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社會語言學的語言變異理論為指導,通過對二語習得變異研究的分析,探究性別、社會階層、習得者母語水平以及社會心理等因素對二語習得中變異的影響。
關(guān)鍵詞:社會語言學 語言變異 二語習得 社會因素 遷移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875(2009)08-013-01
語言是變異的,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同樣會因為社會因素的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變體,習得者在語言行為上也必然存在差異。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運用Labov變異學派的理論來討論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變異現(xiàn)象,從而把研究的重點從一開始的對錯誤進行分析轉(zhuǎn)向?qū)ΧZ習得的動態(tài)過程的認識上來。本文以社會語言學的語言變異理論為出發(fā)點,通過對二語習得變異研究的分析,探究性別、社會階層、習得者母語水平以及社會心理等因素對二語習得中變異的影響。
一、對二語習得中的變異現(xiàn)象的研究
二語習得中的變異研究內(nèi)容主要包括學習者習得過程和語言行為中所出現(xiàn)的變異。對二語習得中的變異現(xiàn)象的研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說到變異就不得不提到語言遷移的作用。Odlin 把二語習得者與母語者在語言行為上的差異歸因于源自第一語言(母語)的干擾和語言遷移。語言遷移是一種“跨語言影響”,它包括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和母語向第二語言的借用。語言的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母語與習得語之間的相同之處能夠促進第二語言習得;而負遷移指母語與習得語之間的相異之處會對習得者產(chǎn)生一定的干擾,導致錯誤出現(xiàn)。許多研究表明,母語干擾普遍存在于第二語言習得中。
Labov是語言變異研究的開拓者,以他為首的學派把變異作為語言的首要研究對象,側(cè)重強調(diào)語言的社會性。他提出的定量分析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研究了語音變異的制約性因素,這些因素既包含語言內(nèi)部本身,也包含語言外部的一些條件,外部社會因素也同樣會引起二語習得者語言行為和語言過程的變異。社會語言學家普遍認為,如果僅從語言內(nèi)部去研究語言,而不從語言外部的社會因素去考量,那么就無法真正揭示出語言的心理屬性及其社會構(gòu)建。
二、影響二語習得中變異的各種社會因素
1、性別
性別是影響二語習得中變異的重要社會因素。性別不同,說話人在選擇用詞上就會不同,這樣就會形成不同的語言變體。Labov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高威信的變式,她們通常領(lǐng)導自上而下的語言變化。這是因為女性普遍對語調(diào)、發(fā)音的正確與否保持著高度的敏感性,她們比男子更傾向于使用標準、權(quán)威的發(fā)音方式,對自己在這方面的要求也明顯高于男性。
中國女性在英語習得的過程中所選擇的語言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她們的英語表達往往要比男性習得者更接近書面語體;第二,她們會更多地使用禮貌的、委婉的短句來表達感情,如“please”、“thanks”、“Will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idea.”等;第三,女性英語習得者的語言還常常像西方女性那樣帶有豐富的感嘆詞、顏色詞等,如gorgeous、adorable、terrible、sweet、disgusting等。而男性英語習得者就會更接近西方男性,在表達上更為直接,句式上也更為復雜。大量的研究證明,女性的二語習得與男性相差甚遠。早在1922年,語言學家Jespersen就注意到語言的詞匯和風格因性別而異。性別差異之所以會出現(xiàn),與社會歷史以及文化觀念等因素是不可分割的。
2、社會階層
Labov關(guān)于紐約英語的變異研究開拓了語言變體研究的新領(lǐng)域,通過對紐約市百貨大樓里職員的語音進行調(diào)查,他發(fā)現(xiàn)不同的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r發(fā)音,這種結(jié)果說明了社會階層對于描述社會語言學中的變異現(xiàn)象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中,職業(yè)、收入等內(nèi)容成為了劃分社會階層的決定性因素。例如(-t,d) 的發(fā)音或省略取決于緊跟其后的那個單詞的第一個音素是元音還是輔音,或者取決于輔音叢中的輔音是否為過去式詞素。其次,外部或者社會因素也影響著變異的產(chǎn)生,比如說話者的社會階層、語體、年齡等。例如相對于社會階層較低的說話者,社會階層比較高的說話者省略(-t, d)的情況要少(轉(zhuǎn)引自徐大明,2007)。
