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古代歷史上稱為“六朝古都”。六朝是指我國古代從三國時期的“東吳”開始,經(jīng)歷兩晉時期的“東晉”,到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齊、梁、陳)”結束,它們相繼在南京建都,史稱“六朝”。南京六朝歷史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發(fā)展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間,從公元221年三國東吳孫權建都開始,到公元589年南朝陳代結束總共才三百多年時間,卻給這座古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chǎn)。
六朝藝術中的書法、繪畫是世人公認的藝術瑰寶,在材質(zhì)上很難保存至今,這些大師的作品都是后代臨摹才得以流傳下來的。而“北朝石窟,南朝石獸,雕刻的是人和獸,皆神也”,這才是六朝時期原汁原味流傳至今真正的、永恒不變的藝術瑰寶。南北朝是我國佛教文化的鼎盛時期,在北方以佛教石窟雕刻為主,如山西大同有皇家大規(guī)模依山開鑿的云岡石窟,在南方有南京棲霞山千佛巖石窟、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而只有“南朝石刻”可與北朝石窟相媲美。在南京周邊保存著豐富的六朝文物古跡,南朝陵墓前的石刻群,就是廣大文物愛好者最值得尋覓的游覽勝地之一。它與同時代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呼應,當你面對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石刻時,才真正感受到六朝藝術、文物精華的真諦。南朝陵墓石刻全部被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民族藝術中的瑰寶。2008年我在業(yè)余時間騎單車實地考察了南京棲霞山、江寧上坊及句容石獅鄉(xiāng)等地近二十處南朝石刻,并拍攝了大量照片,把自己沿途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查問大量資料寫成此文,將南朝石刻中的精華與讀者共享,帶你一起領略“國寶南朝石刻”。
一、南朝陵墓石刻的分布
南朝齊代詩人謝眺(公元464-499年)在詩中寫到“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研究六朝的專家朱希祖、朱契父子早在1935年前后就開始調(diào)查南朝陵墓石刻,編寫、出版了《六朝陵墓調(diào)查報告》《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南京博物院考古學家曹者祉先生1980年編輯出版《六朝藝術》,為我們研究“南朝石刻”提供了翔實的文獻資料。南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江蘇的南京、江寧、丹陽、句容四個地區(qū),從南朝劉宋開始到陳代結束,共發(fā)現(xiàn)帝陵和諸侯王墓神道石刻34處。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聚集而葬,墓地一般都在較為偏僻的山村,其中南京16處、江寧6處、句容1處、丹陽11處。
二、石獸
南朝陵墓地處丘陵山脈,南朝齊梁石刻大都集中在丹陽和南京兩地,蕭齊、蕭梁帝陵在丹陽,而蕭梁王墓
