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職語文古典文學作品教學效率低,教師運用一定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味、感悟非常必要。引入古典文學中一些傳統(tǒng)的審美意象,在比較中引導學生體悟,營造富于聯(lián)想的教學藝術氛圍,是引導學生體悟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中職語文;古典文學;體悟
古典文學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特殊的認識活動,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作為接受主體的學生不能單從教師對接受客體(古典文學作品)的詞句講解中把握其真正豐富的內蘊,而是需要教師運用一些方法來引導學生體味、感悟(即體悟)其內在的意蘊。本文僅就體悟在中職古典文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引導方法兩個方面略抒管見。
一、體悟在中職古典文學教學中的必要性
體悟在中職古典文學教學中的必要性是由我國古典文學特殊的審美情趣和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目的及教學現(xiàn)狀所共同決定的。
首先,談談我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意境。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講究意與境合,即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人生境遇的高度融合。意境不僅是中國古代的特殊的文學審美范疇,而且是中國古代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文學審美范疇。如果不能引導學生體悟作品的意境,就不能真正把握住作品的內核,對作品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意境不是簡單的情與境的疊加,它是藝術家以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世間萬象、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滲所形成的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充滿靈性的世界。東方文化注重的是意境,注重的是身臨其境與感情共鳴,注重的是心領神會,而心領神會憑借的不僅僅是教師對文學作品詞句的翻譯與解釋,更重要的是教師在進行古典文學的教學時要善于發(fā)掘潛藏于學生心靈中尚未開啟的體悟能力。
第二,談談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目的。
筆者認為,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除了讓學生體味一篇篇文學佳作外(這一點已屬不易),更重要的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加深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讓他們在浩若繁星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受到德育、美育等的良好熏陶。
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育論》中說:“對青年的正當教育不在于把他們的腦袋塞滿從各個作家那里拉來的字句和觀念,而在于使他們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希望他們的心里自己生出一道活流?!彼脑挊O恰當?shù)仃U述了進行古典文學教學的目的及手段。如何使學生“心里自己生出一道活流”,這是擺在古典文學作品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不能開啟學生的體悟能力,那么,學習那些讓他們自己去意會和感知的妙不可言的古典文學作品,他們只會感到味同嚼蠟。這樣,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根本不可能達到目的。
第三,談談中職學校古典文學作品教學的現(xiàn)狀。
筆者認為,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是不盡人意的。常聽到不少語文教師感嘆:“這么有味的詩文,一講出來索然寡味?!备嗟膭t是學生埋怨:“自己讀倒還有味,經(jīng)老師一教,就一點兒味也沒有了。”學古典文學作品就意味著在似懂非懂中死記硬背,難怪學生不喜歡古典文學作品。
是什么造成這樣的現(xiàn)狀呢?一方面,由于有些語文教師講授古典文學作品時,只是機械地抓住文章的詞句,要求學生理解分析其表述什么思想,反映什么現(xiàn)實,給我們什么教育,完全忽視了古典文學教學中生機勃勃的因素;另一方面,中職學生年紀小,閱歷少,文學素養(yǎng)淺,語文基礎差,學習古典文學作品的興趣不濃,在面對講究“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的意境深遠的古詩文時,只是被動地在老師的引導下,一味追求白話翻譯和思想意義,久而久之,形成了教與學都“無味”的惡性循環(huán)。
二、如何引導學生去體悟古典文學作品的精髓
為了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悟古典文學作品的精髓,筆者曾作過一些探索,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引入古典文學中一些傳統(tǒng)的審美意象
意象是古代文學審美理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意”指思想觀念,“象”是萬物形象,但意象卻又不是“意”與“象”的簡單組合,它是心與物,情與景的融合體。
意象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它并非現(xiàn)實的機械描摹,一些藝術感染力很強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甚至為不同時期、不同作者所襲用。這種借助于現(xiàn)成的意象來表達某種特定情思的藝術手段,構成了意象的歷史承襲性,而意象的歷史承襲性又為教師進行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借助一些傳統(tǒng)意象特征,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所特有的藝術境界。
