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闡釋】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主要考查的是中學語文課本上常常出現(xiàn)的,考生比較熟悉的之、其、以等18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一般不考查某個特殊又少見的用法。對于這些文言虛詞用法的基本要求是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并辨別文言虛詞不同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識記和運用。
【技法指導】
一、辨析詞義
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句中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意義不同,在句中的地位和用法往往也就不同。
辨析虛詞的詞義,可采取下列方法:
1.依據(jù)相關文句,確認詞義。
2.比較意義虛實,確認詞義。
3.將虛詞義項代入句中,確認正確義項。在閱讀和解題時可將虛詞的每個用法代入句中去,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即是正確答案。
4.替換陌生句中的虛詞,確認詞義。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要求辨析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考生可以將有把握的句子中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中來理解,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反之,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這種方法對解答高考中虛詞題很實用,因為高考題一般都要給出一個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考生對例句中的虛詞的理解是正確的,就很有希望答對這道題。
二、比較用法
虛詞的特點之一是用法靈活,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有時候,試題給出的加點的虛詞的詞性可能是相同的,但在具體語境里的用法則有很大區(qū)別。
比較虛詞的用法,可采取下列方法:
1.比較語氣,確認用法。
2.比較位置,確認用法。
3.比較詞義,確認用法。
4.比較語法關系,確認用法。
三、辨明詞性
許多虛詞兼有幾種詞性,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詞性,詞性不同,其意義用法也往往不同。
四、關注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中,往往用虛詞表示某種語法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特殊句式中虛詞的語法作用區(qū)分其用法。
當然,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辨析虛詞的詞義和用法,都要結合具體語境進行。
【原題展示】
1.(2008年高考語文浙江卷)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權貴有嫌其出位
②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B.①乃放縱詩酒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
D.①與劉賓客齊名
②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
2.(2008年高考語文山東卷)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遂家焉②乃實告焉
B.①將何作②何復爾
C.①不辭而還②裂其衣而束之
D.①群扶以歸②欲劙頸以塞責耶
3.(2008年高考語文天津卷)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仁者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B.①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
②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不終也
C.①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D.①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
②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
4.(2008年高考語文湖南卷)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因秦自建寧縣往代之
②不如因而厚之,使歸趙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自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C.①又富家有盜夜入啟其藏者
②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
D.①使與之游,待之極厚
②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5.(2008年高考語文廣東卷)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因家廬江尋陽焉
②弘因陣亂突圍而出
B.①時有與訪同姓名者
②與賊戰(zhàn),斬首數(shù)百
C.①軼將周廣燒城以應訪
②訪作長歧棖以距之
D.①弘大擲寶物于城外
②又破之,奔于臨賀
【強化訓練】
1.下列各句中黑體字“且”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B.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軍乎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不出,火且盡
2.與“其若是,孰能御之”中的“其”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B.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C.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
D.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3.下列各句中黑體字“何”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B.何傷乎?亦各言其志
C.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D.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4.下列各句中黑體字“之”的意義和用法,與“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中的“之”相同的一項是()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B.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5.下列各句中黑體字“乎”的意義與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庶幾乎
B.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C.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6.與“為天下笑者,何也?”中的“為”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B.年年知為誰生
C.必為湯武笑矣
D.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7.下列各句中黑體字“于”同“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皆以美于徐公
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D.是無異于刺人而殺之
8.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焉”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
B.①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②且焉置土石
C.①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②然力足以至焉
D.①盤盤焉,……蜂房水渦
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
9.下列各句中黑體字“乃”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②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
B.①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②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C.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②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
10.下列各句中黑體字“則”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②此則寡人之罪也
B.①唇亡則齒寒
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C.①項羽則受壁,置之座上
②故木受繩則直
D.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11.對下列黑體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君王與沛公飲。(《鴻門宴》)
②雖與府吏要。(《孔雀東南飛》)
③遂與之俱出。(《游褒禪山記》)
④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2.對下列黑體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報任安書》)
②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
③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3.下列各句中黑體字“而”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矣。(《勸學》)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C.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D.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14.下列各句中黑體字“以”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皆以美于徐公
C.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15.下列各句中黑體字“所”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所以不報者,以為小禮無所用
B.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C.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D.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本期參考答案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原題展示
1.D(D項兩個“與”都是介詞,譯為:跟,同。A項第一個“其”第三人稱代詞,他;第二個“其”指示代詞,那個。B項第一個“乃”副詞,譯為:于是、就;第二個“乃”副詞,譯為:竟然,卻。C項第一個“于”介詞,給;第二個“于”與前面的“見”構成“見…于”句式,表被動)
2.C(C項中的兩個“而”都表承接。A項第一個“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第二個“焉”是代詞,代這件事。B項第一個“何”是“什么”;第二個“何”是“為什么”。D項中第一個“以”是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第二個“以”表目的,介詞)
3.A(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意義與用法的理解能力。A項第一個“所以”表示憑借,第二個“所以”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B項兩個“以”都表示原因。C項兩個“之”,都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兩個“而”都表示并列關系,不譯)
4.C(C項兩個“其”都是代詞,他們的。A項第一個“因”表承接,譯為“于是”;第二個“因”,表示憑借,譯為“趁著”。B項第一個“以”表原因,譯為“因為”;第二個“因”表憑借。D項第一個“與”,介詞;第二個“與”連詞,譯為“和”)
5.A(A項第一個“因”譯為:于是、就,是介詞;第二個“因”譯為:趁機,是介詞。B項兩個“與”,都表跟、同,是介詞。C項兩個“以”,譯為:來、用來,是連詞。D項兩個“于”譯為:到,是介詞)
強化訓練
1.D(D項是副詞“將要”,其余都為連詞,相當于“尚且、況且”)
2.B(B項與例句相同,都表假設。A項表反問。C項表推測。D項無義)
3.D(D項副詞“多么”,其余是疑問代詞“什么”)
4.D(D項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助詞“的”。C項代詞“這”。B項代詞“道理”)
5.A(A項句末語氣詞,其余都是介詞“于”)
6.C(C項與例句相同,介詞表被動。A項介詞,表原因。B項介詞表被動。D項語氣助詞,譯為“呢”)
7.A(A項與原句“于”字都是“對,對于”的意思。B、C兩項是“比”之義。D項是“與、和”之義)
8.A(A項兩句的“焉”都是代詞,相當于“之”,解釋為“他”。B項①代詞相當于“之”,②“哪里”。C項①兼詞,“于此”,②代詞“那里”。D項①位于形容詞詞尾表“……的樣子”,②句末語氣詞)
9.D(A項都是副詞“竟”。B項都是副詞“才”。C項都是判斷詞“是”。D項①代詞“你的”,②副詞“就”)
10.D(A項“就是”。B項“那么”。C項“就”。D項①“卻”,②“已經(jīng)”)
11.A(①②③相同,都是介詞,譯為“跟、同”;④是動詞,譯為“給”)
12.B[①“……的(人、東西、事情)”;②助詞,表原因;③助詞,用在時間詞后,不譯;④助詞,構成判斷句的標志]
13.C(C項與例句同為并列關系。A項表示遞進關系。B項表示承接關系。D項表示承接關系)
14.B(B項動詞“認為”,其余三項為介詞“用”)
15.C(C項名詞“處所”;其余三項都與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