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一直有“撿漏”之說,撿漏——講明白一點,就是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或藏品,而賣家卻往往是不知情的。對集藏愛好者來說,能在多如牛毛的偽劣藏品里撿漏一件價值頗高的藏品可謂是天大的樂事。在當前的收藏圈里,“漏”難道就真的那么容易撿?下面幾則收藏小故事告訴你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有的人在很偶然的情況下撿漏成功,但更多的人卻往往是“撿漏”不成反“打眼”。撿漏,其實已成為收藏圈一個美麗的神話。
故事一:盜版連環(huán)畫,騙到“老連迷”。
老李今年五十八,是一個連環(huán)畫收藏愛好者,尤其是對趙宏本、賀友直、劉繼卣等名畫家繪制的精品連環(huán)畫情有獨鐘,家里藏有各種連環(huán)畫五千余本,藏友們都親切地稱他“老連迷”。
去年十月的某個星期天,老李特地去上海文廟舊書市場“淘”連環(huán)畫,在一個靠近馬路邊緣的地攤上,堆著許多品相參差不齊的連環(huán)畫,攤主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他做生意似乎挺爽快,不一會兒就賣出了不少連環(huán)畫。老李走上前蹲下身子開始挑選連環(huán)畫,忽然,老李在一大堆連環(huán)畫里發(fā)現了一本十分罕見的32開本的《朝陽溝》連環(huán)畫,這是賀友直先生的代表作,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的版本。老李家里也收藏了兩種64開本的《朝陽淘》,但這本32開本的至今還沒有,他過去雖說也曾碰到過這個品種,但不是賣主開價過分離譜,就是書的品相實在太差,故一直沒買成。老李不露聲色,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很隨意地翻閱著這本《朝陽溝》,該書品相很好,版權頁上的各項內容一應俱全,封面套色印刷,內頁畫面線條也較為清晰。憑著多年的收藏經驗,老李斷定該書不是盜版,于是問攤主該書怎樣賣,攤主說這種大開本的連環(huán)畫非常罕見,開價300元,老李嫌價高,還價至200元,最終雙方以220元拍板成交。
幾天后,老李帶著這本《朝陽溝》去藏友老金家讓他一睹芳容。老金是位資深連環(huán)畫收藏者,對連環(huán)畫很有研究,他見了這本32開本《朝陽溝》,一翻版權頁就說,這是本盜版書,是我今年以來第五次見到了,頂多只值十幾元錢,假如這本書是正版,那價值就在300元以上。老李不相信,說裝幀和印刷這么精致的連環(huán)畫怎么成了盜版書。老金從書櫥里拿出一本正版《朝陽溝》一比較,老李才恍然大悟,連呼上當。原來盜版書版權頁上的“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新華書店”的印刷字體是普通活體,而正版本上使用的字體分別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書寫體;還有盜版本書脊裝訂針腳簇新,如果是30余年前的出版物,是不可能存在著這種現象的。
故事二:舊書夾偽幣,專蒙“撿漏”人。
軸承廠老王,酷愛收藏古舊書刊。去年十月份,他去古都西安出差,在小東門古玩市場門口,看見一個賣舊圖書的地攤上,竟有幾本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長篇小說。賣主是個戴眼鏡的學生模樣年輕人,見老王對這些書籍感興趣,便熱情地說:“這些東西都是前幾天剛收來的,你想要就便宜點?!?/p>
老王隨手翻動了幾本,其中一本品相尚可的《紅巖》竟是1961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老王翻看內頁,竟然發(fā)現書里還夾著一張十分罕見的第二套人民幣叁元券。年輕人好像并沒有注意到老王的驚訝和激動,還在和其他客人討價還價。老王雖說不集幣,但畢竟搞收藏多年,也有一些集幣的朋友,對各種錢幣的價值也略知一二,老王隱約知道目前全品相的第二套人民幣叁元券的市場價約1.5萬元左右,心想書里夾著的這張八成新的叁元券少說也應該值個五六千元吧。