教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一詩,如果教師直接給學生講解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飽經(jīng)憂患的詩人在江南與故友意外相逢,感慨兩人窮途潦倒的處境,同時也蘊含著對唐朝衰落的感慨,學生定然莫名其妙,他們怎么也想象不出“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的感情基調居然是悲愴、凄涼,而且,還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正是江南好風景”,為什么不寫那鮮花盛開、百鳥爭鳴的美景,而去寫落花呢?這里,如果教師先為學生介紹“落花”這個傳統(tǒng)意象所具有的“人生易老” “青春已逝” “繁華不再”等特征意義,再介紹幾首具有相同意象特征的“落花詩”,就容易使學生進入那種特定的情景氛圍,體悟到詩中所表現(xiàn)的情中景、景中情來。
類似“落花”這種常見的傳統(tǒng)審美意象還有很多,如“丁香”就是憂愁的象征,從“丁香空結雨中愁”開始,到現(xiàn)代詩人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中“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月”象征團圓,思鄉(xiāng)等情緒,從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菊”象征一種清高的品格,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蓮” “夕陽” “楊柳” “烏啼”,等等,都有其特有的審美含義。在教學中結合實際引入這些傳統(tǒng)的審美意象,不但能讓學生體悟古詩詞中的意境,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
(二)在比較中引導學生體悟
意境是創(chuàng)作主體感受外物的主觀感受,由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情、感受、人生際遇不同,即使外界相同的事物也可引起不同的人生感受,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一例。這樣,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困難,但如果能選取題材相仿意境卻不同的作品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引導學生達到體悟,卻不失為一好辦法。
如張志和的《漁歌子》和柳宗元的《江雪》所描繪的同是一幅垂釣圖,其底蘊相差卻大矣。張志和筆下的垂釣充滿情趣,柳宗元筆下的垂釣充滿孤寂;一個垂釣的環(huán)境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生機勃發(fā),另一個卻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寂虛無;一個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另一個卻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樣鮮明的對比是由作者人生的際遇感受的不同引起的。號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充分體味到隱居生活的樂趣,他寄情山水,悠然垂釣,無意再回污濁的官場,因此筆下是“斜風細雨不需歸”,整首詞情境相合,意境飄逸。柳宗元的《江雪》則是在他貶官永州時所寫,政治上的失意,世事的坎坷,使他精神受到沉重的打擊,“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天地一片沉寂,白茫茫中只有一個孤寂的老漁翁在垂釣。這孤舟,這獨釣的老翁,不正是作者內心孤獨的流露嗎?更重要的是,詩人“雖萬受擯斥,不更乎于內”的倔強斗爭精神也寄寓在這個形象中。兩位漁翁,均是漁翁之意不在魚,那么,其意何在呢?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教師就能引導學生更快體悟其意,進入意與境合的境界。
(三)營造富于聯(lián)想的教學藝術氛圍
如果說體悟是進入古典文學作品意境之門的鑰匙的話,聯(lián)想則是取得這把鑰匙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聯(lián)想中進入作品所描繪的特定情景中,才有可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入那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說,在教學中引導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也是教師開啟學生體悟能力的一個有效手段。
教師除了在平常的教學、訓練中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外,在進行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尤其要想方設法營造富于聯(lián)想性的教學藝術氛圍。
教學藝術氛圍是指籠罩在課堂上的特殊氛圍和情調,它的創(chuàng)造對優(yōu)化教學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對教師講解古典文學作品中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意義尤其重大。
在進行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根據(jù)作品的內容決定所需要營造的教學氛圍的基本性質和情調。如王昌齡的《出塞》應營造悲壯蒼涼的情調,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應營造樸實恬淡的情調,曹操的《觀滄?!窇獱I造雄壯激昂的情調,李清照的《如夢令》應營造婉約閑適的情調,而蘇東波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應營造雄渾開闊的情調……總之,教學內容是創(chuàng)造教學藝術氛圍的憑借和依據(jù)。
營造有利的教學藝術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身臨其境,去感受,去體悟,是學生進入古詩文意境的一條捷徑。其具體的做法是,教師除了有感情地誦讀外,還可以利用情調相似的音樂、意境相仿的畫作,以及教師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等,引起學生相似的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目的。
當然,一些傳統(tǒng)的古典文學教學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介紹作者生平及作品的時代背景,要求學生多讀多背等。在運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再進行新的嘗試和探索,中職的古典文學作品教學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單位:中山市中等專業(yè)學校)
責任編輯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