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友人王毅多次向筆者述及加拿大人、時年76歲的杜維善先生收藏與研究中國古幣的事跡。此公40多年來收集數(shù)萬枚古錢,僅戰(zhàn)國時期“半兩”錢就達2萬多枚。他先后4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絲綢之路古錢幣近300枚,向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也捐獻了一些古錢。撰寫出版了錢幣研究專著6部,可謂著作等身、名副其實的古錢幣收藏研究專家。
吃飯吃出古錢愛好
杜維善,1933年出生于上海。他是青幫大亨、海上聞人杜月笙之子。杜月笙共有八子二女,杜維善是他的第四房夫人姚玉蘭所生。自童年時代起,杜維善就喜歡讀書??吹蕉旁麦系耐阶油綄O不務正業(yè),販賣煙土,開設賠場、妓院,賺昧心錢,他很厭惡。及至成年,他也不走黑道。1949年4月杜維善16歲時,隨父母到了香港,在當?shù)刈x完了中學,后來去澳大利亞學地質,畢業(yè)后在臺灣做過一段時間地質工作。
在臺北市,杜維善每天到該市北門郵局對面餐廳去吃川菜客飯。每次午餐后,他走出餐廳,到處逛逛。餐廳樓上有一個古玩交易所,那里博古架上放著古玉、古錢等物件,墻上掛著字畫,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一天,杜維善看見一枚“五銖”錢,當時他不懂此錢的價值,問古董店店主:“這是什么錢?有什么價值?”店主答日:“這是漢代的古錢,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它是歷史的見證,早期金融的實物,買回去研究吧!”
上述提示,引起了杜維善的興趣。他是學地質的,對礦石有研究,而錢幣的材料是礦石提煉出來的,何況年代久遠的錢幣又有歷史價值,就掏錢買了一枚,帶回家開始研究起來。此后,每日午餐后他仍上樓逛逛,在古董店里看到許多人圍坐一起,喝茶論錢。久之,杜維善認識了幾位收藏家,其中一位是研究清代錢幣的專家,名叫孫家驥。
杜維善不恥下問,恭恭敬敬地向孫家驥先生請教:“請問收藏中國古錢應注意什么問題?”
孫答:“你先要基本認識這個錢,然后才能收?!彼ㄗh杜維善從收清光緒錢開始,說:“從研究光緒、道光兩朝的錢開始,就可以知道怎樣區(qū)分古錢版別。”之后,孫家驥一步一步指導杜維善。
1966年,杜維善33歲開始接觸古錢。他和孫家驥在一起研究,經(jīng)過四五年時間,一直圍繞錢幣探索,越研究越感到有價值、有意義,于是下了決心:終生走收藏中國古錢的路子。
“半兩”、“五銖”、“開元通寶”這三大類錢幣,是中國斷代最棘手的錢幣,應該怎樣研究?當時沒有考古資料作參考,在臺灣也看不到好的“半兩”錢。杜維善不灰心,一直追下去。他一方面買“五銖”錢,一方面收“開元通寶”,但主要目標仍然放在“半兩”錢上面。集泉約10年后,在1977年,他舉家遷至香港做生意。香港與大陸聯(lián)系較多,不時有大陸文物流入香港。在香港文物市場,杜維善結交了幾位錢商和研究錢幣的人,看見很多“半兩”錢,加上在國內(nèi)買到的大量“半兩”錢,自1966年起,用了10年時間,共收集半兩錢1萬枚。在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副館長汪慶正的鼓勵下,杜維善花了五六年時間整理,上世紀80年代早期寫成《半兩考》一書出版。
興趣轉向絲路古錢
杜維善從收藏“半兩”錢起步,并寫成《半兩考》一書,在錢幣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因而結交了在美國比較權威的錢幣專家,在他們的影響下杜維善又開始研究波斯薩珊錢幣的知識,并成為收藏、鑒賞絲綢之路錢幣的專家。
收藏絲綢之路錢幣,源于讀到一篇考古文章。一天,杜維善翻閱《考古學報》,看到歷史學家夏鼐先生的一篇大作,文章談到波斯薩珊王朝(存在時間相當于中國魏晉南北朝和初唐時期)。這個王朝是一個有4個世紀歷史的波斯古國。它的疆域,位于絲綢之路側翼。它不但透過絲綢之路深深地影響中國,同時在外交、經(jīng)濟及文化上一直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聯(lián)系與關系。當薩珊王朝被白衣大食滅亡后,他們的子孫都逃到了中國,并受到當時唐高宗的冊封。在中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新疆自治區(qū)出土的大量薩珊錢幣,足以證明薩珊王朝和中國貿(mào)易的頻繁。這些歷史引起了杜維善的興趣,他購藏了波斯薩珊錢,研究之后,覺得這種錢的制作、錢文和中國錢不一樣。他向在美國的幾位錢幣專家請教,同時研讀了不少有關歷史的書籍,知道波斯薩珊錢不僅是波斯的錢,在波斯周圍許多城邦國家都受到它的影響。
