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港參加了好幾個宴會,也因此收到不少名片。發(fā)覺香港的名片文化已漸漸起了變化。
往日的名片主要的作用是聯(lián)系,因此除姓名和主要職銜外,地址、電話、傳真號碼是必備內(nèi)容。如今聯(lián)系途徑多了電郵地址、手機電話,但更突出的是名片上詳列了許多“身份”,每人都有十項八項,包括董事、會長、主席、理事、監(jiān)事、委員、榮譽勛章、曾獲獎項甚至著作,簡直是一個小小的履歷表或個人宣傳廣告。
但細看這些“身份”和名銜,卻也有實有虛。有些是真真正正的大機構和大組織,名字盡人皆知,有些卻名不見經(jīng)傳,從未聽聞。使人懷疑其實是一人公司或同人組織。一人公司則董事長是他,總經(jīng)理是他,主任是他,顧問也是他。同人組織則三五個人在咖啡室、茶餐廳說成立便成立,定下一個冠冕堂皇莫測高深的名堂之后,便瓜分了會長、秘書長、主任等職銜,不但可以印在名片上,還可以與其他地區(qū)大小組織互訪、交流,有新聞有圖片見報,漸漸成為社會名流了。
有廟宇便有人供奉,無人建廟便自己建造,享用香火。更有人樂此不疲,建了一廟又一廟,這便是某些卡片上名銜眾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