大多分布在南京周邊。當時王公貴族謁陵掃墓都是通過水路前往,當年從南京到丹陽有河流相通,從南京秦淮河出發(fā),沿途經(jīng)江寧方山、句容石獅鎮(zhèn)句容河,向東可達丹陽陵口鎮(zhèn)蕭梁河上岸即到。南朝帝王死后,都愛在故土建陵修墓厚葬。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由石獸、石柱、石碑三個部分組成,又稱墓道,距離墓葬位置大約300~1000米左右。古代帝王的墓葬大多數(shù)已被盜掘,南朝墓葬也在劫難逃,隨葬品所剩無幾,只有那些體積碩大的石雕藝術品無人搬動,千年來一直默默地、靜靜地、忠實地守護著墓主人。墓前神獸多是以獅子為原型的“瑞獸”,體形碩大,造型雄偉,多取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后交錯,利爪畢現(xiàn),欲行欲動的姿態(tài),神態(tài)威猛,造型俊美,可謂南朝陵墓石刻藝術的極品。在南朝石刻中,從劉宋時期開始在帝王陵墓前設置石獸一對,到蕭齊也沒有變化,到蕭梁才有石獸、石柱、石碑的規(guī)模,而到梁代后期就又不見石柱及石碑,陳代終因國力下降再次只見石獸,實際上只有梁代陵墓神道石刻種類比較齊全。盡管朝代不斷更替,但石刻文化、藝術始終一脈相承。陵墓前的石獸種類有三種即天祿、麒麟、辟邪,它們分別置放在不同主人的墓前。在帝陵墓前是一對天祿和麒麟,諸侯墓前一般只有一對辟邪,這在古代有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南朝陵墓前的石刻鎮(zhèn)墓獸的造型,都是取老虎、獅子、鹿、牛、鳳凰等飛禽走獸,通過藝術加工演化過來的,這種四不像神獸,是由虎嘴、獅眼、鹿角、鳳翅、牛尾組成的。在帝王陵墓前陳列神異猛獸,目的是在頌揚皇帝、貴族們“至高無上的威權和尊嚴”。
如最早的南朝石刻為南京麒麟門外的麒麟鋪宋武帝劉裕(363-422年)初寧陵石刻。劉裕,字德輿,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出身于東晉時期的破落士族,后做軍官,因?qū)伊?zhàn)功升為將軍。永初元年(420年),他奪取東晉司馬德文帝位,在位三年后死。陵前現(xiàn)存雙翼石獸一對,神道坐北朝南,東為天祿長2.96米、高2.8米,雙角已斷,天祿胸、腹部剝蝕嚴重,缺四肢,股殘尾斷。西為麒麟長3.18米、高2.56米,獨角,麒麟頂、鄂、尾殘缺,腰、四肢均有裂紋。兩獸肩生雙翼,抬頭挺胸,張開大口,內(nèi)側前肢朝前邁出,兩翼雕鱗翅紋,作振奮欲飛之勢,胸毛如云鉤,兩獸皆額下垂長須。石獸造型穩(wěn)健莊重,浮雕精致,別具風格,與漢代石刻的風格相似,是南朝最早
的石刻(圖1-1、圖1-2劉裕初寧陵石刻)。
又如南京棲霞山獅子沖南朝陳文帝陳蓓(qian)(522-566年)永寧陵石刻:陳文帝,名蓓,字子華,為武帝侄,始興昭烈王道譚之子,天康元年(566年)四月殂。陵前存有石刻天祿、麒麟各一,東西相向,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長2.6米、高2.75米。麒麟公獸長3.1米、高2.85米,均有雙翼,膊部雕有鱗紋,遍體刻有卷毛,四爪懸蹬,呈欲騰飛狀,生動異常,為南朝石刻石獸中之佳品。(圖2-1丹陽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天祿圖2-2、棲霞山永寧陵石刻麒麟圖)。
在南朝諸侯王墓中都用辟邪造型石刻來為他們守墓,辟邪體形威武雄壯,形如獅子。獅子則是人間百獸之王,辟邪較前者更顯肥壯,樸實而稍有笨拙,頭披鬣毛,豐滿流暢、氣勢非凡。南朝陵墓前的辟邪揚眉昂首,胸膛前挺,闊口大張、口吐長舌垂伸于胸前,目光犀利,注視遠方,生怕有不速之客打擾主人,給人一副咄咄逼人的氣勢,腹部雙翼欲飛,四足交錯奔馳,長尾及地,整體造型雄渾簡練,工匠雕刻技法十分嫻熟,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樹立嶄新的一面,無論你從那個角度觀賞,不管是它的整體還是局部都顯得十分優(yōu)美、和諧,給人一種安祥勻稱的美感。