老王想探出這本夾著叁元券的《紅巖》的實價,便問該書怎樣賣?年輕人瞄了瞄書說:“600元?!薄鞍?怎么這么貴?”老王心里盤算著,如果單是這本書,頂多值個七八十元,可里面還有一張價值5000多元的紙幣呢。老王決定買下那本書,趁別人不注意又偷偷瞄了一下叁元券。然后說:“能否再便宜點?!蹦贻p人掃了一眼說:“550元。少一分也不行?!弊罱K老王掏錢買下了。
幾天后老王回上海,一下火車便直接坐車去了上海云洲商廈郵幣卡市場。老王想好了,反正自己不集幣,能賣個4000元就行了。到了場內,看見不少錢幣攤位上也有一些品相參差不齊的叁元券出售,售價從5000元至1.5萬元不等,老王心里一陣歡喜,小心翼翼地拿出這張叁元券問一個攤主:“這張叁元券能賣多少錢?”攤主盯著叁元券看了兩眼說:“這個送我都不要。”老王大腦“轟”的一聲,意識到可能“吃藥”了,只聽那攤主又說:“你省省吧!別拿假東西來蒙人?!?/p>
老王后來知道了,這張叁元券不是真幣,是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重新印刷的假幣,專門用來蒙騙那些藏識不精的收藏愛好者。老王真恨自己,因為一時貪心買了自己不熟的藏品,結果便宜沒討著卻反而被人玩了一把。
故事三:“撿漏”珍稀幣,實則改刻品。
對于搞收藏的人來說,撿漏可謂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撿漏成功的關鍵就是靠經驗和眼力了。前一陣,涉足我國傳統(tǒng)銀幣收藏領域不久的小楊就因撿漏而走了一次眼。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小楊去上海著名的連環(huán)畫交易市場“文廟書市”掏連環(huán)畫,走走看看在文廟書市逗留了好半天,也沒買到幾本中意的連環(huán)畫,正在失望之際,不遠處一個角落里,有一個賣古董雜貨的老頭映人小楊的眼簾,走上前一看,老頭的地攤前,雜七雜八地放著幾本舊書,還有一些舊郵票、古錢幣和碗罐之類的瓷器。小楊隨手拿起一本錢幣冊,里面夾著數枚銀元和一些銀毫子,銀元里有袁大頭、鷹洋、小頭(孫中山像)等,其中一枚“民國二十一年帆船三鳥幣”引起了小楊的注意,他知道這是一枚價值5000余元的珍幣。小楊不露聲色地將這幾枚銀元從錢幣冊中一一取出,細細察看。不錯,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真銀元,看來撿漏的機會來了,于是小楊便上前問價。老頭說,這六枚銀元拆開不賣,要買“一槍打”,350元一枚,一共2100元。小楊看這六枚銀元里,除了那枚“民國二十一年帆船三鳥幣”價值很高外,其余幾枚全是價值170元左右一枚的普通幣。于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后這六枚銀元以2000元成交。
回到家里,小楊按撩不住心中的高興,馬上將撿漏的喜訊電告朋友。朋友是一個在傳統(tǒng)銀幣收藏方面頗有造詣的專家,他拿起這枚“民國二十一年帆船三鳥幣”仔細一看,馬上發(fā)現了破綻。這其實是一枚用普通銀元改刻冒充珍稀銀元的贗品,這種用真幣改刻的偽品,連表面包漿也是自然形成的,故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上當受騙的集幣愛好者不知其數。具體偽造方法是:用普通民國二十三年船洋進行改刻,改刻時去掉銀元正面“三”字上的上下二筆,即將年份“二十三年”改成“二十一年”,又在銀元背面的船首右側添刻了旭日和芒線,并用小銀片刻成三只飛鳥粘貼在帆船上方。就這樣,一枚普通銀元搖身一變成了珍稀銀元,小楊真是“撿漏”不成反“打眼”。
故事四:鄉(xiāng)下去“淘”寶,“淘”來假古董。
老陳,年過半百,在一家化工涂料公司擔任銷售經理多年。近年來迷上了古玩收藏,一遇雙休日就常跑上海城隍廟、云洲等古玩城,找尋自己中意的東西。
