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漢帝的權(quán)力,建立了新朝。由于政策不得民心,新朝苦撐了十四年就被推翻了,加上王莽攝政的三年,還不滿二十年,但在中國錢幣史上卻足一個不同尋常的時期,是中國古錢藝術(shù)的第一個高峰。為了挽救社會危機并火肆搜刮民脂民膏,王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四次對貨幣進行了復(fù)古改制,鑄行了五花八門的虛值大錢。王莽使用的幣材包括金、銀、銅、龜、貝等,錢幣的形制復(fù)雜多樣,花了不少的心思進行錢幣設(shè)計及鑄造,創(chuàng)造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豐富多彩義獨樹一幟的新莽錢幣。
王莽錢品種很多,從存世的錢幣來看,每一種都有工藝上乘、精美絕倫、令人賞心悅目的美品,因此,王莽被后世稱為“古今鑄錢第一高手”。但是,王莽錢也有一些是鑄造及打磨不精的粗糙之品或同文卻厚薄大小不一的劣質(zhì)之品,導(dǎo)致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有下面這幾方面原因:
1 在各種王莽錢中,絕大多數(shù)屬于虛額大錢,推行不久,就出現(xiàn)了嚴重的盜鑄現(xiàn)象,這些盜鑄幣質(zhì)量參差在所難免。
2 王莽錢有的品種鑄行時間較長,或者鑄量相對較多,所以版別也多。例如“大泉五十”,從第一次改制產(chǎn)生直到第四次改制才停止使用,官鑄的初版厚重寬大精美,后來的就逐漸減重縮小。與此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一些添加了吉語或星紋的花錢性質(zhì)的“大泉五十”,而私人除盜鑄外,還有的把官版錢的錢輪剪掉或磨去分別使用。
3 新朝晚期,人們對王莽的貨幣已失去信心,大部分巨額錢已停鑄,出現(xiàn)了厚形“貨泉”等錢幣,其大小、重量不一,甚至面無錢文,俗稱餅錢,估計使用時要通過稱量,面文有無已不重要。
以下是筆者集藏的各種新莽錢幣,特從版別的角度簡略介紹,供廣大泉友鑒賞:
一、“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
居攝二年(公元七年),王莽第一次貨幣改制,在保留“五銖”錢的同時,增加發(fā)行“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等三種錢幣。前兩種在第二次改制時已停用,所以鑄量不多,“大泉五十”沿用了十多年,直至第四次改制才停用,所以鑄量多,存世量也多,版別復(fù)雜。
拙藏“一刀平五千”兩枚、“契刀五百”三枚及契刀頭、金錯刀頭各一枚。其中,一枚“一刀平五千”為生坑藍綠銹,重36.5克,長74厘米,錢邊緣經(jīng)過打磨,但較粗率,銼痕明顯而粗糙,“一刀”兩個錯金字與錢面平,“千”字筆劃隱起,轉(zhuǎn)折處較圓滑,刀背面亦顯粗糙。另一枚是水坑黑漆古銹,僅“平五千”三字處有少許紅斑綠銹,重30.7克,長74.5厘米,錢邊緣及面背打磨都較平整,“千”字筆劃轉(zhuǎn)角處較方,字體較深峻,“一刀”兩個錯金字與錢面平,但金色偏淡。
“契刀五百”三枚,生坑綠銹厚重大樣一枚(重24.4克,長76.6厘米),生坑水銀古藍綠銹大樣大字(“百”字略有隱起,重21.9克,長76.6厘米)一枚,正樣一枚(重19.3克,長74.6厘米)。正樣錢打磨精整,兩枚大樣錢打磨較粗率。
不同版別“大泉五十”共17枚。重者達14克,輕的只有3.4克。其中有銀質(zhì)“大泉五十”、背“宜子”雙帶勾“大泉五十”、背大字“宜泉吉利”的“大泉五十”、背四出四日“大泉五十”、面背四出面字中多星背三款北斗七星“大泉五十”。直讀“大泉十五”、旋讀“大泉十五”、合面“大泉五十”、合背“大泉五十”、滿穿“大泉五十”、重文“大泉五十”。
二、六泉十布:
