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幾何構圖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是著名建筑師貝聿銘的設計風格之一。本文就貝聿銘的幾個富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了分析,試圖從中找出幾何元素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手法,以對當代建筑師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建筑形體 幾何性構圖 三角形 金字塔
【中圖分類號】TU-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7-0097-03
【Abstract】Composition for the use of geometric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a well-known architect leoh Ming Pei’s one design style. In this paper, several Ming Pei’s repres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works carried out to try to find geometric elem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s in order to be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forms Geometry and composition Triangles Pyramid
貝聿銘(leoh Ming Pei)(1917—)美籍華人建筑師,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1935年被父親送往美國賓州大學攻讀建筑。后轉(zhuǎn)學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1946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建筑設計學院碩士學位。1955年創(chuàng)建貝聿銘建筑設計事務所至今。
作為二十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優(yōu)秀建筑。他的作品極富現(xiàn)代主義風格,往往以個性鮮明的建筑形體來直觀地表達他獨有的“貝氏”建筑語言。他塑造這種建筑形體最慣用的手段則是通過近乎完美的幾何性構圖將復雜的設計任務返璞歸真,以看似簡單卻是設計者精心構思的形式體現(xiàn)自己的設計思想。所以,在貝聿銘的很多作品里能隨處可見一些傳統(tǒng)的幾何元素。
一、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是美國國家美術館的擴建部分,1978年落成。東館的用地條件極其苛刻: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周圍是重要的紀念性建筑,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是白宮前最后一塊空地;另外它的用地形狀是建筑師頗難處理的不規(guī)則四邊形(斜角的梯形);同時業(yè)主也提出了許多特殊要求。貝聿銘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妥善地解決了復雜而困難的設計問題,因而蜚聲世界建筑界,并獲得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質(zhì)獎章。
建成后的“東館”包括展覽館、藝術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三部分,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這條線成為東館設計的絕妙發(fā)端。西北部面積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邊朝西館,以這部分作展覽館,三個角上突起斷面為平行四邊形的四棱柱體;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對角線上砌筑實墻,兩部分只在第四層相通。這種劃分使兩大部分在體形上有明顯的區(qū)別,但整個建筑又不失為一個整體。展覽館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個長方形凹框中。展覽館入口寬闊醒目,它的中軸線在原西館的東西軸線的延長線上,加強了東西兩館之間的聯(lián)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處一隅,不引人注目。劃分這兩個入口的是一個棱邊朝外的三棱柱體,淺淺的棱線,清晰的陰影,使兩個入口既分又合,整個立面既對稱又不完全對稱。東西館之間的小廣場上有五個大小不一的三棱錐體,是建筑小品,也是廣場地下餐廳借以采光的天窗。陳列館的中心是一個三角形的大廳,頂上是二十五個三棱錐組成的鋼網(wǎng)架天窗,自然光經(jīng)過天窗上一個個小遮陽鏡折射、漫射之后,落在華麗的大理石墻面和天橋、平臺上,非常柔和,空間景象變化萬端。這座建筑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新簡潔而又莊重典雅。東館與古典主義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被譽為“現(xiàn)代藝術與建筑充滿創(chuàng)意的結(jié)合”。
二、中銀大廈(香港)
香港的中銀大廈總建筑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國地區(qū)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
貝聿銘在接到這個設計任務后,在構思過程中曾經(jīng)讓兒子將一根方形木桿沿縱向切開做成四個三角扇面柱,再將頂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帶把柱綁在一起。當貝聿銘滑動這些柱子,讓它們互相分離時,在向上達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體積逐漸縮小、帶有壁階的塔狀物出現(xiàn)了;在達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時又分別出現(xiàn)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狀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繼續(xù)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頂點。貝聿銘從這些柱子中得到了啟發(fā),用經(jīng)濟實惠的縱向空間框架取代了使傳統(tǒng)高層建筑不堪重負的造價昂貴的“I”型柱組合。穩(wěn)固高層建筑物的一個辦法是把重量向邊緣轉(zhuǎn)移,這樣大樓就可以像兩腿叉開站立的水手那樣經(jīng)受風暴的襲擊。貝聿銘和結(jié)構工程師采用的方法是每隔十三層樓用預制件像晶體管天線一樣把塔樓橫向加固。而這些斜構件使大樓縱向和橫向的負荷全部轉(zhuǎn)移到四根角柱上。本來要用來重復橫向加固的鋼材現(xiàn)在可以縱向運用了。為了強調(diào)在結(jié)構上可行在美學上同樣可行,貝聿銘把每隔十三層樓對塔樓進行加固的斜構件和橫向桁架用紅筆圈出,貝聿銘說:“如果我們不把結(jié)構表現(xiàn)出來,這幢樓就不會顯得舒適?!庇谑蔷陀辛酥秀y大廈外形上像巨大三角形的“x”形圖案。
仔細觀察中銀大廈,還會發(fā)現(xiàn)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底層平面是一個正方形,根據(jù)前面提到的木桿模型沿兩條對角線劃成四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shù)膸缀我?guī)范內(nèi)變化多端。外型像竹子的“節(jié)節(jié)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貝聿銘著力刻畫建筑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的不斷巧妙變換,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高點。同時,四個不同高度結(jié)晶體般的三角柱體,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xiàn)出不同色彩,也成了香港城市面貌的一道亮麗風景。
