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禪”也就是“禪宗北宗”,是指唐代以五祖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為代表的禪宗派別。由于他們主要活動在北方嵩洛地區(qū),所以歷史上被稱為“北宗”,其所創(chuàng)立和傳承的禪法被稱為“北宗禪”?!氨弊凇被颉氨弊诙U”是與流傳于南方的惠能一系的“南宗”或“南宗禪”相對而言的。
禪宗自菩提達摩東傳中土以來,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時代,形成了頗有影響的“東山法門”。弘忍之后,禪宗內(nèi)部由于禪法風格的殊異而產(chǎn)生了重大分裂。大弟子神秀、嵩山老安等秉承漸修漸悟的禪法在北方傳播,與惠能在南方所傳授的以頓悟為特色的禪法形成了鮮明的區(qū)別?!渡裥銈鳌氛f:“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睂嶋H上,所謂“北宗禪”通常僅指神秀一系的禪法,但從廣義的意義上說,應當包括當時在北方流傳的與神秀系禪法類似的各家禪法。
神秀作為五祖弘忍的大弟子,年四十六至蘄州黃梅山投弘忍門下,“服勤六年,不舍晝夜”,因圓解妙悟備受器重,忍師嘆曰:“東山之法,盡在秀矣?!泵鼮樯献ⅰ敖淌趲煛?。據(jù)說弘忍為覓衣缽傳人,讓弟子各呈一偈,以試證悟高下。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焙肴陶J為未見本性,而將法衣付給慧能。忍死后,住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大開禪法,從者成市,聲望日隆。武則天聞其盛名,于久視元年(700年)遣使迎請人京。后被尊為“兩京(長安、洛陽)法主,三帝(武后、中宗,睿宗)國師”,成為北方禪宗的領袖。神秀禪法在安史之亂前達到鼎盛,有“嵩岳漸門盛行于秦洛”、“兩京之間皆宗神秀”之說。其弟子普寂、義福、景賢、惠福等,繼續(xù)闡揚其宗風,盛極一時。普寂弟子道璇曾將北宗禪傳到日本。安史之亂前后,惠能弟子神會在洛陽向北宗禪發(fā)起挑戰(zhàn),攻擊北宗禪“師承是傍,法門是漸”,給北宗禪以重大打擊。安史之亂后,北宗禪失去了寺院經(jīng)濟的有力支持,數(shù)代之后始衰。唐武宗會昌滅佛之后,北宗禪更加衰落。
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繼承了道信、弘忍以心為宗的禪法,認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神秀禪法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觀心看凈,息妄顯真”。他認為心是萬法的根本,是眾善之本源,同時也是萬惡之主。此心人人本自有之,自心起用而有清凈心和染污心的差別。因此,他強調(diào)應該通過觀心的修行,觀照、覺察本有的清凈之心,排除俗欲,離染還凈。只有觀心一法能夠含攝念佛等其他一切修行方法,是達到覺悟成佛的重要法門。而這個觀心的過程是漸進的,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修行次第才能達到覺悟。他并不排斥頓悟,只是他所主張的頓悟是在漸修漸悟的基礎上所逐漸達到的豁然大悟,這與惠能所主張的不假修習、直了心性的頓悟法門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宗密將神秀的禪法歸結為“息妄修心宗”,并將其特點總結為“拂塵看凈,方便通經(jīng)”。意思是說,修行者要像拂拭鏡子上的塵埃一樣,不斷地排除煩惱妄念,觀照本有真心,才能最終解脫。“方便通經(jīng)”是說神秀的禪法把禪修實踐和經(jīng)教會通起來,不排除經(jīng)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