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閱讀禪宗典籍的時候,經(jīng)常會看到如來禪和祖師禪的說法。但是,古代禪師對于如來禪和祖師禪涵義的解釋眾說紛紜,歧義紛呈,或者語焉不詳,或者語意含混,以至于大大影響了后人對二者的理解和鑒別。
實際上,在佛教發(fā)展史上,關(guān)于如來禪名稱的出現(xiàn)、如來禪的涵義及其特點、如來禪的地位等,存在著一個演變發(fā)展的過程。
在現(xiàn)存佛教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如來禪這一名稱的經(jīng)典是南朝劉宋時求那跋陀羅翻譯的《楞伽經(jīng)》。在該經(jīng)第二卷將禪分為四種:即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其中,如來禪又稱為如來清凈禪,是最高層次的禪,是指“入如來地,行自覺圣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就是說,如來禪是指已經(jīng)獲得如來智慧,成就佛果,而住于如來地,受用禪樂和法樂,又能示現(xiàn)不可思議的妙用以普度眾生。這種對禪定的解說將佛教修行的究竟目標指向了如來藏清凈心,成為中國禪宗思想的源頭。
接下來,從中土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一直到六祖惠能,幾乎都沒有提到如來禪。在禪宗內(nèi)部最早論及如來禪的是惠能的弟子神會。神會認為:“有無雙遣,中道亡者,即是無念,無念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切智,一切智即是甚深波若波羅蜜,波若波羅蜜即是如來禪?!庇终f:“以無住故,即如來禪,如來禪者即是第一義空?!边@里,神會以佛教的中道智慧和惠能所倡導的無念、無住為如來禪,也就是肯定了他自己和惠能的禪法為如來禪?!稓v代法寶記》說神會“為人說法,破清凈禪,立如來禪,立知見立言說”,稱贊神會在說法的時候破斥神秀的清凈禪而立如來禪,并認為如來禪是立知見和言說的,知見言說與頓悟是一致的。唐代華嚴禪的代表人物宗密是歷史上第一個對禪學史和禪宗史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的佛教學者,他在其名著《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將禪法劃分為五個等級,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和如來禪,將如來禪置于最高的等級。宗密認為,如來禪的特質(zhì)在于肯定人人自心本來清凈,本具佛性,眾生通過禪修,只要頓悟清凈本性,也就成佛了。宗密指出,這種如來清凈禪是最上乘的禪法,同時也是自菩提達摩以來禪宗門人世代相傳的禪法。
溈仰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仰山慧寂首次提出了與如來禪相對應的祖師禪的名稱,并認為祖師禪在層次上高于如來禪。從他的語錄中可以探知,慧寂主張如來禪代表的是漸悟的禪修方式,祖師禪代表的是頓悟的禪修方式,明確肯定祖師禪高于如來禪,這在中國禪宗史上是第一次。自慧寂以來,這種將如來禪與祖師禪對舉的觀念逐漸被禪宗各派禪師所認同,仰山慧寂關(guān)于如來禪與祖師禪的說法,成為后來禪門頗為流行的公案。
總的來說,如來禪的意義是復雜多樣和不斷演變的。禪宗內(nèi)部先是以般若智慧和頓悟清凈本心作為如來禪的特質(zhì),并主張如來禪是最高層次的禪法,等到祖師禪提出之后,禪門五家禪中多傾向于以主張漸悟和言說為如來禪的特征,并將如來禪置于祖師禪之下而加以貶斥。方立天教授認為,從菩提達摩到五祖弘忍是如來禪,從六祖惠能到禪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來禪向祖師禪的過渡形態(tài),禪門五家的形成,標志著禪宗進入了祖師禪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