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875(2009)08-114-01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當一種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走進語文課堂,它在真正意義上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老師),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終身受益的學習方式(而不是填塞知識的容器),讓學生真正還原成了“學生”——個性的張揚、民主意識、探索意識、合作意識的增強(而不是千人一面)。
一、教給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給學生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
1、指導學生學會收集資料、整理知識。如卡片讀書法、符號結構閱讀法、摘要讀書法、綱要讀書法、剪報讀書法等;收集知識信息,分類歸納整理成為系統(tǒng),以便于研究。
2、教給學生基本的思維方法。諸如形象思維、假設思維、辯證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發(fā)散思維、批判性思維等等,便于學生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
3、教給學生研究方式,讓他們學會探索、學會提問,學會討論、學會驗證。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尋找新舊信息之間的矛盾,尋找信息符號與記憶表象乃至生活實踐中的矛盾;學會討論,把個人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實現(xiàn)個人閱讀的社會化;學會驗證就是學習者不但要學會探索現(xiàn)成的數(shù)據(jù),而且要學會設計實驗方案,設計研究方案,取得新的數(shù)據(jù)或論據(jù),來證實或修正個人的認識,證實或修正書籍中的觀點。
二、對語文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材既是學習者學習的對象,也是研究的對象,每個學習者都可以對教材加以修正、補充,都可以用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去理解,去發(fā)現(xiàn),這就是所謂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l、在教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同學們讀過茅盾《白楊禮贊》之后,就發(fā)現(xiàn)了在美好文字后面的瑕疵一一政治色彩太濃厚。在閱讀《指南錄后序》中對課本注釋關于“指南”解釋的錯誤,課本介紹“指南,向著南方”,而學生據(jù)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來推究,指南不僅是向著南方,而且是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的意思,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啟發(fā)學生:書本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也不是絕對正確的知識,要鼓勵學生給課文挑刺,大膽懷疑,以培養(yǎng)了學生不因循守舊,不唯書,不唯上,科學的求實精神。
2、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這種對教材的二次加工包括對教材的情節(jié)結構的加工,包括對人物形象的轉換,包括對文章體裁的變換等等,如教材情節(jié)結構的加工,在課本原有情節(jié)基礎上,進行加工改寫、增減,再構思出與之相同相反的情節(jié)結構,例如,我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時就曾經(jīng)出了這樣一道題:“假如我的叔叔于勒腰纏萬貫回來時”他們一家人會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故事情節(jié)應該怎樣構思?結果學生大膽想象,充分構思設計了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如把于勒請進飯店訴說離別之苦:如于勒把淘金的錢分發(fā)給一家人后,一家人欣喜若狂的心情;如當于勒千金散盡,一下子從“座上賓”變?yōu)椤傲骼藵h”的情節(jié)等,在情節(jié)的再創(chuàng)造中,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就噴涌而出了。再如對教材體裁的變換,在教高中陶淵明先生《過園田居》時,我們就要求學生將之變換成一幅畫、一幅電影場面。在這樣的情景體裁變換中,學生既深化了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多角度、多層次思維的意識。
3、對教材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培養(yǎng)分析的深刻性、全面性。這種比較包括人物、語言、情節(jié)等方面不同的比較,如教《阿房宮賦》時將《詩經(jīng)二首》《涉江》拿來進行比較,分析詩、賦、近體詩語言的不同特色,在比
較中進行鑒賞體味。
三、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自如、民主協(xié)商、主動探索、大膽質疑的空間,讓他們感到“身心”的自由安全,允許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犯合理的錯誤。在這里首先教師要完成角色的轉變,你首先應該是學生的朋友,應該從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來,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一起思考,一起爭論……你還應該是一個忠實的聽眾,耐心細致地聽同學們對某一問題的見解看法,即使這些見解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錯誤的。當然你還應該是他們的“兄長”,當他們“迷路”時,適時指點方向,在“山重水復”之后讓同學們體會到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樂趣。再次你還應該是裁判,對他們的得失進行評判,其次要構建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方式,如“茶館式”、討論式、游戲式、暢談式。陶冶式等等,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情趣盎然,樂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思維活躍,踴躍發(fā)言,積極膽大,不怕犯錯誤并敢于對未知事物進行探索,敢于否定權威定論,提出新見解。如我們在教《孔雀東南飛》時,許多學生都發(fā)表了不同見解,劉蘭芝是被遺棄寡婦,還有那么多年輕俊男、富豪之家爭相追求,這與封建社會禮教觀點相悖,是不是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呢?如此等等,眾說紛紜,各抒己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人生體驗,以活躍的靈魂進行了獨到的解讀。
四、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意識
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在語文教學中拓展語文學習的時間——不僅僅是課堂四十五分鐘,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不僅僅是教科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現(xiàn)實生活,引導學生將語文內容和現(xiàn)實生活進行有機的聯(lián)系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
1、將課文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將課文內容放大到現(xiàn)實生活的事件,現(xiàn)象和情境中,這樣就使得學生從被動封閉的學習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以主動積極的姿態(tài)去探索去嘗試,以達到個體創(chuàng)造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如我們在教《治平篇》這篇文章時,我們就設計了這樣幾個研究專題:(1)洪亮吉、馬爾薩斯、馬寅初的人口理論有什么不同?請查閱資料寫出2000字論文;(2)查閱資料,計劃生育現(xiàn)有哪些辦法,在封建社會,為什么不能進行?是技術問題,還是制度問題?(3)在調查你所在的城鎮(zhèn),村人口數(shù),只生一胎數(shù),超生數(shù),找出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4)將中國和加拿大的人口、土地進行比較,論述人口與資源。學生們分成多個小組,上圖書館借閱資料,到網(wǎng)上查相關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學生寫出了許多具有真知灼見的論文。
2、根據(jù)學生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依據(jù)學生能力、興趣、愛好設置研究專題,進行中長期的研究,如我們曾在高中各年級設計了以下一些研究專題:中學生課業(yè)負擔調查與思考、中學生課外閱讀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電影院為何冷落、二十一世紀的農民在想什么、農民精神生活調查,中學生心理障礙、新型師生關系之我見、武俠小說之我見,韓寒現(xiàn)象的思考,等等。這樣一些切合學生實際、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專題,增加了學生研究的興趣,使學生的眼光不僅關注自己,還要關注社會,關注自己生活的世界。
五、給學生以積極的評價,讓學生不斷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都集中在課程實施后目標實現(xiàn)程度上,其明顯弊端是重結果、輕過程,片面強調結果的評價,而忽視其必要性的過程評價,我們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要注意保護其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要在過程評價中多給他們鼓勵,不要輕易否定他們的結論,不要隨意斥責他們的見解,不要輕易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因為我們的研究不是專家的研究,研究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的過程、創(chuàng)造的過程、探索的過程,在過程中培養(yǎng)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時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激發(fā)其研究的興趣。
總之,以創(chuàng)新能力為基石,以人文培養(yǎng)為核心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全新的嘗試,是師生互動的學習,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