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味,苦辣酸甜咸中的苦味,無不滲透,既有味覺的,又有知覺的。還有感覺的。
苦味長,甜味短。甜味人口即散,苦不行,品一點,長留舌苔,久之不去。特別是那種錐人腸系,步入骨間的黃蓮苦,古梧葉苦,想起來就讓人心顫。所以,人一生經(jīng)歷過的大苦,都是最難忘的。
人天生怕苦,幼時斷乳最難,貪奶的孩子死抓母懷不放,餓死也要咬奶頭,郎中給點黃蓮抹到乳頭上,只一口,從此就躲得遠遠的再不吃了。但是人生苦也泛,什么都能叫苦。傷困貧難,叫苦,生老病死,叫苦;孤單寂寞了,叫苦,人聲嘈雜了。久處鬧市一般也叫苦;總是迫不及待,叫苦,等時間長了,也叫苦;干活多了,叫苦,沒事干,也叫苦;熱得難受,苦,冷得不行,苦;結(jié)婚,苦;不結(jié)婚,離了婚,更苦;生命承受過重,苦,活得沒一點分量,也苦。沒有不苦的。所以,浮泛社會有句到處都可應用的話,叫“叫苦連天”。
苦感不同,認知不同。有人把不苦可以說成苦,也有人把苦視為不苦,且越不吃苦越怕苦,越能吃苦的越不覺苦。能含辛茹苦,特別是能為他人含辛茹苦的,是品德,別人看他苦,他自己視為責任,反不苦。整天圍著自己轉(zhuǎn),還經(jīng)常喊苦叫累的人。沒出息,反倒是處處被苦羈絆著。不管什么年代,生活中最高尚的一種行為,或者叫能成事,被世人倍加敬重和贊賞的,都是在生活上清苦,工作或事業(yè)上能艱苦刻苦的人。
苦是根,許多植物的根都是苦的。人根苦,大都能銅枝鐵葉地長出發(fā)憤的枝干。歷屆莘莘學子中,一般家在山村野處的,學習成績都比城市的好,原因就在這里。清華、北大許多高材生的家都在農(nóng)村,少年苦,老來甜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嗍谴笪叮衔?,也是墊底的味,人生吃苦越早越好??嗄艹缘?,天下什么昧就都能品得。
老話:不吃苦,不成人,不吃苦,長不大,苦是最能量人的。社會各方面,能往前頭站的人,大都是吃過苦和能吃苦的。越是有成績的人越是吃過大苦的人。有苦是笞鞭、苦是煉獄說。一如火中燒,砧上滾的時候,才是鐵要成鋼的時候,地層下悶,石縫里鉆的時候,才是種子萌芽要出頭的時候。古今中外,達者、強人、漢子,都是在苦中站起的,沒“外賣”。
吃一般苦,成一般材;吃大苦,方能成大材。聽練舞蹈練功夫的人說,人身體的許多絕技,都是在大苦中,才形成和練出的。這個腰窩不下去。那個叉劈不了,教練一腳上去,痛不欲生,生殺般撕裂后,全行了。沒有馬家軍,用“近似非人道的苦”,磨煉出那樣的一批來自農(nóng)村的女孩子,怎么會有東方神鹿般的王軍霞們,領軍世界的中長跑?一般訓練,一般作為,出不了大人才,超能技藝,源自超凡的苦。包括唱戲喊嗓子,能夠唱出非同凡音自成一派的,也莫不是吞過大苦方催成的。
什么叫天分?天分就是始終能吃苦。一般人做不到,或做到半截,就退下的,都成了不可能。他做到,他可能了??嗍巧蔫D,只有苦才能激發(fā),喚醒人性中潛在的能量、力量。倡導人們天天撞大運。吃機會飯,發(fā)不義財,做泡泡糖的社會,不論古今中外,都是缺德和無道的。
苦讓人精神明亮,筋骨干練。生活中能吃大苦的人很少說苦。人一生不論在哪里,最應尊重的。不是那些花里胡哨能言善辯士,而是呆在人堆,悶聲苦作,悶聲干事的人。無聲處的驚雷,大都是這期間或這些人做出的。悶聲期,特別是在最苦境中的悶聲期,都是能發(fā)大作為的。
佛講生是苦,道崇苦為藥,儒倡苦為樂。沒有受不了的罪。卻有享不了的福。苦是一種深度,什么事進入到苦行,苦讀,苦恩,苦練,苦琢磨,苦干的地步,就有了一定分量。漢語中。對生命所講的那個壽字,就是受,享年的享字和壽命的受,聯(lián)在一起,就是享受。人活到能以苦為樂的境地,就進入化境了。
古漢字苦,從草,從自然,即生之嘗苦不唯社會,是太自然的事情。
活著,所有人都是在苦中尋著,找著,求著,奮著自己的生路。苦,就是爭,就是奮,就是搏。不苦無人,不受無壽。無聲地抿苦,有一種道德和作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