王莽篡漢后的始建國元年(公元九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改制,廢禁了“契刀五百”與“一刀平五千”及一直行用的“五銖”錢,只保留“大泉五十”,同時新鑄了“小泉直一”。僅過一年,王莽進行了第三次改制,頒布了一套光怪陸離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寶貨制,其中流傳后世的有“六泉十布”,成為古錢幣收藏家爭相收集之品。
余藏六泉,為“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牡泉四十”、“大泉五十”(此泉不同的版別見前述)。
十布,依次為“大布黃千”(中線通頂注:十布的中線紋分通頂與不通頂兩種)、“次布九百”(小樣)、“第布八百”、“壯布七百”(中線通頂)、“中佰六百”(中線通頂)、“差布五百”、“序布四百”(中線通頂)、“幼布三百”、“幺布二百”、“小布一百”,“大布黃千”版別不同,分別為大樣“大”字一枚、“大”字短腰“黃千”小字一枚、“黃”小字中通頂一枚。
有關(guān)十布錢幣的鑒別,以前有一些認知誤區(qū),現(xiàn)提出來供泉友注意:
有泉家認為:十布成品一般不加銼磨,首足處常見有銅流柱或澆口痕跡,四周尚有范線存留。亦有認為:應(yīng)以有光亮之水銀古銹色者為可靠。
從眾多刊發(fā)的十布彩照及筆者收藏的十布實物來看,以上兩種表現(xiàn)確實存在,但只是一部分。例如:央視《鑒寶》“走進陜西”這場節(jié)目中,最大的亮點是一套“六泉十布”精品(彩照見《收藏界》2007年第10期第45頁),該套“六泉十布”除“幺布二百”二字重文錢襠處有流銅、“差布五百”頭及右肩部有范線流銅外,其余均鑄造精良或經(jīng)過打磨,流銅、范線、澆口痕跡均不明顯,錢體生坑紅斑綠銹,未見明顯的水銀古色。在《中國古代錢幣賞玩》一書中,刊登的幾十枚王莽布幣,打磨精細及不加打磨的均有,銅銹色澤多樣,水銀古色并不太多。另外,筆者上文登載的十布,小規(guī)格的七枚均為黑漆古銹色帶少許藍綠銹,“第布八百”為黃綠銹,這八枚均鑄工講究,字體精美,錢體邊緣經(jīng)打磨后范線流銅均不明顯。只有一枚“大布黃千”及“次布九百”邊緣不加銼磨,周邊有范線及流銅。綜合來看,筆者認為,官鑄的“六泉十布”特別是初鑄品,大多是字體優(yōu)美又鑄工講究,并經(jīng)過打磨修飾的美品。由于錢幣多為出土之物,出土前的地理環(huán)境各不相同,導(dǎo)致了錢幣的品相也不一樣,千萬不可拘泥于只認一二種銹色,使真泉失之交臂。多看實物多上手多總結(jié),才是重要的。
三、“貨布”、“貨泉”、“布泉”
天鳳元年(公元十四年),王莽進行了第四次改制,鑄行兩種貨幣,一是方孔圓形的“貨泉”,一是方足布形的“貨布”。與這兩種貨幣制作及書法風(fēng)格非常相近的,還有“布泉”,但不知何故史書無記載。以上三泉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錢文都是懸針篆,優(yōu)美耐看。王莽錢中還有一種“國寶金匱直萬”,也是史書無載,該錢上部方孔圓錢直讀四字為“國寶金匱”,下部方形豎列“直萬”二字,以一當萬,為中國古錢中面值最大的,存世僅數(shù)枚,珍貴異常。
余藏“貨布”不同版別共五枚,分別為“貨布”正樣(底張有暗豎條紋)、“貨布”大樣(有范線毛邊)、“貨布”正樣(貨上星)、“貨布”大樣(搖頭)、“貨布”正樣(背雙鳳頭九曲紋注:有泉家認為這種是明代刻花杖頭錢)。
“貨泉”,不同版別共二十枚。分別為雙內(nèi)廓長腳“貨泉”、短腳“貨泉”、花穿“貨泉”、磨廓“貨泉”,有廓“貨泉”小樣、無廓“貨泉”小樣,
“貨貨貨泉”,穿上半星貨撇下星“貨泉”,大字“泉泉”,小字“泉泉”,背四出“貨泉”,官鑄背四出八星“貨泉”?!柏浫焙媳?,“貨泉”小餅錢合背,“貨泉”小餅錢,“貨泉”大餅錢,“貨泉”大餅錢背“二”。無紋餅錢,實穿無紋餅錢,“貨泉”餅錢連錢。
(責(zé)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