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根植于社會和文化中的,得體恰當?shù)恼Z言交流必然建立在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上。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例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語言交際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7-0051-03
【Abstract】A language is deeply rooted in society and culture. Appropriate communication is certainly based on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instances of cultural conflict often occur, which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we need to find out the deep-seated cause and take some measures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the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to avoid cultural conflict.
【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conflict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深化,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我們加深對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jié)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喜歡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yè),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往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贊揚時,自己卻貶損自己,中國人在聽到別人贊美自己的長相、衣服漂亮時,往往會謙虛一番:哪里,哪里。當這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美國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他們之間跨文化的接觸很可能是以交流失敗而告終。在送禮物時,中國人常謙虛地說:“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not very good”的小禮物給別人。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當聽到英美人士贊揚時,可以用:“Thank you./Thanks.”來回答。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又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國人聽到別人贊揚時,往往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于接受。例如,一個中國人買了件新衣服,一個外國人見了,就說:“Very beautiful.”中國人答到:“No. It’s not beautiful.”這使外國人感到很困惑:難道我不懂好壞?難道我說錯了?
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quán)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5.打招呼方面的沖突
同樣是接待顧客,不同國家的商店,營業(yè)員使用的語言也不相同。
中國:你買什么?(或“您要點什么?”)
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歡迎光臨。
美國:Can I help you?/我能幫助你嗎?
韓國:#50612;#49436; #50724;#49464;#50836;. #47924;#50620; #46020;#50752; #46300;#47540;#44620;#50836;?
[Eseo oseyo. Mueol dowa deurilkkayo?]
歡迎光臨。能幫您什么忙嗎?
中國的營業(yè)員接待顧客純粹從買賣的關系出發(fā),日本的營業(yè)員把顧客當客人,美國和韓國的營業(yè)員把顧客當作要幫助的對象。
二、造成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jīng)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zhì)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tài)度,常常帶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guī)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jié)果。比如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
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必然與價值觀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nèi)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痹谥袊幕校w取向占據(jù)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fā)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xiàn)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就有所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guī)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guī)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nèi)狈ι鐣Z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損失。有一個詞是propaganda為了一種政治利益而鼓吹和煽動,是一個貶義詞,而褒義詞則是publicity,宣傳部大多翻譯成propaganda department,而實際應該譯為:Publicity department. Dragon(龍),我們可以看到在媒體上討論這個英文單詞要改變,因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貶義詞,是邪惡和兇殘的象征。而dragon 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是個褒義詞,是吉祥、高貴和力量的象征。我們常說我們是龍的傳人(the descendants of dragon /the offspring of dragon),顯然是一個褒義。所以很多人就把dragon這個詞改掉。改為什么詞好又有爭論。有兩個詞成為后選詞:一個是long另一個是 loong,但多數(shù)贊成用loong因為這個詞讀音上是龍,另外從形狀上看還是個象形文字,中間的兩個oo像龍的兩個眼睛;用long 則不好,因為從讀音上讀(狼),這和英文的讀音差不多,從外形上看只有一個o像個獨眼龍。
三、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1.授課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zhuǎn)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cè)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zhì)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lián)網(wǎng)等)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nèi)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lián)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jié)合。
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nèi)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西方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fā)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許 果、梅 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6):121~123
2 胡壯麟.語言學專教程(修訂版中譯本),2002
3 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4 程曉莉.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思考.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05~107
5 胡文仲、文秋芳.中國英語教學(四).外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