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法上將提存規(guī)定為債的消滅原因,因此建立提存制度是完善債法的需要。筆者重點就提存制度中存在爭議的概念及性質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期待對建立我國提存制度有所幫助。
關鍵詞:提存 類型 法律性質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875(2009)08-097-02
一、提存歷史發(fā)展
提存起源于羅馬法,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羅馬法早期規(guī)定允許債務人在債權人拒絕受領的時侯,可以
拋棄給付的標的物從而免除其債務。但是這樣的規(guī)定現(xiàn)在想來一定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僅于公于私都沒有利益可言,而且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及保障物的價值。因此到查士丁尼時期,這種規(guī)定被取消并創(chuàng)設了提存制度。這是提存制度最早的來源。到了近現(xiàn)代,法國、德國、日本及我國臺灣等許多國家及地區(qū)的法律都建立了提存制度,用來解決以上現(xiàn)象。這樣債務人通過提存,能夠對應該給付債權的標的物進行適當處置,及時消滅債權債務關系。這樣就可以疏通交易的渠道,保障交易活動順利進行。另外,建立提存制度,也有助于促使債權人接受標的物,避免因物被擱置而造成的資源浪費。隨著提存在商品市場經(jīng)濟中的作用的不斷發(fā)揮,提存制度也逐漸發(fā)展和完善起來。這主要指清償提存制度。而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以擔保為目的的提存方式也日益被廣泛應用。而在目前我國沒有系統(tǒng)的提存制度,只在相關立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等法律中有所體現(xiàn),因此對提存制度有必要進行研究。
二、提存的概念討論
簡要了解了提存制度的發(fā)展,目前提存的概念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 提存是由于債權人的原因而無法向其交付債的標的, 債務人將標的物提存給提存機關而消滅債務關系的一項法律制度。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guī)定:“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債務人履行義務,債務人將履行標的物向有關部門提存的,應當認定債務已經(jīng)履行。因提存所支出的費用,應當由債權人承擔。提存期間,財產(chǎn)收益歸債權人所有,風險責任由債權人承擔?!边@就是以清償為目的的提存。第二,提存是指提存人為履行清償義務或者擔保義務而將提存標的交給提存機關保存的法律制度。它包括以清償為目的的提存和以擔保為目的的提存(在我國《提存公證規(guī)則》和《擔保法》中出現(xiàn)了另一種形式的提存—以擔保為目的的提存)。第一種說法反映了提存制度最早在債法中的作用, 突出的是提存是債消滅的原因。第二種說法將提存分為清償提存和擔保提存兩種類型,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學者對提存概念的界定多以清償提存為限。筆者以為,提存的概念是提存制度研究的一個基本范疇。提存制度之所以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主要還在于它在債法中發(fā)揮的維護債務人合法權益的重要作用。其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現(xiàn)在的市場經(jīng)濟,因而才有強大的生存空間。所以認為對提存的概念還是應清晰的將其規(guī)定為清償提存,即提存是由于債權人的原因,而導致債務人無法向其清償債務時,債務人將標的物交給提存機構從而消滅債務的一項制度。這樣的界定不會使人們將債法與物法中不同的提存相混淆,增強該制度的行為導向型。因此,筆者贊成這樣界定提存:“提存是指由于債權人的原因而無法向其交付標的物時,債務人將該標的物提交給提存機構而消滅債務的一種制度?!边@個定義包含了清償提存和擔保提存兩種類型,表述比較全
面。
三、提存的性質分析
關于提存的性質,目前理論界還沒有定論,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在我國臺灣學者中,多數(shù)認為提存屬于私法上的契約。持有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在提存關系中,無論在提存人與債權人之間,還是在提存人、債權人與提存機關之間,都屬于私法關系,而不涉及公法問題。其中在私法上的契約說中,又存在著三種學說:(1)寄托契約關系說,(2)向第三人給付的契約關系說,(3)私法上的寄托契約,即為第三人利益的特別契約說。這其中,又以特別契約說為通說,持特別契約說的學者認為,提存是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寄托契約。因清償提存,債權人依民法規(guī)定可隨時提取提存物,債務人將標的物合法提存后,不論債權人是否受領,就發(fā)生清償?shù)男ЯΓ瑐年P系就應消滅,所以提存人與提存機關之間的關系,應理解為向第三人為給付的契約。同時,又因為提存人將標的物提存后,如果能舉出證據(jù)證明,自己提存是出于錯誤,或因提存原因消滅時,提存人可依臺灣“提存法”第11條規(guī)定可取回提存物,對于提存人來說,是屬于自己取回,對提存所來說,就屬于返還,這和寄托性質沒有什么不同,所以又可將提存理解為寄托契約關系。但在德國,晚近學說已趨向公法上法律關系說。隨著國家干預私法領域理論的逐漸深人人心,大陸法系國家已趨向公法上的關系學說。公法上的法律關系說認為:(1)提存機關是國家指定的機關,它有受領提存物并依責任保管的義務,提存機關接受債務人的提存物,是因為其存在公法上的義務。(2)非以提存機關為中介,提存人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不生債的消滅或保證的效果。另外,理論界還有學者認為,提存具有雙重屬性,即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為私法關系,債務人、債權人與提存機關的關系為公法關系。按照這種觀點,提存必然發(fā)生債務人與提存機關、提存機關與債權人、債務人與債權人的三方法律關系。這三方當事人在提存中的地位如何,對提存的性質都有直接影響。