觀賞辟邪石刻最佳地點是句容市石獅鄉(xiāng)石獅村的梁南康簡王蕭績(505-529年)墓,蕭績?yōu)榱何涞鄣谒淖?,蕭績死時正處梁代興盛時期,神道石刻氣勢宏大,墓前現(xiàn)保存有辟邪一對,石柱一對,辟邪其形似獅,故當?shù)厝肆晳T稱為石獅,是我國現(xiàn)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宏偉的一處。石雕整體莊重古樸,渾然天成,集中體現(xiàn)了南朝的藝術風格,與南朝陵墓石刻一并被列為國家文保單位。
江寧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陵墓坐西朝東,今存辟邪一對,均無角。南辟邪長2.72米、高2.58米,從頸部斷裂,胸部碎裂,殘缺較嚴重,北辟邪較完整,形似天祿,須拂胸際,但無角,長2.60米、高2.57米,這組石獸在南朝陵墓十分罕見,身上的紋飾比較簡練,造型樸實,風格獨具。我與一些六朝專家一致認為是齊梁時期王侯墓石刻,而非陳武帝陳霸先陵墓。首先這兩件石獸總體上不用帝陵的有角天祿和麒麟樣式,而用宗室王侯的無角辟邪樣式。其次石獸都伸出外面的前肢,這是南齊石獸的特點。右石獸從側面看,頭后仰,胸前突,伸出右肢,頭部、頸部、胸部和前肢傾斜呈一斜直線,有一種即將發(fā)作的動感,與梁代以后石獸的莊重造型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因此它很可能是齊或梁初所作,把它定為陳武帝萬安陵之物疑點較多,很難成立。(圖3-1梁代蕭績墓石刻辟邪、3-2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辟邪)
三、石柱與石碑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從外向內(nèi)依次排列為石獸、石柱、石碑由三部分組成,均為一左一右對稱組合。
石柱又稱石標,在建筑物前的又叫華表,如北京天安門前的東西石柱就叫華表,所以說石柱是陵墓或建筑物前標志性建筑。
如南京棲霞山十月村梁吳平忠侯蕭景(477-523年)墓,蕭景字子昭,蕭崇之子,高祖從父弟,官至侍中,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神道石刻坐北朝南,墓前現(xiàn)保存有東辟邪、公獸、石柱。神道柱全柱分柱座、柱體、柱蓋3部分,通高6.05米。其頂蓋有蓮花座,上有小辟邪一只,高0.81米、長0.84米。柱身有瓜棱形紋飾20道,石柱柱額上正書反刻“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柱額一側刻纏枝蓮和袒胸露腹赤足手執(zhí)蓮花“供養(yǎng)比丘圖”,縱68厘米,橫26厘米??此茦O為普通的石柱,卻是集西方古典藝術、印度佛教精神、東方圖騰文化三者于一身。(圖4梁代蕭景墓石柱及柱額銘文)
石碑主要用于記載死者功績刻于石上,以傳后世,碑豎在墓前,表彰死者,石碑故又稱墓表。石碑由碑首、碑身及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首又叫“圭首”,多為圓形上有穿,左右雙螭龍交纏于碑脊,上刻碑額銘文及螭龍等紋飾;石碑碑身正面鐫刻關于墓主的長篇碑文,碑陰有樹碑人的姓氏,碑上銘文為石碑的主體部分。石碑主要用來記載墓主生平、豐功偉績,在古代只有地位顯赫、身份尊貴的人,才有可能為其樹碑立傳、流芳百世,而許多勞動人民、黎民百姓甚至連姓名都沒有。