“波斯錢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帶著這個問題,杜維善廣泛收集絲綢之路錢幣,以求從中找到答案。上世紀80年代,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副館長汪慶正訪問香港,杜維善向他倆展示了數(shù)十枚絲綢之路錢幣,馬、汪很驚訝,當即問道:“你也玩藏這種錢幣?這種錢幣很稀少,我們上博以前只收到過一枚?!瘪R館長又說:“今天我們開了眼界,看見一批絲綢之路的錢!”聽了這話之后,杜維善感觸很深,心想:“中國對這方面是這樣的迫切,這樣的需要,我收藏絲綢之路錢幣是收對了?!睘榱俗尭嗟娜斯餐^賞、研究絲綢之路錢幣,他慷慨地對馬、汪兩位館長說:“我把所收的全部367枚絲綢之路錢幣,都無償捐給上海博物館。”馬、汪喜出望外,連聲道謝,認為收到許多絲綢之路錢幣,是此次香港之行的最大收獲。
對西方錢幣學家提出質疑
捐贈了絲綢之路錢幣,杜維善感覺生活里少了什么,他又重新開始收藏并研究絲綢之路錢幣。這次所收的與第一次不一樣,主要是收藏中國西遷的游牧民族使用過的錢幣。在邊收集邊研究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許多西方錢幣學家的錯誤:
大月氏(公元前2世紀以前居住在中國西北部,后遷徙到中亞地區(qū)的游牧部族)到了中亞以后,他們建立了著名的貴霜帝國(古國名。大月氏人貴霜部落建立,公元1-6世紀統(tǒng)治中亞地區(qū)及印度北部的帝國。古代世界四大帝國漢、貴霜、安息、羅馬之一)。此時,正是波斯薩珊王朝興起的時候,在羅馬史書記載里,波斯薩珊王朝沙卜爾二世東征時,有兩次和寄多羅貴霜聯(lián)軍打仗。大月氏王寄多羅之子建立的國家,又稱小月氏國,地處犍陀羅及印度河流域,都城在白沙瓦。公元420~438年間建國,公元5世紀中葉,被厭噠人所滅。西方的史書上說,波斯薩珊王朝沙卜爾二世有一個帶羊角的皇冠,西方有許多錢幣學家說,這不是沙卜爾二世而是另外一個國君,是波斯薩珊王朝附屬國的一個國君,叫巴赫蘭·貴霜沙二世。杜維善指出,這個還是沙卜爾二世,不是波斯薩珊貴霜王。2008年從錢幣圖案上才證實,沙卜爾二世有個銀幣孤品是羊角冠圖案。證明西方錢幣學家的說法是不確切的。
厭噠汗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游牧民族,亦稱白匈奴,漢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被西突厥(此民族在西域稱雄,控制絲綢之路)消滅后,所以厭噠汗國就承認西突厥的宗主權,每年給西突厥納稅、上貢,在這個過程中就有許多錢幣發(fā)行。到目前為止,對這些錢還沒有定論,這些錢基本上是仿波斯薩珊王朝錢,在王冠上面有狼頭或牛頭記號。這種記號代表什么呢?在阿富汗北部地區(qū),因為從前他們是貴霜王朝的一個地區(qū),而貴霜王朝信奉印度教。印度教對牛是很崇拜的,所以他們用牛頭冠。西突厥的族徽是狼(唐太宗給他們的狼頭纛[dao,又音du]),這個也表現(xiàn)在錢幣上。西突厥把厭噠王朝滅掉以后,又有許多的錢出來,如維也納博物館有一位厭噠錢幣專家,認為這些錢是在厭噠人和卡布爾人發(fā)生戰(zhàn)爭時期產(chǎn)生的。對此觀點杜維善有疑問,因為厭噠錢幣上的文字主要是巴克特利亞文和梵文,很少同時書有巴克特利亞文、梵文、巴拉維文。這個新錢上有三種文字——梵文、波斯文、巴克特利亞文。這三種文字的錢怎么會出現(xiàn)的?西方歷史沒有記載,而在北周書里宣武帝時期有記載,在隋書里也提到此事。根據(jù)歷史推斷,這些錢上面有三種文字,絕不是厭噠時期的錢。聯(lián)軍消滅厭噠之后,他們瓜分這個地區(qū),一家一半。波斯人、厭噠人、寄多羅人都起來反抗,在不同地區(qū)重新做錢出來,但錢上沒有牛頭冠。前面說的三種文字,說明他們反了以后,受波斯影響,用巴拉維文,而不是像西方說的因為移民他們用這個錢。杜維善認為,要研究中亞的錢,中國歷史書不可或缺,是非常重要的資料。
研究絲綢之路錢幣,中國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發(fā)現(xiàn)的絲綢之路錢是相當多的。2006年,上海博物館在上海舉行國際絲綢之路大會,世界上幾乎所有知名的專家都到了,中國各省收藏研究絲綢之路錢幣的專家?guī)缀醵紖⒓恿恕K麄兲峁┑囊恍┵Y料,使得西方專家大吃一驚。杜維善認為任何人說他研究某個專題有定論,其實這個定論都是定不了的。
(責編:石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