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從古到今,一直盛開在中華古典文化中,被冠為“四君子”之一;菊,是歷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揮毫潑墨,寄情言志的絕佳對象。翻開中國藝術(shù)史,似乎能嗅出陣陣清雅、高潔的菊香。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秋風吹過,一切關(guān)于土地的思緒,隨著菊花的盛開而變成了一個個芬芳的遐想,平凡的姿容,櫛風沐雨,浸透著季節(jié)的更替與日月的滄桑,菊傲霜斗寒的不屈品格,已成千古佳話,菊更多的時候不是一種花卉,而是一種文化。淡雅的菊香始終彌漫、浸潤著華夏民族的精神,浸潤著賞菊者的心。因此,人淡如菊已成為一種信念,一種處世哲學。迎風挺立的菊花,成為人們心中千古不變的“秋之魂”。
菊花作為繪畫題材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是在元代以后。此前唐代的刁光胤、五代的黃簽等著名畫家都畫過菊,但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作為襯景或者搭配物出現(xiàn),其描繪方法以鉤勒填彩法為主。
自宋以后,隨著墨竹、墨蘭、墨梅的興起,同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也成為水墨畫的重要題材,畫法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有了明顯的突破,現(xiàn)存的宋元時期的“菊畫”大多采用寫實技法。到了明代,菊畫有了突破性發(fā)展,例如《明畫錄》中列舉出明代中期弘治年間眾多菊畫名家的姓名。在明代,以花卉為題材的水墨畫,開始從“寫實”轉(zhuǎn)向“寫意”。此外,這個時期草書盛行,這些都為明代寫意“菊畫”技法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chǔ)。
對于文人而言,書和畫本來就淵源深厚,草書的輕盈筆觸與描繪菊花花瓣、莖、葉、葉脈有共通之處。其豐富的筆勢和多變的墨色,能淋漓盡致地“寫意”出畫家的內(nèi)心世界。
例如明代吳門畫派沈周,其筆下菊花的花莖筆直挺立,栩栩如生。沈周之后,文徵明、唐寅、陸治、王轂祥、周之冕、陳淳、徐渭、孫龍、陶成、李流芳等獨具個性的名家也都為后世留下了頗多優(yōu)秀的菊畫作品。但不可否認,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沈周的影響。
八大山人和石濤以強烈的反叛風格拉開了清代畫史的序幕,八大山人繼承了明末寫意畫潮流的同時,將大膽而清新的畫境凝縮到樸素構(gòu)圖中,為水墨畫開辟了一個全新領(lǐng)域。石濤則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時仿古之風,構(gòu)圖新奇,筆墨雄健縱恣,淋漓酣暢。八大山人、石濤俱擅長畫菊,其樸實凝練的筆觸在墨菊中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在清代,“四君子”成為花卉畫入門的基礎(chǔ),因此,畫家們創(chuàng)作出眾多的菊畫,其中最杰出的當數(shù)惲壽平的作品。惲壽平繼承了正統(tǒng)的明代文人畫,以不使用輪廓線條的沒骨畫法著稱。惲壽平在花鳥畫上的成就給后世帶來巨大影響,并催生出馬元馭、蔣廷錫、鄒一桂、王武等“菊畫”名家。
清代乾隆年間,個性十足的藝術(shù)家聚集在因販鹽而繁榮起來的揚州,形成了以“揚州八怪”為核心的“揚州畫派”,他們不為傳統(tǒng)觀念束縛,嘗試自由而豪放的“寫意”手法,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揚州畫派”中的李方膺、高鳳翰、黃慎、邊壽民等人均擅長墨菊。
19世紀,商業(yè)中心移至上海,隨著“海上畫派”的興起,張熊、任頤等個性鮮明的畫家層出不窮,例如,
虛谷使用筆毛較禿的側(cè)筆,為后世留下了別具韻致的“菊畫”作品。
19世紀還是人們向往古代青銅器銘文和北朝碑刻的時代,在這種趨勢下,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等將“金石之氣”引入到繪畫中,創(chuàng)作出很多厚重而有力的“菊畫”作品。
桂菊山禽圖(圖1)
呂紀 立軸 絹本 重設(shè)色 縱192厘米 橫10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株高大的桂花樹,枝干蒼健,花葉繁茂。枝頭上的八哥,隔枝對唱,一只翹首遠眺。另有一藍色綬帶朝樹下嗚叫,原來樹下還有三只綬帶,正圍著一只草蟲,爭相啄食。桂樹周圍伴有盛開的菊花以及巨石、秀草。畫面造型嚴謹,布置得宜,形象間有呼有應,生意浮動,給人以一種歡快而和諧的感覺?;ㄅc葉鉤勒填色,禽鳥絲毛暈染,用筆工細,設(shè)色鮮麗,是典型的工筆重彩的畫法。樹干和石頭用筆較縱放,墨色較重,有馬遠、夏圭的筆意。粗細兩相映襯,畫面燦爛奪目,是畫家的代表作之一。
