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廣東潮州文化資源為例,結合實際闡述了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整合的意義,并舉例說明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激活語文教學,同時歸納了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必須注意的一些原則。
關鍵詞:語文教學;潮州文化資源;整合研究
潮州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自成一格,既有古典文化的豐厚遺存,又有現代新文化與海洋文化的滲透與交融。這里山川秀麗,文物繁富,有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的潮州話,有被譽為“華夏正音”的潮州音樂,有“一曲宋元遺韻在”的地方戲——潮劇,等等;這里人文薈萃,“十相留聲”的典故聞名遐邇,韓愈被貶潮州,潮州江山隨之改姓;這里飲食飄香,“潮州功夫茶”香飄四海,“潮州菜”名滿天下。整合這些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用于中職語文教學,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中職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整合的意義
1.教學改革的需要。
中職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整合,可以使中職語文教學超越相對狹隘的教育內容,更具活力和開放性。對教師來說,可以轉變教育觀念,開拓教學視野,激發(fā)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對學生來說,可以改變其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橹R的建構者,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的環(huán)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生活中處處有文化,時時可以學到語文,盡可能多地吸收、品味、感悟和積累,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有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
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信息化社會里,現代科學技術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現代化設備取代了傳統工藝,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正逐漸從人們的腦海里消失。筆者曾以我校學生為對象進行過一次“地方文化與當代青年”的問卷調查,結果令人堪憂。對于潮劇的態(tài)度,只有11%的人喜歡,45%的人不喜歡,30%的人認為可以偶爾看看,14%的人表示非常討厭。很多學生不知道潮州歷史上的文化名人。至于潮州有幾個傳統節(jié)日,若以答對五個為及格的話,幾乎80%的學生都不及格。時至今日,很多學生不知道重陽節(jié)也是“老人節(jié)”,是中華民族“尊老”的一種表現。每年的2月14日西方情人節(jié),學生都知道,卻鮮有人知道中國的“七夕節(jié)”。這些表明,為數不少的中職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地方傳統文化陌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致使他們的道德精神貧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整合地方文化資源用于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擔起傳承地方文化的重任,有助于中職生找回精神家園,豐富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感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中職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整合的實踐
1.以地方文化資源訓練學生語文能力。
聽說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捷徑。筆者多年來在語文教學中堅持“課前十分鐘講演”的做法,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課前十分鐘講演”中大膽參與,用響亮、流利、準確的普通話完整、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求學生學會交流與傾聽。開始時,大多數學生都放不開,覺得有難度。如何尋找突破口,讓這項有實質意義的活動順利、有效推進?經過幾番嘗試之后,筆者設計出“說家鄉(xiāng)”(介紹家鄉(xiāng)的特產、風俗、節(jié)日、名人、名勝)的話題讓學生講演。這個話題以地方資源為素材,讓學生講身邊熟悉的事物,學生不懂的可以通過請教長輩或者查找資料獲取相關的知識內容。這樣,取材的難度就不大了,都有話可說了。這樣的話題不僅能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又給學生一個了解、熟悉家鄉(xiāng)的機會,可謂雙贏。同樣,在作文教學中,整合地方文化資源也是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選擇。
2.以地方文化資源激活語文課堂。
語文課堂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整合地方文化資源,不失時機地利用到語文課堂中,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師說》時,筆者用“韓愈被貶潮州,短短八個月時間,就令潮州的山水為之改姓”導入新課的學習,進而把與韓愈有關的名勝、典故、民俗等穿插在課文的學習中。這樣,大大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認識潮州當地的文化,激發(fā)他們熱愛家鄉(xiāng)、奉獻家鄉(xiāng)的情懷,同時,學生也從韓愈身上學到了崇高的品質,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再如,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講授潮汕古居建筑、潮汕美食、潮汕俗諺等知識。講授《琵琶行》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潮州音樂”。
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潮州方言與古漢語有著密切的關系,利用此有利條件指導學生學習文言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 “因拔刀斫前奏案”中的“斫”和《孔雀東南飛》中“舉言謂新婦”中的“新婦”,潮州方言說“砍”為“斫”,說“媳婦”為“新婦”。類似這樣的詞語在課文中比比皆是,教師只要稍微提示一下,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掌握。
3.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教學實踐證明,要做到這一點,僅局限于學習語文課本是很難做到的。教師必須在引導學生扎實地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盡量拓寬他們的視野。近年來,潮州市有關單位和出版部門編印出版了許多介紹潮州地方文化的書籍,如《潮汕文化大觀》《潮風》等,《潮州日報》、潮州電視臺也時常有這方面的專欄和專題,這些都能成為學生了解、熟悉家鄉(xiāng)豐富地方文化資源的寶貴資料和生動教材。筆者在教學中大力倡導課外閱讀,努力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感受能力,做到厚積而薄發(fā)。為達到此目標,筆者引導所授課班學生做到:備閱讀篇目(老師指導)——分組訂計劃——交流讀后感。教師有目的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地方文化書刊,是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4.把中職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落實到教研過程中。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為了使地方文化資源和語文教學更密切更有效地結合起來,語文教師應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協作機制,組織人員,分組到人,定向開發(fā)研究。語文教師應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強化地方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意識,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把地方文化資源有效應用到教學中。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教研組應擬定專題,明確研究任務,推出地方文化系列課題,服務于學校全面實施學分制的需要,開設富有地方特色的語文亞學科選修課供學生選修,多渠道多方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三、中職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整合的原則
1.選擇性原則。
通俗點說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潮州文化雖然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但里面也蘊含著一些消極的因素,比如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等。把地方文化資源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要慎重處理好積極與消極、真善美與假惡丑,避免處于尷尬的境地。
2.目標性原則。
語文教學要以教學目標為準則,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總目標,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地方文化資源,不能隨意濫用。教師所選擇的地方文化資源在價值取向、功能等方面必須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價值取向保持一致,同時又必須充分體現自身的地方特色與特殊價值。除基礎知識傳授外,地方優(yōu)秀精神的傳承及情意養(yǎng)成,也應該是滲透的重點,以此孕育學生關心鄉(xiāng)土、熱愛鄉(xiāng)土的情懷。
3.適宜性原則。
把地方文化資源滲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選擇符合教育教學標準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內容,不能完全是傳統的民俗、地域文化,必須立足現實生活,考慮學生將來的生存與發(fā)展,讓學生對滲透的內容產生興趣,使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有較為全面的了解,豐富學生的鄉(xiāng)土文化文史知識,加強對家鄉(xiāng)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素質。
(作者單位:潮州衛(wèi)生學校)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范兆雄.課程資源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潮州文化研究[J].潮州,2005,10.
見習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