子。在不熟悉竹子的人(特別是北方人)眼里,竹子長得似乎都一樣,但分類學家在仔細研究后發(fā)現(xiàn),全世界的竹子竟然多達上千種,而且其中一半種類都可以在中國找到。無怪竹文化能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這許多種類中,有一種叫箬竹的竹子是全中國人都熟悉的,因為它的葉子比別的竹子寬得多,所以可以用來包粽子。箬竹也比較耐寒,在北京公園里能見到的那種高僅兩米左右的大葉竹子就是它了。在植物分類學上,箬竹屬于箬竹屬,這個屬一共有20余種,中國都有出產(chǎn)。
話說兩位耿先生在重慶安頓下來之后,很自然地對西南地區(qū)的茫茫竹海展開了調(diào)查工作。1945年5月,“小耿”耿伯介在重慶歌樂山上采到了一種箬竹,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竟然是此前從未發(fā)現(xiàn)的新種。
這時候,侵華日寇在給中國帶來8年深重災難之后,終于無條件投降了,勝利的喜悅籠罩了每一個中國人,也洋溢在耿伯介的心里。他決定把這種新發(fā)現(xiàn)的竹子的學名命名為Indocalamus victorialis,這里的前一個詞是箬竹屬的學名,后一個詞則是拉丁語“勝利的”之意,所以今天我們就管這種竹子叫“勝利箬竹”。中國特產(chǎn)的植物,就這樣再一次和中國的歷史聯(lián)系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