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浙江省溫嶺市城西街道西岙村在元寶山修建公墓時,挖出一批陶瓷器。當?shù)卮迕耠S即電告溫嶺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文物辦人員馬上趕到出土現(xiàn)場,收集了全部出土器物和一些殘存的碎片。這批陶瓷器包括匏壺、斂口雙耳罐、缽等,質(zhì)地有印紋硬陶、硬陶等,紋飾有方格紋、弦紋、水波紋、篦點紋,從質(zhì)地、器型、紋飾等觀察,具有越系文化的特點,為東甌國遺物,年代為西漢早期。這批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一件硬陶熏爐。
溫嶺出土的這件熏爐為硬陶質(zhì),制作精美。器形如豆,拱形蓋,爐盤子母口微斂,鼓腹,腹上部飾一周弦紋。蓋面鏤空,以四組折線紋形成鏤空的三角熏爐氣孔,其間以三組飾有篦點紋的寬帶相隔。近蓋沿處等距離分貼三個豎立的長方形小泥片。蓋鈕為鳥形,仰首,展翅、翹尾??趶?0厘米,底徑5.5厘米,通高10.2厘米。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已有用香習俗。而后世流行的熏香始于何時確切時間難以考證,熏香用具的源起也無定論。但從西漢中期漢武帝以后開始,熏香文化開始日趨繁榮,并發(fā)展出博山爐這一特定的熏香用具,那么,在漢武帝之前的西漢早期熏爐,就可說是熏爐的早期形態(tài)了。黃展岳先生認為:“熏爐首先見于廣州南越墓,除銅制外,尚有陶制,應是南越國的發(fā)明。熏爐的普遍存在,說明熏香已成為南越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生活習俗。燃熏的香料主產(chǎn)于東南亞地區(qū),從而透露南越國與海外已有交往的信息?!?/p>
此說且不論對錯,但其透露出來的信息卻頗有意思。至少,西漢早期的確是熏爐的早期發(fā)展階段。從考古發(fā)掘來看,熏爐在包括南越的南方使用較多。溫嶺出土的這件東甌國時期硬陶熏爐,時代就正好和南越國相當。這種現(xiàn)象,當和南方特定的風土有些關系。我們知道,香料以南方濕熱地區(qū)出產(chǎn)為多,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而南方地區(qū),濕氣、瘴氣威脅大,用香氣除穢保健的需要也更為迫切。所以,如果熏爐率先在南方發(fā)展起來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熏爐蓋鈕制成鳥形,在熏爐制作中是一個傳統(tǒng),別具特色,在漢晉之際尤為流行。但熏爐蓋鈕為何用鳥裝飾,少有論者。竊以為,鳥紋是中國古代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紋樣。早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有“雙鳥舁日”紋樣的出現(xiàn)。在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原始文化中,亦是常見的裝飾題材。東部地區(qū)在我國古代泛稱為東夷,東夷族普遍存在崇鳥習俗。進入青銅時代,鳥紋又成為裝飾紋樣中的一個大類。而以鳥的造型作為蓋鈕,在東周時期的青銅器中已較為常見。其中最出名的有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時期蓮鶴方壺,在如蓮瓣盛開的器蓋頂端中間,一只鶴鳥翩然而立。熏爐爐蓋可說是繼承了這種造型傳統(tǒng)。而且,當熏爐腹內(nèi)焚香時,裊裊香煙從鏤空的氣孔中散出,繚繞于爐體四周,香云浮動,瑞氣蒸騰,宛如仙境,配以鳥這云中精靈,真是最適宜不過了。再加上在鳥信仰中,鳥與太陽有關,太陽又與火有關,而熏爐又與火相關,把鳥與熏爐聯(lián)系起來,也是水到渠成的。
至于西漢早期,熏爐用什么香料,我們可以參照長沙馬王堆漢墓所出。墓中出土的陶熏爐內(nèi)盛有高良姜、香茅、藁本、辛夷等香草。從這些中藥的性昧功效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作用:一是改善室內(nèi)空氣,使空氣變得清新芳香;二是殺菌消毒,祛濕除穢;三是鎮(zhèn)靜安神,有利于休息和睡眠。熏香對于改善衛(wèi)生條件、提高生活質(zhì)量無疑很有好處。
熏爐香飄,既馨且逸。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是珍貴的遺產(chǎn)。溫嶺出土的這件熏爐,為我們了解早期香具、用香區(qū)域提供了難得的資料,是香史的重要物證。而其中所反映的古人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也讓人越千年而悠然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