呂紀(1447-?年),字廷振,號樂愚,一作樂漁,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明孝宗弘治中供事仁智殿,官錦衣衛(wèi)指揮。初學邊文進,“作禽鳥如鳳、鶴、孔雀、鴛鴦之類,俱有法度,設(shè)色艷麗,生氣奕奕”,是畫院中嚴守繪畫法規(guī)的畫家。明孝宗嘗稱道之:“工執(zhí)藝事以諫,呂紀有之?!彼膫魇雷髌凡簧?,工筆著色與水墨寫意兼能,并善于將兩體結(jié)合。此外也偶作山水人物。是明代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的院體花鳥畫代表畫家。
雜畫圖(之一) (圖2)
郭詡 冊頁 紙本 設(shè)色 墨筆 縱28.5厘米 橫46.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冊繪蕉石婦嬰、青蛙草蝶、青山花村、雞冠蛺蝶、竹石秋菊、草亭釣艇、蘆塘芥菜、溪山空亭等八圖,每圖自題七絕一首,闡發(fā)畫意。此選其中之一《竹石秋菊圖》。作者在花鳥的表現(xiàn)技法上更具創(chuàng)造性,純用色彩繪寫,色澤鮮潔而運筆簡練。在筆法上,勾曳點虱染靈活飛動,毫不板滯,生物的形態(tài)栩栩如生。秋菊畫法,顯見其水墨寫意的嫻熟功力。
郭詡(1456-約1529年),明代畫家。字仁弘,號清狂道人,泰和(今屬江西)人。擅畫寫意人物,筆勢飛動,形象清古,有時信手拈來,輒有奇趣。兼工點簇花卉、草蟲,亦寫山水。同時期畫家沈周、吳偉、杜堇等,都推重其藝術(shù)造諧。傳世作品有《雜畫》《東山游屐圖》等。
秋花圖(圖3)
文徵明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135.7厘米 橫5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湖石及菊、蘭、雞冠、秋葵等花卉,筆法簡逸,韻味叢生。山石和菊花以墨筆勾畫,用筆迅疾。蘭草野花只用墨彩,以沒骨之法寫出。全畫簡筆不簡韻,清新可人,意味悠長。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徵仲,號衡山、停云,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自幼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薦以貢生進京,待詔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回歸故里,潛心詩文書畫。他通曉各科繪畫之藝,在繪畫上與沈周共刨“吳派”,又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吳門四家”。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
翠竹黃花圖(圖4)
王毅祥 立軸 紙本 水墨 縱68.1厘米 橫34.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以墨彩寫竹、菊二君。勾花點葉以成菊,濃墨撇寫以成竹。師法文徵明,筆墨瀟灑,如大匠運斤,隨手成形,風姿綽約。畫面清韻悠長,意境高遠。
王轂祥(1501-1568年),字祿之,號酉室,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嘉靖八年進士,官吏部員外郎。擅繪事,精研花卉,長于寫生,渲染重法度,枝葉俱有生色。雖其人品畫格為士人所重,但因其中年后吝于落筆,故世間所傳多贗本。
山水花卉圖(之一)(圖5)
李流芳 冊頁 紙本 墨筆 縱24.6厘米 橫25.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冊共十三開,以水墨寫生山水花鳥,在此選其中之一——《秋菊》,圖中秋菊繪法有草書行筆的特點,用筆疾勁爽利,韻足意長,神似天成,為大寫意花鳥畫的佳作。從中可以盡見李流芳俊逸豪縱、筆墨粗簡的風格特點。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泡庵、檀園、慎娛居士,安徽歙縣人,僑居上海嘉定。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進士。嘉定才子,擅詩文,工書畫篆刻。山水學吳鎮(zhèn)、黃公望,筆墨粗簡,風格俊爽。兼能花卉,逸氣飛動,水墨淺深,韻味雋永。
雙貓菊石圖(圖6)
王中立 立軸 紙本 設(shè)色 縱133厘米 橫32.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圖中畫雙貓嬉戲于湖石菊叢之下的草地上。湖石以枯筆鉤勒,水墨暈染,菊花以勾花點葉法寫出。雙貓用筆獨特,以細筆簡括寫出輪廓、毛爪、臉目,用干筆略加敷彩,粗疏雅拙,卻有妙趣橫生之感,與背景對照鮮明。
王中立,生卒年不詳,字振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擅花鳥,筆力老勁。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