三、玻璃金字塔(巴黎)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為此,法國政府廣泛征求設計方案。應征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筑師。最后由密特朗總統(tǒng)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征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jié)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nèi)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jīng)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筑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tǒng)力排眾議,還是采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在盧浮宮博物館的U形廣場中,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玻璃金字塔作為博物館的入口大廳。這座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cè)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偲矫婷娣e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凈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xiàn)現(xiàn)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這座金字塔理論上每小時可以吸納15000名參觀者,是貝聿銘依照典型的埃及金字塔比例設計的。這個水晶般的金字塔富有現(xiàn)代的簡潔美,它與古老的盧浮宮交相輝映。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使參觀者贊嘆不已。
貝聿銘試圖利用這種“明亮的象征性構造”來避免搶盡盧浮宮的風頭。他認為再也沒有其他擴建實體能夠優(yōu)雅地與這座被時光褪去光芒的宮殿融合在一起。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盧浮宮蜜褐色的石塊,如同向這座建筑崇高的地位致敬。金字塔是在最小的體積里表現(xiàn)最大的建筑面積的幾何形體,所以不會太搶眼。有意思的是,由高科技材料制成的金字塔,在形體上比盧浮宮更古老,同時質(zhì)感上又比它更新穎。建成后的玻璃金字塔不但沒有遭到指責,反而被稱為“盧浮宮院內(nèi)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四、美秀美術館(日本)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為藏品所建。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鐘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她于1990年委托貝聿銘設計美術館。鑒于業(yè)主對建筑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總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
貝聿銘一向喜歡將隱藏在造型中的幾何形提純。這個美術館的入門建筑,細看屋頂?shù)目蚣芫€,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它們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但是到此并沒有完,如果你將屋頂中最大的一個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就會自然與臺階兩邊的圍墻斜邊相連接,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穩(wěn)定的正三角形,這便是貝聿銘的妙筆所在。如果說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應該是被強調(diào)了的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個入門建筑不分前墻后壁,一片透明。天窗設計的獨到之處是玻璃下邊的“遮陽帽”。貝聿銘的建筑中常常使用遮陽的處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鋁合金,這一次則是全部使用木質(zhì)材料,光線通過玻璃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間,使室內(nèi)出現(xiàn)一種溫暖柔和的情調(diào)。進入正門之后,透過像廣角銀幕一樣的玻璃開窗,可以看見窗外的青松以及層層疊疊的山巒,像一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著前來的觀眾。
五、蘇州博物館新館(蘇州)
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qū),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設計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包括拆遷在內(nèi)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工后的博物館將收藏這個有著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的寶物,建筑不僅彌補了古物無收藏之地之苦,同時也成為蘇州著名的傳統(tǒng)而不失現(xiàn)代感的建筑。建成后的博物館包括一個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一個容納200個座位的禮堂,一個古物商店,行政辦公室以及文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用作儲藏,以及一些中國園林。
“在整體布局上,博物館新館巧妙地借助水面,與緊鄰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拙政園、忠王府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xiàn)代版的詮釋?!毙虏┪镳^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tǒng)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筑細部。但是新的屋頂已被科技重新詮釋,并演變成一種奇妙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qū)域和博物館的展區(qū),為參觀者提供導向。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qū)的太陽光線。光線的層次變化,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xiàn)代化延續(xù)。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會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效果。
在蘇州博物館的新館,貝聿銘保留了一向愛用的幾何圖案建筑特色,從博物館新館的外形以至入口和內(nèi)部設計,全是幾何形建筑。貝聿銘酷愛三角幾何造型。三角形作為新館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結(jié)構特征,表現(xiàn)于建筑的各個細節(jié)之中。
運用幾何性構圖已經(jīng)成為貝聿銘最明顯的設計風格之一。無論是建筑的平面、立面還是造型的處理,貝聿銘常常會恰到好處地用上三角形、矩形、菱形等純粹的幾何線條或錐體、柱體等幾何形體,以古老的圖式語言表達深刻的建筑內(nèi)涵,特點鮮明,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這種幾何形體的雕塑式表現(xiàn)手法實際上也是我們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時可以借鑒的,雅俗共賞是這種手法最大的優(yōu)點,這也正是貝聿銘的諸多建筑作品不僅能夠得到業(yè)內(nèi)人士認可,更能為大眾接受和喜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