Burstall (1975) 在對英國中小學生的法語學習情況做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習得者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與習得成績有很大的關(guān)系。來自中產(chǎn)階層的兒童通常比來自低層社會兒童的法語成績要好。研究表明,家庭經(jīng)濟地位較高、父母文化水平較高的孩子要比家庭經(jīng)濟條件教差、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的孩子在語言習得上更成功。因為不同的社會階層賦予人們不同的受教育的機會、環(huán)境、不同的二語習得態(tài)度。而來自中產(chǎn)階層兒童所擁有的良好的二語習得環(huán)境會促進語言間的正遷移;反之,較差的二語習得環(huán)境則使學習者難以擺脫母語的干擾,它們都形成了二語習得中的變異。
3、母語水平
母語水平也會使二語習得的過程充滿變異,已經(jīng)掌握了母語系統(tǒng)知識的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在其他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借用母語的思維和規(guī)則。Ellis(1994)認為,母語作為一種已經(jīng)獲得的極為穩(wěn)定的知識和習慣,當它和目的語類似的時候,學生在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學得更快,所以母語水平較高的人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要快得多。較高的母語水平能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產(chǎn)生正遷移,提高學習效率。同樣,如果具有良好的母語知識和扎實的母語寫作功底,在二語寫作方面也會達到一定的效果。
在中國學生習得英語的過程中,不同的方言會對英語的發(fā)音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普通話水平較高的人英語發(fā)音也會較為標準,例如廣東普通話中“r”音和“l(fā)”音容易混淆,所以習得英語的部分廣東人在發(fā)音語音時就容易把“room”讀成“l(fā)oom”,這樣的變異要盡量避免,所以習得第二語言的同時也要提高自己的母語水平,促進正遷移以提高習得效率、減少變異的出現(xiàn)。
4、社會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對語言的使用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人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就要隨時適應(yīng)各種各樣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更加深入,年輕的中國學生在習得英語后,會不自覺地使用起流行的英漢語碼混合的新語言變體,在交談中會不經(jīng)意地蹦出一些帶有英文單詞的句子,例如:“希望考試能pass!”、“我們?nèi)hopping吧!”這些在校園中廣泛流行的句子既能使他人更快地注意到自己,又能夠被同齡人所接收,這些變體也體現(xiàn)了一種迎合、適應(yīng)社會的心理。
習得動機也會影響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變異,如果習得者積極地學習一門外國語和其承載的文化,那么積極性越高、動機越單一,出現(xiàn)母語正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出現(xiàn)變異的可能性也會越大;而有的習得者習得另一種語言只是為了經(jīng)商、應(yīng)付考試甚至炫耀等原因,為了學語言而學語言。那么這兩種習得者的語言就會有著很大的差異。
本文通過對第二語言習得中存在的變異進行分析,探究性別、社會階層、習得者母語水平以及社會心理等因素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從中不難看出語言的變異現(xiàn)象既受到語言本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又受到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從社會因素來分析二語習得的過程,不但能夠更深層次地解釋語言變異,推動語言變異和變化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同時也能為社會語言學和二語習得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課題,從而擴大了語言研究的范圍。把語言現(xiàn)象同社會相結(jié)合,能夠使語言更加貼近社會生活。
由于研究的條件不夠完善,研究結(jié)果難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些都有待于筆者在以后的研究中繼續(xù)探討。
參考文獻:
[1]Burstall, C. 1975. French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e British experiment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31)
[2]Chambers, J. K., 1992a. Dialect Acquisition, language 68(3)
[3]Odlin,T.1989,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徐大明.語言變異與變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當代社會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6]趙蓉暉.語言與性別研究綜述[J].外語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