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唐代侯白《啟顏錄》中的一則寓言:
梁時有人,合家俱癡,遣其子向市買帽,謂日:“吾聞帽擬盛頭,汝為吾買帽,必須容得頭者?!逼渥又潦幸捗保腥艘栽斫^帽與之,見其疊著未開,謂無容頭之理,不顧而去。歷諸行鋪,竟日求之不獲。最后。至瓦器行見大口甕子,以其腹中宛宛,正好是容頭處,便言是帽,取而歸。其父得以盛頭,沒面至頸,不復見物,每著之而行,亦覺研其鼻痛,兼擁其氣悶;然謂帽只合如此,常忍痛戴之,乃至鼻上生瘡,頸上成胝@,亦不肯脫。后每著帽,常坐而不敢行。
注釋:
①皂絕:皂,黑色;純,一種粗綢子。②宛:空蕩。③研:磨。④胝:繭。
其譯文如下:
粱朝的時候有一家人,全家的頭腦都不大靈光。父親派兒子去市場給自己買一頂帽子,叮囑道:“我聽說帽子是用來蒙住頭的,你買帽子的時候一定要看仔細了,要能裝下腦袋?!?/p>
兒子到了市場,說要買帽子,商人拿鮐他一頂用黑色粗綢子做的帽子。帽子折疊著沒有打開,他估摸著這東西根本裝不下整個腦袋,就放下走了。他找遍了所有店鋪,花去了差不多一天時問,也沒見到可以裝下父親腦袋的帽子。最后他來到一家賣瓦器的鋪子,一眼看見了大口甕,那家伙肚子很大,里面空空的。他心想,這物件能裝下整個腦袋。便認定是帽子,買了抱回家。
父親拿甕當帽子倒扣在頭上,臉都被蓋住了,甕口壓在脖子上。眼睛看不見東西,鼻子磨得生痛。而且還憋得連氣都喘不上來。他以為戴帽子就是這個樣子,常常忍著疼痛戴著這東西,一直到鼻子長了瘡,脖子磨出了繭子,還是舍不得拿下來。
于是,他時常頭上扣著個大口甕坐在家里。他不方便走動,因為一戴上帽子就看不見路。
再請看宋代姚镕《三說》里的寓言:
海有魚日馬嘉,銀膚燕尾,大者視啐兒。臠,用火熏之,可致遠。常潛淵不可捕,春夏乳子,則隨潮出波上,漁者用此時簾麗取之。簾為疏目,廣袤數(shù)十尋,兩舟引張之,縋以鐵,下垂水底。魚過者,必鉆觸求進,愈觸愈束愈怒,則頰張鬣舒,鉤著其目,致不可脫。向使觸網(wǎng)而能退卻,則悠然逝矣。知進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注釋:
①障兒:一周歲(虛歲兩歲)嬰兒。②臠:切成小片的肉。③乳子:繁殖。④簾:—種捕魚工具。⑤繾:往下送。⑥鬣:動物脖頸E的毛,這里指魚鰭。⑦罹:遭受。⑧醢:砍。
其譯文如下:
海里有一種魚,名叫馬嘉,它銀色的身子,燕子一樣的尾巴,其中大的跟兩歲的嬰兒差不多。把它切成片,架在火上熏烤,香味能飄出很遠。
這種魚常常潛到深水里。不容易捕捉到,但到了春夏之交它繁殖的時候,就會隨著潮水游到水面。漁人可以用簾網(wǎng)捕獲它。簾網(wǎng)的孔眼很大,簾子有幾十丈長,船在兩側(cè)把它拉開,用鐵塊將它的下面垂到水底。
馬嘉魚游過來的時候,撞上簾子一定會繼續(xù)往前游。它越是向前,簾子拉得越緊;簾子拉得越緊,它越是惱怒。于是,它的鰓張開了,鰭也立了起來,網(wǎng)眼把它套得更緊。再也擺脫不掉。要是它一開始就知道向后退,會悠然自得地溜掉的。
由于馬嘉魚知進不知退,這才遭到了被煮和被砍的厄運,真是可悲啊!
第一則寓言中的這家人是死板的典型。父親聽說過帽子這種物件,知道它是頭上戴的并且要把整個頭部罩住。兒子就按照這個標準去市場挑選帽子,人家拿給他帽子,因為是疊著的,他也不打開看一看,只因為看上去遮不住腦袋,就認定那不是帽子,結(jié)果買了一只甕回去。甕口很大,不要說腦袋了,連整張臉還有脖子都能遮得嚴嚴實實的,只是扣在頭上不怎么舒服,害得老爹鼻子生瘡、脖子長繭,只好整天戴著那家伙干坐著,什么也干不了。這家人太教條了,即使沒見過帽子,也應該想—想,如果帽子讓人這么遭罪,人們戴它干嗎?雖然像寓言中的極端的例子不多見,但它的啟示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則寓言中的馬嘉魚的死板是另一種類型,即只知道進不知道退。網(wǎng)眼已經(jīng)把自己套住了,就不要往前去了,因為正是朝這個方向去,才遇到危險的。可它不,非跟網(wǎng)子置氣、較勁,一定得鉆過去不可,結(jié)果被套得更牢。由它聯(lián)想到我們?nèi)祟?,只知進而不知退,前方明明已經(jīng)沒路可走,卻還要向前,不知變通,最后吃了大虧的,比比皆是啊!
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開動腦筋,多想想事情怎么會這樣,這條路行不通了走那條路,條條大路通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