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雄以實干告慰含笑九泉的經(jīng)國先生——后生沒有辜負先賢厚望;也告訴李登輝,吳某人并不僅僅是“歌唱得好”。
10月14日,臺北,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主持召開任內最后一次中常會,結束了974天的黨主席任期。接著,在18日的國民黨第十八次全體代表大會上,吳伯雄將接力棒交予馬英九。
在年底縣市長選舉前,馬英九再次執(zhí)掌國民黨,有大陸媒體說,國民黨迎來了一個“新時代”。對這些習慣于唯唯諾諾的彼岸媒體而言,誰上臺都是“新時代”。
馬英九能否將國民黨帶入“新時代”尚需拭目以待,但吳伯雄為黨國立下的汗馬功勞確是有目共睹?!董h(huán)球人物》認為,吳伯雄用深厚的政治積淀證明,他是少數(shù)幾個能夠“振衰起蔽,少康中興”的國民黨核心領導人之一。
在新舊黨主席交接儀式上,吳伯雄說:“一個平凡的我,在因緣際會下,遇上一段不平凡的歷程,我是抱著最大感恩的心情離開黨主席的職位。”
有黨內人士評價,吳伯雄在黨主席任內,承擔了“救急”和“承前啟后”的關鍵角色。其實,作為國民黨中生代領軍人物,吳伯雄在諸多領域為國民黨充當了橋梁紐帶。
代際之橋:從蔣經(jīng)國到馬英九
從1988年蔣經(jīng)國逝世,到2008年馬英九在島內競選成功,國民黨經(jīng)歷了20年。20年間,國民黨于大起大落中完成了脫胎換骨式的轉變,在適應臺灣民主生態(tài)的同時也推動了島內的民主進程,并給整個華人社會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板。
值得注意的是,從蔣經(jīng)國到馬英九,國民黨的主席臺上并不是真空。按照經(jīng)國先生遺愿,馬英九之前應有承接式的人物,他選擇了李登輝。誰知老賊變節(jié),扶植民進黨和“臺獨”勢力不遺余力,分割弱化國民黨亦不遺余力。
轉軌中的國民黨亟需繼往開來式的引路人。人們將眼光投向連宋,但這二位在2000年大選前后的表現(xiàn),成就了阿扁的神話,也讓國民黨在內訌的深淵中繼續(xù)自由落體。
歷史將機會給了那個在李登輝看來“只有歌唱得好”的吳伯雄。作為蔣經(jīng)國看重的青年才俊,吳伯雄可謂年少得志,在黨政兩方都迭任要職,從島內最年輕的縣長一路扶搖直上。他經(jīng)歷過集權時期國民黨的統(tǒng)治力,也親眼目睹了2000年大選失敗后國民黨的分崩離析。
在吳伯雄看來,國民黨必須從“革命政黨”轉型為民主政黨,要向西方學習,走精簡黨工、精簡專職的方向。他戮力推動黨工大規(guī)模裁減,謀求徹底擺脫“黨產(chǎn)”的困擾。
不過,真正展現(xiàn)吳氏帥才的機緣,還是2007年后。彼時,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辭去黨主席,吳伯雄“因緣際會”地代任,然而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困難就是派系傾軋。
吳伯雄的任務是力挽狂瀾,讓國民黨贏得大選。以致香港中評社說,學佛的吳伯雄如果沒有勇氣做一個強勢的黨主席,最后的結果只能念阿彌陀佛。臺灣政黨政治這座大廟,只會給國民黨留一盞孤燈。
結果,吳伯雄整合了從中央到地方各派系的力量,協(xié)助馬英九一舉拿下島內政權。這位國民黨歷史上任職最短的黨主席舞動長袖,架起了從蔣經(jīng)國到馬英九的橋梁。他以實干告慰含笑九泉的經(jīng)國先生——后生沒有辜負先賢厚望;也告訴李登輝,吳某人并不僅僅是“歌唱得好”。
族群之橋:“外省人”與“本省人”
不論蔣經(jīng)國是否預料到身后島內黨爭的格局,也不論蔣經(jīng)國是否想到國民黨被貼上“外省人”標簽的無奈,但他晚年推行的國民黨本土化政策實實在在地為后生晚輩們幫了大忙。
吳伯雄從桃園縣的世家子到后來的國民黨黨主席,與蔣經(jīng)國晚年全力實施的“催臺青”(重用臺籍青年)政策密切相關。在這一政策的帶動下,李登輝、吳伯雄、許信良、江丙坤、吳敦義等一大批本省籍青年干部得以嶄露頭角,改變了國民黨的“外來戶”形象。
在綠營“斗士”那里,“本省人”的身份是他們的政治高地。阿扁上臺后,省籍問題是核心政治議題,而“二二八”則是核心中的核心。他們的時針似乎永遠停留在1947年2月28日那天,只要斗爭需要,“二二八”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軍火庫。
不過,面對吳伯雄,這些顯然無效:因為他不僅是“本省人”,而且是“二二八受難家屬”。1947年,吳伯雄的伯父吳鴻麒就死于“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是吳家永遠的痛。
在臺灣,“二二八受難家屬”的身份,幾乎等同“反國民黨”。但作為受難家屬的吳伯雄多次公開表示:“要大家記取教訓,絕不讓類似的悲劇發(fā)生;忘記仇恨,用同胞的大愛,弭平不幸的大痛,也不能讓與事件毫不相關的無辜者,背負原罪?!?/p>
吳伯雄說:“不能讓別具用心的政客,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挑撥族群矛盾,消費二二八!”
兩岸之橋:此岸和彼岸
在萬象叢生的此岸政壇,“別具用心的政客”可以消費的可不僅僅是“二二八”,還有彼岸的大陸,將藍營“抹紅”是綠營的一貫手腕。在這種政治生態(tài)下,對藍營而言,順應潮流,拓展兩岸關系,不僅僅關乎民族大義,更需要政治技巧與勇氣。
即便近年來兩岸交流在多領域擴容,但在國民黨高層,頻繁往來兩岸的僅數(shù)人而已。而吳伯雄從2000年11月開始,已先后10多次到訪大陸。其政治家、佛教徒和臺灣客家大佬的多重身份,更為他往來兩岸增加了便利。
中山陵前、岳陽樓上、西子湖邊,無不留下伯公佛一般的身影。對國民黨主席來說,最有象征意義的地點莫過于南京中山陵了。
2008年5月27日,在中山陵下的博愛廣場,古稀之齡的吳伯雄動情地說,如今國民黨重新在島內執(zhí)政,此次謁陵就是為了稟告總理在天之靈,國民黨會好自為之,為人民謀福祉,為兩岸和平奉獻力量。
剛剛過去的黨主席交接儀式上,吳伯雄說:“執(zhí)政一年之后,有因緣參加兩次國共執(zhí)政黨的會議,也使得兩岸之間原來面臨沖突的情況,扭轉成往和平發(fā)展、互利雙贏?!薄拔蚁肴松羞@樣的奇遇,夫復何求?”
臨別之際,作為長者的吳伯雄向馬英九祝福:“您的成功,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期盼?!辨V光燈下,白發(fā)反射著微光,過往的榮華都化作淡淡的微笑,伯公老矣。
從當初鮮衣怒馬的世家少年,到如今的古稀老翁,吳伯雄用一輩子完成了經(jīng)國先生的期待。辛棄疾詞云:“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