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市區(qū)北部的上村嶺,1956—1957年,為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shè),考古工作者在這里進行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考古調(diào)查與發(fā)掘,由于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虢國太子墓,從而確認此處為虢國墓地所在。1990年起又對虢國墓地進行了第二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兩次發(fā)掘證明,這里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大型邦國公墓,出土的各類珍貴文物達23000余件?,F(xiàn)摘選太子墓的精美器物介紹如下:
玉戈(圖1)通長19厘米,寬3.5厘米,厚0.2厘米。出于墓主胸部。出土時自援中部斷裂。青玉。全沁呈黃白色與淺土黃色。玉質(zhì)細膩,微透明。三角形鋒,直援,直內(nèi),援、鋒兩側(cè)均有刃。援、內(nèi)分別不明顯,援末本部有圓穿,一面援本及內(nèi)上有六條陰刻直線紋。一面素面,有切割遺痕。
玉塊(圖2)直徑8.4厘米,孔徑1.1厘米,厚0.65厘米。一對。形體較小。玉質(zhì)、形制、紋樣相同。皆為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棕黃色斑點。玉質(zhì)細膩,半透明。扁平圓體,有缺口,斷面長方形。單面飾陰線纏尾雙龍紋。
盤龍形佩(圖3)高4厘米,寬3厘米,厚0.4厘米。青玉。全沁呈灰白色。玉質(zhì)較細,微透明。長方形。龍體盤曲,光素無紋,龍角處有一圓穿。
人形佩(圖4)高5.9厘米,寬1.9厘米,厚0.2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灰白色與黃白色。半透明。整體為一蹲踞的人形,人首似猴形,頭部盤有一龍,龍尾屈于人頭之上。頸下亦雕有龍,臀部飾一龍首,頭部盤龍的卷尾處有一圓穿。
鳥形佩(圖5)高2.4厘米,寬5.4厘米,厚0.5厘米。出土于棺外。青玉。淺豆青色。玉質(zhì)溫潤,半透明。鳥形,花冠,勾嘴,圓目,立足,大尾。嘴部有一穿。
方形管(圖6)高1.8厘米,寬0.7厘米。青玉。青灰色。長方體,斷面方形,中部單向鉆孔。四面飾龍紋。
骨笄(圖7)長12.4厘米,中部直徑0.85厘米。出于槨室東北角,因浸染銅銹而呈淺綠色。圓錐體,中部粗,兩端漸細,一端尖稍殘,另一端尖稍彎。通體磨光,中部飾數(shù)周凸弦紋。中部有一橫向穿孔。出土時孔內(nèi)尚存有細繩。
象牙劍鞘飾(圖8)高3.7厘米,寬4.3厘米,厚0.3厘米。已殘,位于鞘中部。長方形片,上邊有小長方形缺口,正面中部起脊。正面飾陰線獸面紋。
象牙劍鞘飾(圖9)高4.5厘米,上寬3.35厘米,下寬3厘米,厚0.3厘米。位于鞘的下部。梯形片,上寬下窄,中部起脊,正面飾陰線獸面紋。
瑪瑙珠串飾(圖10)最大者高1.6厘米,徑1.1厘米;最小者高0.25厘米,徑0.5厘米。183顆。出于棺的西南部,出土時已散亂于銅簋蓋上及其周圍。但從未散亂的局部看,入葬時是串好的,單行串成?,旇е橛泄苄魏凸男蝺煞N。
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圖11)1組,173顆。出于墓主頸部。由一件獸首形佩、六件馬蹄形佩、一件束絹形佩、一百六十五顆紅色和桔紅色管形與鼓形瑪瑙珠分雙行相間串系而成。
(責編:蔚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