石碑的高度與石柱相仿,約低于石柱,石碑仍沿用漢碑的形式,經(jīng)過1500多年風雨浸蝕,只可惜大多銘文已風化不清,保存最好的是南京棲霞山甘家巷西梁始興忠武王蕭憺(479-522年)墓石刻。蕭憺字僧達,梁文帝蕭順之第十一子。神道石刻坐北朝南,墓前現(xiàn)保存有石辟邪二、東石碑、西龜趺。神道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通高5.61米,碑身高4.45米,寬1.6米,厚0.32米,圓首圭形,有穿,碑脊上高浮雕相互交結的雙螭盤繞其上,碑身兩側各分8格,格內(nèi)飾各種鳥獸怪異圖案。中部有長方形碑額,碑額下有直徑0.1米的圓形穿孔,碑額及穿孔四周浮雕蟠螭紋。碑額上書侍“梁故待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17字,字體雖為楷書,但卻帶有明顯的行書筆意,自然流暢,飛動靈活,為歷代書家所矚目。高1.16米,寬1.6米。龜?shù)窨虃魃?,兩目凸出,昂首伏地,栩栩如生,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碑文楷書,洋洋灑灑三千余言,至今尚可辨識者仍有2800余字,碑陰刻有曹吏姓名。碑文使用了八法俱備的成熟楷書,字體精嚴道勁,歷來為人推崇,被譽為意象雄強的南碑代表,對唐代前期“瘦硬”派楷書藝術流派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蕭儋慕碑刻銘文為東海徐勉撰文,楷書碑文為大書法家貝義淵所書,郜元上石,丹陽房賢明刻,是中國迄今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南朝碑刻,楷書筆劃爽朗圓潤,堪稱書法藝術之佳品。(圖5蕭儋石碑)
四、石獸中的翼翅藝術及時代特征
石獸插上一對靈巧翅膀真是如虎添翼,翼獸的出現(xiàn)可能與六朝時期盛行的長生不老、羽化升天的思想有一定關系,逝者總想早日升入天堂,轉(zhuǎn)世投胎重回人間。1975年在常州市浦前戚家村南朝大墓中,出~--批帶有翼翅的花紋墓磚,其中有鳳紋、凰紋、人首鳥身、獸面鳥身、天祿、麒麟紋磚等等,可見南朝帝王對有翼的鳥獸是多么喜愛。
從石獸的翼翅形狀可分出石刻的時代早晚,劉宋石獸兩翼前雕較短的細鱗紋,后雕長翎紋,作振奮欲飛之勢,雕刻手法以平直用刀為主。蕭齊石獸早期雙翼,前作卷云紋,中有細鱗,后為長翅,蕭齊石獸中晚期雙翼雕有圓渦紋、細鱗紋、長翎,翼鱗上均綴小花一朵,再后雙翼由四個小翼組成,與胸前的長毛渾然一體,均較前期有更細致的裝飾,刀法上多用圓刀雕刻。蕭梁石獸浮雕雙翼紋飾簡化,石獸兩側襯以羽翅紋,腹側雙翼、翼前部飾6根翎毛,雕琢精美,是同類石刻中的精品,為南朝石刻中精巧之作。有的像鳥翅,兩翼微翹,細鱗中飾有五瓣小花,有的雙翼雕飾前為螺紋、后為浮雕的羽翎,琢刻極為精美。陳代石獸雙翼紋飾更為精致,刻鱗紋,襯以鳥翅紋(圖6翼翅藝術——有翼天祿、麒麟紋磚,劉裕麒麟、蕭賾天祿、蕭景辟邪、陳蒨麒麟翼翅)。
南朝宋、齊、梁、陳帝王陵墓前的石獸,在總體上造型從Z形演化為S形,石獸的變化由拙樸、凝重向矯健靈動的方向發(fā)展。早期的宋代石獸造型凝重平整,裝飾古樸簡潔,一般用方刀雕鑿。到了齊代隨著國力的增強,在雕刻技巧上隨體形而動,石獸造型完美無缺,雕刻已趨窈窕、豐滿矯悍,裝飾華麗。齊、梁時期石刻較為繁復主要用圓刀技法,相比之下較漢代簡便粗放的石雕有很大進步。陳代石刻保留齊梁時期靈巧、奔放的神態(tài)。梁代石刻辟邪雕刻渾厚有力,別有風韻,句容南康簡王蕭績墓前保存的辟邪最為完整、生動,別具一格,它有幸成為南京市市徽標志。
一千五百多年過去了,南朝石刻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完整的石刻不多,大部分在自然、人為中毀壞,保護這些國寶南朝石刻已刻不容緩。南朝石刻的形象渾厚樸實,氣魄宏偉,雕刻生動,造型雄駿靈敏,技法高超,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不僅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中的瑰寶,同時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
(責編:石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