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承秦制,鑒于秦的歷史,漢王朝采取了道家的“無為”思想,實為“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直到漢武帝早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西漢早期百廢待興,曾允許私人生產各類商品,包括開礦鑄錢,結果給商品經濟造成許多不良影響。漢武帝時把煮鹽、冶鐵、鑄錢等權力全部收歸中央,發(fā)行統(tǒng)一的五銖錢,這樣使得貨幣流通渠道更加廣泛,錢可通神,錢可以買官、贖罪,錢可以買到任何想得到的物品。漢代的花錢上常鑄有“日人千金”、“日人千萬”、“大利千萬”等吉語,可見人們對金錢的追求。
對于經濟領域出現(xiàn)的問題,官方是清楚的,也采取了許多措施,在漢初到武帝前后進行了九次以上的貨幣改革。對這一段歷史,貨幣專家學者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討,問題基本搞清,但有些問題,由于種種原因史料無載,這樣就只能從出土實物當中去分析比較加以證明。
筆者多年前得到一枚武帝時的“半兩”,正面與常見的漢“半兩”相同,不同的是背面一左一右多出兩個銅疙瘩來,起初我認為這可能是一枚壓勝錢,銅疙瘩并非流銅,是有意所為。后來又收集到一枚這樣的“半兩”錢,由此引起了我的重視,進而分析思考,結合漢武帝前后的史料,分析判斷,這枚特殊的“半兩”錢并非壓勝錢,而是漢武帝進行貨幣改革的產物。兩個銅疙瘩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重量,二是防止磨錢取銅。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廢四銖,改行三銖,錢文為三銖不為半兩;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又廢三銖,改行“半兩”;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又廢,令郡國鑄“五銖”,不久又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鑄赤仄五銖一當五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又令上林鑄三官五銖,足重、大小一致,精整,從此使貨幣得到穩(wěn)定。數(shù)次行廢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由國家統(tǒng)一鑄造,私人鑄的質量不一,盜鑄、摻假、磨錢等屢禁不止。終于漢王朝在元鼎四年下令把一些項目收為國有,由國家來統(tǒng)一經營管理,結束了多年的混亂局面。
這兩枚“半兩”錢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了解漢代貨幣改革的歷史,使這一階段的歷史更清晰、更明了?!鞍雰伞钡牧魍ㄊ俏涞鄹母镓泿诺囊粋€嘗試,時間短、鑄量少,可能一發(fā)行之后就廢而不用,雖然史料無載,但卻有實物證明。對否請有關專家學者正之。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