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收藏一民國貼花帽筒,高28厘米,口徑12.5厘米,注漿而成,貼花圖案。帽筒通體綠色地,中間主題紋飾為兩枝牡丹。每枝牡丹均畫有兩朵綻放的橘紅和淡紫色的牡丹花,花周擁簇著草綠色和深綠色的枝葉,褐色葉脈由手工繪畫。貼花帽筒色彩艷麗,如春風吹綠大地,送給人間國色天香,令人賞心悅目,一見傾心。帽筒底足平整,胎質(zhì)細膩,圓心處印有一紅色蝙蝠款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蝙蝠翅下有一處發(fā)白的人為磨痕,似在向人們提示著什么隱情。
說起這只帽筒的磨痕,還有一段弄巧成拙、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那是多年前,筆者初涉收藏,一天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閑逛,忽見一操著河北唐山口音的小伙子攤前擺放著這只綠地紅花帽筒,十分漂亮,引人注目。拿起細觀,左眼看新,右眼看假,心中無底。尤其帽簡底款處有只蝙蝠,下竟印有英文“CHINA”的紅色字體,更令人迷惑不解。一問價要百元。小伙子說:“帽筒是老的,鄉(xiāng)下收來的”。筆者為壓價指著底款貶責:“這是新的,老瓷會有英文嗎?又是單只不成對”。小伙子一臉尷尬,沉默無語。隨之此事作罷。
回到家中便開始查閱資料,方知貼花瓷器曾在民國流行一時,是陶瓷彩繪藝術(shù)中的一種獨特品種。剪紙貼花圖案一般多為綻放牡丹、松鶴延年等畫面,寓意高貴、長壽、喜慶、吉祥,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表達了人民大眾對幸福生活的祈盼、向往和追求。民國貼花瓷器可分釉上、釉中,釉下貼花,色彩艷麗,品種多樣,器型以瓶、帽簡為多見,也有蝙蝠款。另據(jù)《唐山近代史綱要》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唐山窯陶瓷制品是隨開灤煤礦、啟新水泥一起出口國外,1910年建立的唐山窯啟新瓷廠采用進口陶瓷機械設備和先進的注漿生產(chǎn)工藝、貼花工藝,生產(chǎn)出我國第一批出口貼花瓷器,標志著中國陶瓷生產(chǎn)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開始。唐山窯出口貼花瓷器上“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字樣,是我國出口陶瓷制品上最早使用英文“中國制造”的標記。這只帶有英文款識的綠地牡丹紋帽筒,應是見證民國唐山窯出口高水平貼花工藝陶瓷的寶貴實物。
心懷志在必得之意,筆者在下一周末早早奔赴潘家園。河北唐山小伙子仍在,那只為出口專制的綠地牡丹帽筒也在。綠地明艷,牡丹姹紫嫣紅,奪人眼目。當筆者激動地拿起這只帽筒時,一下子呆住了,只見帽筒底款只剩下那只赤色蝙蝠,而紅色“CHINA”英文標注卻不翼而飛,消遁無蹤了,只在原處留下打磨過的一抹白痕。民國唐山窯出口貼花瓷的重要實據(jù)不存在了。筆者氣惱地責問:“CHINA哪里去了?”唐山小伙子一臉窘狀,語塞。盡管最后小伙子以很低的價格將帽筒出讓,但是筆者手持帽筒卻懊喪不已,萬分自責。是筆者以英文標記為由壓價在先,取巧未成以致釀成重錯;是唐山小伙子為帽筒好賣擦去“CHINA”在后,損害了貼花帽筒的研究價值和完美形象。由于兩個人的“弄巧成拙”,造成了今天的結(jié)局,寫下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