前些天老陳去上海周邊的昆山市某鎮(zhèn)去談一筆業(yè)務。中午,對方的張經理請老陳吃飯。席間,老陳無意中說出了自己有收藏古玩的愛好。張經理一聽這話,連忙說,巧了,我小舅家有位鄰居就專門倒騰古董,這方圓數十里,誰家有什么值錢的古董,他都很清楚,我這就給他撥個電話,一會兒準到,你和他單獨聊,說不準你還能得到滿意的東西呢。
也就半個多小時的工夫,這位鄰居到了。此人自稱姓金,在家排行老三,人稱金老三。金老三一聽說老陳喜歡收藏,眼睛就開始發(fā)亮了。他對老陳說:我前幾天剛得的信兒,李宅村一戶人家有一個祖?zhèn)鞯那嗷ù善?。聽說家里遇到急事了,等著用錢,想找個可靠的買主,四萬塊就可以出讓,您既然感興趣,那咱倆去看東西。
按約定的時間,金老三帶著老陳進了村,到了這戶人家。這家的主人把老陳請進了屋子后,從里屋取出一個青花瓷瓶,老陳一看這件瓷器造型、尺寸比例對稱,感覺應該是明代中期的東西。主人說,這瓷瓶是從祖上傳下來的,他也不知道這個瓷瓶是什么時候的,應該值多少錢。金老三拿過來看了后竟發(fā)現瓷瓶上還有個裂口,不像是新裂,而是舊傷,就說,這絕對是真品,不會錯,只可惜有個裂口。主人解釋說,這東西傳到他手上的時候就已經開裂了。老陳接過來仔仔細細看了瓷瓶,瓷瓶畫工自然流暢,色彩純正,從胎、釉、器形、紋飾、工藝等特點觀察都覺得這是個老東西,而且光是這個裂痕現在就仿不出來。心想這瓷瓶雖然破了,但碎片還這么完整,如果好好修補,應該很不錯的。于是,雙方開始討價還價,最終以2,5萬元成交。
回滬過了一段時間后,當老陳去找專家修補這個瓷瓶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專家說,你這個瓶子是新仿的,不值錢。很顯然,這個金老三是個古玩托。他利用老陳“撿漏”心切,且還不十分懂行,就帶老陳去鄉(xiāng)下尋寶,利用農民來兜售贗品。
故事五,老農忽悠老教授,仿品當作真品賣。
上個月,某名牌大學退休老教授蘇林竟讓一位老農給忽悠得暈頭轉向,花三萬元買了一尊所謂的明代金銅佛像。為這事,蘇教授胸悶了好長一段時間。
原來,這蘇林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滿腦子的學問。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大學畢業(yè),改革開放后又曾到國外深造,獲得過博士學位,回國后在滬上某名牌大學任教授多年。前幾年他退休后迷上了古玩收藏,平時常喜歡逛古玩市場,淘換一些老玩意,只要有一段時間不去市場就會覺得閑得慌。
那天正好是周六,他一早又去了城隍廟古玩市場。逛了兩個多小時,也沒看見什么中意的東西,正要轉身離去。突然,一位五十多歲農民模樣的人湊到他的跟前,神秘地對他說:“這位老先生,我家有一尊家傳的金銅佛像,是明代的,絕對保真。這兒人多眼雜,我怕讓人給搶走,不敢拿出來,我家遇到難事了,急等著用錢,想找個可靠的買主,十萬元就可以出讓。我看您老是個既有錢又有學問的人,您老要是感興趣,咱找個安靜盼地方看東西?!碧K林仔細端詳了這位老農,一臉憨厚淳樸的樣子,不像是騙子。于是,雙方約定下午二點在九曲橋附近的一家茶室見面。
下午,蘇林叫上女婿陪著來到茶室。到了約定時間,這位老農也出現在茶室門口,旁邊還多了一個人,那人背著個大包,老農介紹說是自己的表弟,兩個人來相對安全些。落座后,那人小心翼翼地從包里取出一尊金銅佛像,佛像看上去顯得很陳舊,上面還有些氧化物,細細一嗅有一股被煙火熏過的味道。蘇林看了好久覺得是個老物件,女婿看了也認為東西可靠。于是,雙方開始討價還價,最終以三萬元成交。
過了幾天,蘇林請一位文物專家?guī)兔﹁b定這尊佛像,專家看了后說這是件做工挺精致的現代仿品。專家還一一指出了佛像的可疑之處:明代金銅佛像的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guī)范的,這尊佛像的手印和坐姿都不準,而且佛像上的銘文也與史實不符。雖說真品長期在寺廟受人們供奉時常被煙火熏染確有一種煙火味,但這件仿品的煙火味過濃了,顯然是制假者征煙熏作舊處理時太過了,故露出破綻。
蘇林一聽傻了眼,他花了三萬元買的古董佛像竟是現代仿品。古玩市場的水實在太深了,他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