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性的內(nèi)涵包括生存、尊嚴、親情、合群、自由等需求傾向。人性如硬幣的兩面,并存著善與惡。對于不同的道德主體而言,人性的善惡評價標準有所不同。研究人性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根據(jù)人性的特點制定出“棄惡揚善”的社會機制,使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得以施行。
【關鍵詞】人性 道德 善惡
【中圖分類號】B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7-0054-02
一、人性的內(nèi)涵
有關人性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具體來說,人性的內(nèi)涵應當包括生存、尊嚴、親情、合群、自由等需求傾向。
1.生 存
人都希望生存,既希望自己能生存,也希望他人能生存,這是最基本的人性。沒有生存,人類就無法進行任何活動。在人的幼年,生存是一種本能,餓了就想進食,進了食就會生長。過了幼年時期,人的生存欲望就超越了本能,總是帶著一項或多項“任務”生活著:報恩或復仇,創(chuàng)造或占有,奉獻或享受,愛情或金錢,理想或現(xiàn)實……生存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世界上有多少顏色,生存就有多少目的。
2.尊 嚴
人都需要尊嚴,尊嚴就是把人當作人看待,使人能以人的方式生活著??档抡f:“有理性者被稱為人,這是因為人在本性上就是作為目的自身而存在,不能把他只當作物看待。人是一個可尊敬的對象,這就表示我們不能隨便對待他。”把人當作目的就是要把人當作人。尊嚴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如同空氣一樣,不引人注目,卻非常重要。
3.親 情
人都渴望親情,親情是人對其關系密切的人的眷戀和關愛。親情有父母子女親情、夫妻親情等。父母子女親情是親情的核心,以血緣為基礎。夫妻親情是親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性為基礎,但不止于性,還包含著互相尊重、互相依戀、互相關懷的道德情感。
4.合 群
人都渴望參與和友情,合群感是與親情相關的基本人性,馬斯洛稱之為“歸屬的需要”。人是一種喜歡合群的高級動物。正因為人有合群行為,才形成了人群和人類社會。人在自己生活的群體中與別人結成朋友、戰(zhàn)友、同事、同學、學習團體、宗教團體、政治團體等,這些組織的共性是一定數(shù)量的人因某種共同利益集合在一起,這個集合體就是這些成員共同生活的平臺。一旦離開了這個群體,人會因孤獨而瘋狂。人類曾創(chuàng)造出一種殘酷的刑罰,就是讓人孤獨寂寞,見不到親人、朋友,如拿破侖二逐孤島,蘇軾三貶偏隅。
5.自 由
人都向往自由。自由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原義是指從束縛、虐待中解放出來,獲得自主和自立。追求自由是人特有的天性,盧梭說:“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去做人,就是放棄人類的權利,對于一個放棄了一切的人,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補償?shù)摹!?/p>
二、人性的善與惡
人性如硬幣之正反兩面,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是善與惡的結合體。中外思想史上,關于“人性善惡”這一話題的爭論十分激烈。
1.性善論
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他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辈⒄J為水如果向上流,就如人之向惡,那并非水性與人性之本原。很明顯,孟子是繼承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傳統(tǒng)觀念。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主張性善論,認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具有一種自然美德“憐憫心”,這是人性善的基礎,是人類優(yōu)良品德產(chǎn)生的根源。孟子說,憐憫之心,人皆有之。人類如果沒有憐憫心作為理性支柱,縱使他們具有一切道德,也不過是一種怪物而已。正是這種憐憫心,使人不假思索地去援救所見到的受苦之人;使健壯的野蠻人在尋找生活資料時不會去搶奪小孩和老人艱難得到的食物。這種憐憫感情,在人類的自然狀態(tài)中代替了風俗、道德和法律。
2.性惡論
荀子則主張性惡論。他在《性惡》篇中駁斥孟子性善論。他提出“不可學,不可事而為人者,謂之性?!比诵灾詯?,源于人“好利”本性。人“生而好利”、“生而惡惡”、有求而不讓則會相互爭斗并引起騷亂。同樣,17 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也是主張性惡論的典型代表。他認為人最大的善是保全生命,最大的惡是死亡。在自我狀態(tài)下,人為了保存自己,不擇手段去占有一切,使人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像狼一樣互相吞食。
3.性無善惡論
以告子為代表。告子所說的“性”,指的也是人的自然本性,他認為這種自然本性是無所謂善惡的。告子再以水流為喻,認為人性如水,往哪個方向引就往哪個方向流動,人性引向善的時為善,引向惡時為惡,都是后天使然,本身沒有善惡。在告子看來,一切都是環(huán)境在起決定作用。再善的人也有惡的時候,當某個人出于某種原因生存不下去,為了生存難免會滋生惡的念頭,人們即使是在選擇了“惡”的時候,心靈中仍有“善”的客觀存在,當一個人的靈魂被某件事觸動的時候,也許會在不經(jīng)意間激發(fā)他的善念。當然,人是復雜多變的。一個人某個時期某件事情上可能“惡”會占主導地位,而另一個時期同一件事情上“善”可能又會占主導地位。
三、建立棄惡揚善的社會機制
在社會中,人與人之所以能結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信任的群體;人類社會這個復雜的機器之所以能維持正常運轉,并朝著正確軌道前進,是由于人類自身擁有一個抑惡揚善的“機制”,建立起了一套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這就是法律和道德。
1.法律懲惡
法律的主要職能是懲惡。法律是外在的、強制性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法律的核心內(nèi)容在于規(guī)定人的權利和義務。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行為自由。義務是指法律規(guī)定人們必須履行的某種責任或行為界限,人的行為超出這個界限,就要受到制裁。法律依靠國家強制手段,約束人們的“越軌”行為,懲罰各種惡行。法律這種強制性的行為規(guī)范,是社會得以正常運轉和前進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道德?lián)P善
道德的主要職能是揚善。道德是內(nèi)在的非強制性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主要通過內(nèi)在良知、社會輿論起作用。因而有人說:法律是一種“硬約束”,道德是一種“軟約束”。法律的約束是直接的、剛硬的、立竿見影的;而道德的約束是間接的、溫和的、長久的。由于道德主要通過內(nèi)心的良知發(fā)生作用,所以衡量人們行為的善惡,往往是以人的行為動機為準繩。這樣,道德中“善惡正邪”的標準主要通過一種價值判斷來決定。而道德行為中的良知、動機、價值又同人的教育緊密相聯(lián),故在道德規(guī)范問題上特別強調(diào)對人的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有關人性善惡的討論是一個大課題,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在談論“人之初,性本善”的時候,要看到人性的另一面;在面對人性邪惡一面的時候,還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可塑性,盡可能地使人遠離罪惡,走向良善。我們要善于運用道德法律的手段,去凈化人的心靈,規(guī)范人的行為,標本兼治。只有這樣,人性的邪惡才能得到抑制,人性的良善才能得到發(fā)揚。
參考文獻
1 [法]盧 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 [德]康 德、關文運譯.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3 楊壽堪、路淑英.論人性的弱點[J].湖南社會科學,2004(4)
4 曾惠燕、李偉迪.論人性的源淵[J].懷化學院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