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盧見曾(1690~1768年,字抱孫,號雅雨)任兩淮鹽運史時,廣交賓朋,義結(jié)豪杰,揮霍無度,漸漸財力不濟,以至虧空甚多。乾隆得到舉報,決定對其抄家處罰,沒收其全部資財。
當(dāng)時,盧見曾的親家紀(jì)曉嵐正在朝廷當(dāng)侍讀學(xué)士,私下聽說此事,想趕快通知盧家,使之有所準(zhǔn)備,但又不敢直接寫信或傳話過去,因為即使片言只語落在官府手里,也有可能橫遭大禍。紀(jì)曉嵐處心積慮地想出了一個錦囊妙計,他取了一點食鹽和茶葉,然后把這些東西裝進一個空白信封里,用糨糊封住,里外沒寫一個字,急遣一心腹仆人夤夜趕往盧府送信。
盧見曾接到送來的信后,拆開一看,卻不見一字,惟有少許茶葉和鹽。他先是驚愕不解,繼爾揣測良久,終于悟出親家“謎信”的謎底,于是急忙將家財轉(zhuǎn)匿他處。待到朝廷查抄,家中資財已寥寥無幾,更找不到多少重要證據(jù)。
您知道這“謎信”的謎底嗎?
無獨有偶,沈醉在他所著《我這三十年》一書中記敘他當(dāng)年起義前,被國民黨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綏靖公署主任、云南省保安司令盧漢的起義軍隊暫時扣押時,為了通知他的好友(原《平民日報》社長)丁中江逃離昆明,他買通一個看守,給丁中江送了一張字條,為避免露餡,沈醉的字條僅寫一句話:請速交來人二百塊銀元。
聰明的丁中江見信后,付給來人200塊銀元后,翌日就逃之夭夭了。請您猜猜,丁中江是如何識破“謎信”的呢?
(注:以上兩則謎底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