就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來說,是私法上的關系,提存的目的在于消滅存在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的關系,所以提存具有私法上的性質應該沒有異議。然而,提存機關是國家設立的,提存機關接受債務人提交的提存物并進行妥善保管,以及將提存物交給債權人,這是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而不是由提存機關的主觀意志所能左右的,即提存人和提存機關之間產(chǎn)生行政法律關系。因此屬于公法上的義務。另外在提存中,無論是清償提存還是擔保提存,各國法律一般都明確規(guī)定提存只能向國家依法設立的提存機關進行。認為提存機關是國家法定機關,其受理提存業(yè)務的權限來自法律的授權,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提存請求不得拒絕,因此認為提存是公法上的關系。盡管提存具有公法關系的特點,但其又不同于憲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所確定的一般公法關系,提存能產(chǎn)生民事法律效果。正因為如此,我們將提存納入民事法律制度的范疇之中,從民法的角度來考察提存中當事人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還有觀點認為提存是提存人和提存機關經(jīng)過協(xié)商一致達成的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它依雙方意思表示協(xié)商一致和交付提存物為成立要件,提存人和提存機關之間應該是私法上的關系。提存機關雖然必須是國家法定的有權機關,但該機關并非一定是行政機關,比如在我國依法設立的金融機構有權從事貸款業(yè)務,但金融機構不是行政機關。更重要的是提存以提存人和提存機關之間的意思表示協(xié)商一致為最基本的要件,它同時體現(xiàn)了主體平等、等價有償?shù)拿袷路申P系的最基本的特點。而行政法律關系必須具備的強制性、無償性和主體的隸屬性均不具備。提存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當然離不開提存法的規(guī)定,離不開特定的提存機關,但法律的存在和特定機關的存在只是產(chǎn)生法律關系的前提條件,提存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更取決于當事人之間就是否提存和如何提存達成的協(xié)商一致。從這一點來看,提存性質上又更接近于民法中的合同關系。
綜上所述,提存是一種特殊的私法關系。就提存人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不言而喻是私法上的法律關系。而提存人與提存機構之間實際是雙方經(jīng)過協(xié)商一致達成的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它依雙方意思表示協(xié)商一致和交付提存物為成立要件,所以提存人和提存機構之間應該也是私法的關系。其中提存機構雖然必須是國家法定的有權機關,但該機關并非一定是行政機關。比如在我國辦理提存的公證機關就不是行政機關。更重要的是提存以提存人和提存機構之間的意思表示協(xié)商一致為最基本的要件,它同時體現(xiàn)了主體平等、等價有償?shù)拿袷路申P系的最基本的特點。而行政法律關系必須具備的強制性、無償性和主體的隸屬性在提存法律關系中均不具備。提存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當然離不開提存法的規(guī)定,離不開特定的提存機構,但法律的存在和特定機關的存在只是產(chǎn)生法律關系的前提條件,提存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更取決于當事人之間就是否提存和如何提存達成的協(xié)商一致。從這一點來看,提存性質上更接近于民法中的合同關系。提存人與提存機構之間關系的建立也依賴于訂立特殊的提存契約,這方面提存機構的中介性質比較明顯。對于提存機構與債權人之間,因之間存在的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所以債權人作為第三人與提存機構間也應是私法關系??傊谔岽嬷须m然設計到三方主體,但其本質是保障交易的正常發(fā)展。因此正確理解提存的性質,應將各方關系置于債的整體進行分析,其始終不應脫離私法性質。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史尚寬.債法總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江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4]郭明瑞,房紹坤.新合同法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黃茂榮.債法總論(第一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6]王利明.合同法新問題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8]王利明.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
[9]陳靜波.論我國提存制度及完善[J].當代法學,2002(4)
[10]肖京,孫志明.論提存的法律性質[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11]周小昀,胡志超.論提存擔保制度[J].法學論壇,1998(1)
[12]唐烈英.擔保及其類型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
[13]史浩明.論提存[J].法商研究,2001(6)
[14]諶艷青.提存的法律性質[J].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4(1)
[15]張曉軍.中國人民大學學報[J].提存制度研究,1996(4)
[16]郝倩.試論我國的提存制度[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17]馮興吾,劉金海,楊仕田.提存若干法律問題分析.中國法院網(wǎng)http://www. chinacourt. org/ public/detail.php?id=93031k_title=提存若干法律問題初探k_content=提存若干法律問題初探k_author=,20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